当前,艾滋病报道的现状是每年的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前后是一个高峰期,其他时间几乎不报道或者只报道一些具有猎奇性质的突发事件。 以2006年某报对艾滋病的报道为例,根据搜索,全年报道量为110条左右,但仅11月和12月就达到了32条,尤其在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前后,更是狂轰滥炸。仅2006年12月1日这天,对艾滋病的报道就多达9条。这样的比例显得有些失调,似乎是为了应付艾滋病日的到来而匆匆“披挂上阵”。
![个性化营销 五大误区 媒体艾滋病报道五大误区](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8071714217099.jpeg)
误区之五:通过对艾滋病相关事件的煽情报道,满足受众猎奇心理 由于艾滋病具有一定的隐秘性,又属于个人隐私范畴,每个个体身上发生的故事都可能蕴涵着很多令人好奇的因素,因此,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同时满足媒体的经济利益,就会成为某些媒体关注艾滋病事件的第一出发点。 此外,有些艾滋病报道虽然号称是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上采写,但是着重向受众传达负面信息,有些报道的主观意味太强,记者的角色和位置在报道中过于突出,往往会摆脱第三者的位置出来评论或者呼吁,更让受众感到艾滋病的“可怕”。 如《拿什么拯救艾滋村 河南艾滋村报告》(《海峡都市报》2004年2月25日),通篇充斥着“艾滋病疯子”、“艾滋病患者成为地痞无赖”、“艾滋病患者讨债”等等,整篇报道的基调是黑色的,让人觉得这个村子是没有前途的。 而事实的背景是:1995年以前,河南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民把卖血作为挣钱门路,由于交叉感染,部分人员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经过8至10年的潜伏期,感染者陆续进入发病期。芦岗乡文楼村就是河南省艾滋病疫情最为严重的一个村。2004年2月18日,河南省委从省直30多个部门抽调76名机关干部,与市县干部一起组成38个帮扶工作组,进驻全省38个艾滋病疫情高发村,与艾滋病患者做邻居,开始为期一年的驻村工作。 媒体的这种猎奇报道侧重于不良性关系、犯罪、婚姻等,这种煽情报道严重偏离了艾滋病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使读者产生认识偏差,加强了受众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敌对情绪。多年来,社会环境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歧视并未减少,对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犯罪的事实,甚至有人提出“抓一个杀一个”,“应该通通都杀掉”。 而这些报道由于情节曲折、人物命运坎坷,往往成为最受读者关注的内容之一。但有些记者写稿时,以煽情的笔触刻意渲染病人如何感染艾滋病病毒、不当披露隐私,给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造成极大的精神痛苦。对此,急需业界引起高度重视,树立“以受害者为中心”的报道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