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本身就是一个Tag,但如何从一个单独意义的标签跃升为网络应用平台,需要跨越的不仅仅是技术门槛,现在出版社网站所被赋予的价值早已经被门户与垂直应用抛诸脑后。出版社网站到了非改变不可的地步,当然,如果你认识到网络的价值并能够切实把握读者趋势的话。
传统意义的出版社网站属于框架,固定而又保守的WEB1.0逻辑体系,促使出版社网站只多是一种内容传达,网站割裂了出版与作者、读者的沟通价值,互动价值,延伸价值。
现在,出版社网站仅建立给经销商、或者仅为自己装点门面。无论是大型的出版社还是地方社,无可避免的,似乎放弃了对自身网络的价值探索。
内容消费时代
网络打破了一些相互孤立行业之间的界限,产品创新的热潮令很多IT精英重新梳理内容产业,出版业的机会正又一次来临。
出版业固有的形态正在受到一定的冲击,而主要体现在轻阅读、浅阅读、甚至专业内容方面网络优势的快速发展。网络门户们的免费策略消耗了大量提供商的智慧,甚至资产。传统内容的出产耗费了大量时间、精力,而内容消费的模式只有通过“作者—出版社—书店—读者”这一链条实现。产业链的实现周期太长,而阅读口味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新月异,大众‘阅读口味’与‘内容实现’之间成为一种不可预期的博弈。
Web1.0时代早已成为过去时,WEB1.0时代的内容消费法则已经无法承载更多的用户需求。更何况,目前手机用户已经超过互联网用户的两倍以上,随着超媒体时代的来临, Mobile2.0更是呼之欲出。而现在正是促成免费内容到内容消费的盈利实现机会。
出版社网站转型的价值就在于,由内容展示到内容消费的过度。如果一个野心勃勃的出版商在大谈网络出版战略之前而不关心网络的未来发展,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付诸流水的投资、冰冷的机器与无情字符。
眼下,网络应用的完善还只是出版社摆脱目前市场竞争态势、市场饱和的一种备选策略。
内容为王是逻辑的悖论,只有知道内容如何转换为读者价值的出版社才能拥有此话语权。这需要出版社深入把握用户需求,内容的表现形态、传播路径、是否个性化定制、易用、价廉、支付体系是否灵活等等都需要考虑,当然,随着网络的发展,出版社并非都要亲历,大规模协作已经在某些行业改变了固有的经济模式,以知本价值作为盈利主题的出版业自然不能让自己置身事外。
内容创造的价值
那么,出版社网络能为内容消费的平台发挥那些作用呢?
web2.0提倡互动,在于创造双向沟通机制,从屈辰晨对出版业的观察,产业链至少已经可以转化为“作者—出版社—读者”的整合模式,出版业借助网络的双向沟通建立反馈机制是最具实效的价值,与传统书业价值单向传播相比, UGC(用户创造内容)制造了平等的参与机会,改变了内容模式和传播模式。当然,这是为出版社创造商业价值的初始驱动力。
搭建平台、确定内容创造模式或者在一个专业领域深入探索,出版社向内容提供商的转型基础之一是广泛的异业合作,形成体系竞争力。
出版社网站角色认知的过程,就是寻找盈利模式的过程。
正如唐·塔斯考特所言:“失败者创建的是网页,而胜利者创建的则是生机勃勃的社区。” 而这不仅适用于维基经济,更是大范围网络平台构建的语境。当然,商业服务领域的市场细分策略,必须充分的移植到网络生态链条之上。
内容衍生产品的创意与流通仍是现在的主要问题。除了建立自身的网上书店、电子书、读者俱乐部等等,我们似乎没有其他阵地,出版业的价值挖掘还远远没有到位。被图书形态束缚住手脚,而忽略多元内容的生成、表现形态的多样化、社群化网络的融合等等IT因素,出版社网站,只能是一个信息孤岛。所以出版社网络能够为内容消费展示优势的就是,利用用户的力量创造增值内容,增值内容为什么不能是一个解决方案、专业百科、图书粉丝圈、播客?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