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
本人于2006年5月25日至26日参加了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与四川循环经济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全国循环经济基础理论与发展模式学术研讨会”。受大会邀请,于25日下午作主题发言,并荣幸地被安排在第一个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此对会议组委会表示谢意。以下是本人两年来对循环经济与经济学理论的思考,在此贴出的是报告提纲,其中部分内容已经公开发表,部分内容在“价值中国网”上贴出,由于相关研究正在进行中,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
循环经济与经济学理论创新
——兼论循环经济学的理论使命
杨雪锋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报告的主要内容:
理论基础
理论使命
理论框架
研究前瞻
一、理论基础
生态学和传统经济学均不足以为循环经济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需要进行整合与创新。循环经济的研究既不能完全抛弃已有的知识储备,也不能完全进行简单地嫁接。生态学和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在循环经济的研究进程中应做三个方面的工作:知识转移、理论融合和范式创新。
(一)相关学科的理论支撑及其缺陷:
1、循环经济研究的理论来源可划分为五个方面:
(1)生态学、产业生态学、生态经济学;
(2)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
(3)新古典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
(4)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外部性理论、公共品理论)
(5)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2、从经济学的两个“悖论”看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困境
(1)“价值悖论”:价格与价值的偏离.经济活动的焦点从生产领域转向分配领域,经济系统的运行出现价值流与物质流的分离.
(2) “节俭悖论” :储蓄成为经济增长的紧缩性因素.经济活动的焦点从实体层面转向虚拟层面,经济系统的运行出现价值流与物质流的分离.并由于私有制的制度基础,恶化信息不对称和机会主义行为,进而出现信息流与价值流、物质流的分离.
3、主流经济学的不足
微观领域以市场调节为主,宏观领域以政府调节为主。不管是基于价格调节的市场手段,还是基于数量调节的政府手段,都是一种事后调节。既然是事后调节,就会存在物质资源的巨大消耗和浪费。市场调节为满足需求而导致生产过剩,会产生浪费;政府调节为解决生产过剩而刺激需求导致更大的浪费。
(二)当前循环经济研究的不足
1、注重技术上的节约,忽视制度上的节约;
2、注重生产(消费)过程和环节的节约,忽视结构和整体的节约;
3、注重静态配置的节约,忽视动态演化的节约。
二、理论使命
1、理论内核
抓住循环经济的本质:生态经济。
“Eco-”有管理之义,ecology:管理自然;economy:管理家庭。
回归本义:economise,“节约”。从节约财务资本到既节约财务资本又节约自然资本。
Economics:研究约束条件下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约束条件”、“资源”、“最优”。
基本理念是经济系统的非物质化(Dematerialization)。经济的非物质化理论主张以最少的自然资源实现人类的舒适生活,以最少的原料获得经济效益。其根本意图就是削减消费数量,变供应产品为提供服务。简言之,就是“make more with less” 。
2、理论使命
研究对象:生态经济系统动态平衡运行的经济条件和制约因素,经济系统的调节方式,经济运行机制,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以及综合效益和效率。
学科任务:在新经济理念和新主导逻辑支持下的分析范式创新、调节方式创新、产业模式创新和微观基础创新。
三、理论框架
理论框架的构成
经济逻辑的转换(主导逻辑、基础性概念和范式);
经济运行的基础和条件(制度、技术、结构);
经济系统的调节方式(宏观与微观);
微观基础(经济运行机制、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变化、市场结构、微观经济组织及其关系的演化)。
1、经济逻辑的转换
主导经济逻辑:劳动、资本、技术(知识、人力资本)、资源(生态、环境)。循环经济的逻辑是资源主导的经济活动。因此其经济运行的特征就是经济系统的非物质化。
(1)非物质化(Dematerialization):知识和技术一定能够减少物质吗?
(2)非物质化的经济含义是物质流、价值流和信息流的协同运行。通过信息流替代或节约物质流,同时带动更大的价值流;通过价值流补偿物质流而使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和谐互动。信息流和价值流的协调可以导致交易成本的节约,物质流和价值流同步则带来生产成本的节约,物质流、价值流和信息流的协同则导致财务成本和物质资源的整体和共同节约。
(3)核心概念
效率评价:资源生产率
效用评价:功能经济
(4)分析范式
舍弃传统经济学的单一分析工具,即价值分析,注重物质流、价值流和信息流的分析,以三者的协同运行为宗旨。传统的价值分析是以单纯的成本收益比较进行分析,这种方法的结果是很难考虑到经济活动生态后果的。
循环经济在方法论方面既考虑研究客体的全面性,也注意运用更多学科的成果。对于价值流和信息流的分析,离不开信息范式、博弈论和制度分析;对于物质流和价值流的分析,需要借助能值分析、物质流分析、演化论等工具。
2、经济系统的调节方式
事前调节和事后调节的统一。事前调节以经济流程的转变来实现,事后调节通过以市场为基础、以政府为主导的方式推动循环经济的自运行机制来实现。在发展模式上超越传统市场经济模式和传统工业化模式,追求经济系统的减物质化,既强调源头控制,又注重过程控制,更关注系统性控制。
3、经济运行的基础和条件
产权
信息
信任
价格
事前调节在信息充分、信任关系和资源价格真实的条件下,通过转变经济流程和“虚拟交换前置” 来完成,事前调节有助于实现信息流和物质流的协同;事后调节在企业、消费者和政府之间的合作、能力互补以及资源化产品价格真实的条件下,通过资源的循环再生利用来实现,事后调节有助于实现价值流和物质流的同步性。
4、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变化
约束条件下微观主体的理性选择
企业:
企业决策约束条件的变化(硬约束和软约束),
这些变化对企业经济决策行为、竞争策略的影响
这些影响如何反映到资源、环境和生态方面。
消费者:
从预算和偏好改变来影响消费者行为;
消费结构升级过程中消费行为的动态变化
5、柠檬市场
循环经济的外部性和公共品性质引起市场失灵;
柠檬市场加剧市场失灵。
不完善市场条件下的循环经济发展。
四、研究前瞻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经济增长势头的维持之间的矛盾;
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引发的宏观经济波动(对消费、投资和出口的影响);
循环经济对产业结构、就业水平以及经济周期的冲击;
循环经济微观主体行为的变化与培育;
循环经济中经济组织关系的稳定与演化。
附录:关于循环经济的部分研究成果:
《资源减量化、信息替代与经济流程的转变》发表于《中国工业经济》2005第5期;此文分别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国民经济管理》(F10)2005年第9期、《新华文摘》2006第3期收录。
《节约型经济流程的基础与条件》发表于《经济学家》2005年第5期。此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理论经济学》2005年第10期全文转载。
《资源减量化的输入端控制及其超越》发表于《可持续发展:经济与环境》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近期循环经济研究述评》发表于《改革与战略》2006年第3期。部分内容编入《“东亚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研讨会征文汇编》(下册),2005年11月。
《循环经济资源减量化研究述评》发表于《可持续发展研究》2005年第2期。
《交换先于生产:资源减量化的经济学新解》发表于《循环经济与建材产业发展论坛-论文集》,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5.1
《循环经济中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分析》发表于《循环经济与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文集》,煤炭工业出版社,2006。
《循环经济的效率标准、发展导向和产业形态》发表于《全国循环经济基础理论与发展模式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汇编》,中国环境学会,四川循环经济研究中心,2006-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