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一方面,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分工不断深化,促使了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另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不断提升,市场容量随之扩展,又加上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所体现出来的市场空间的扩大,使得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按照斯密定理,市场规模的扩大又会促进分工的发展。这样,随着分工和市场的相互作用不断加强,产业的发展呈现出快速的变化。那么在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产业的发展趋势,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产业发展是以满足人类需求为其根本目的,人类丰富多彩的需求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离开了人类的需求,产业发展也就没有任何意义,因此,人的需求也就成为了产业发展的原始动力。但是,光有人的本能需求,也不必然会自动的产生相应的供给,更不会自动的实现自身与供给的长期协调演进。因此,产业的发展还需要一些直接的基本驱动力———市场和政府作为长期保障。市场促进产业发展主要是通过不断完善的市场机制来实现的。①市场机制在运行过程中,其内在的激励机制功能的充分发挥,不断地促使各经济行为主体进行技术创新,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扩散和应用,一方面,促进了现有产业生产率的提高,从而提升了整个产业素质;另一方面,通过提高社会生产力和促进社会分工的发展,不断地分解和拉长产业链,不断地产生符合经济社会客观需求的新兴产业部门,这一无疑是优化了产业结构,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②通过市场机制内在的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调节和制约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生产者的投资生产和经营行为,引导资源在各产业之间进行科学合理的流动与分布,从而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目的。③市场本身具有内生的开放性,这使市场会本能的不断的进行扩张,从某一地区扩张到全国乃至全球,最终实现市场全球化,这也是哈耶克所强调的“市场秩序的自发扩张”,这种空间范围的扩张使一国或地区的产业发展能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获得资源。不过,市场也不是万能的,它自身也有局限性,即由于市场调节具有微观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特点,往往容易导致市场失灵,因此还需要政府的介入,即政府站在与市场互补的立场从宏观上进行引导和调节,主要通过采取制定和执行法律法规、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等措施来规范经济行为主体,鼓励创新,维护市场秩序,引导和保证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这样,市场和政府同时分别作用在微观领域和宏观领域,二者形成一股最大的合力来推动产业的长期发展。所以,可以说,市场和政府是直接推动产业发展的“两驾马车”。
一国或地区的产业发展在市场和政府这两个基本动力的长期作用下,逐渐地表现出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1、产业发展的全球化和区域化。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经济,它本身就有一种内在的向外扩展的冲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市场不断向外扩张的过程,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被纳入到市场经济体系之中来,世界经济呈明显的全球化趋势。在这种情况之下,各国的企业都在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借助于以世界市场为载体的全球分工体系,通过规模经营和资源优化配量,实现产业在全球范围的调整和组合,使产业发展呈出全球化趋势。随着市场不断地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扩张,一方面各国各地区之间分工和经济依赖日益加深,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世界经济呈一体化趋势,但是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又是长期存在的客观现实,这个现实决定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必然要经历许多过渡性步骤,不可能一蹴而就;另一方面,竞争变得日益激烈和复杂,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摩擦和矛盾和也日益增多,政治经济霸权也迅速扩张。在这种情况之下,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也逐渐蓬勃发展起来,如东盟自由贸易区、澳新自由贸易区、欧共体、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等。因此,世界经济在表现为全球化特征之外,还表现为区域化特征。区域经济集团的形成,使得区域内的各国家和地区在贸易、投资和要素流动等各个方面逐渐实现自由化,其产业的发展也必然在这整个区域内进行布局和优化,从而使得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发展呈现出区域化特征。
2、产业发展的集群化。政府出于发展经济的目的,采取不断地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制定各种法律法规及优惠政策等措施来为经济运行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市场运行环境的改善将引起交易费用的逐渐下降,在市场力量的推动之下,分散的小规模市场逐渐趋于融合,企业和生产要素会在更大规模的市场区域形成集聚。市场的扩张和企业的集聚,一方面导致各加工环节与前、后向服务等专业化分工体系出现和不断深化,产业链不断被分解、拉长,产品越做越精细,根据斯密定理,这种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又会进一步推动市场的扩张;另一方面,会逐渐提升市场和区域经济的外部性,而市场和区域经济外部性的显著提高,使得区域市场对更多的相关企业形成吸引,从而进一步推动企业集聚和市场的扩张。因此,在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形成“市场扩张——专业化分工不断深化和外部经济加强——市场扩张”的循环累积效应,最终导致较大规模的产业集群的形成 。在这种产业集群内部,各企业一般是处于同一或相关产业链条上,分工和合作比较紧密,内部资源的整合利用能力较强,这样,它们往往以整体的优势来获得一种任何单个企业都难以具有的长期竞争优势。因此,现在产业集群已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用来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经济组织形式,也使得产业发展呈现出集群化特征,如中国景德镇的瓷器业和温洲的打火机、美国的硅谷等等。
3、产业发展的生态化。所谓产业发展生态化就是把产业看作一个生态系统,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利用现代科技和系统工程的方法,通过一系列产品价值链的连接和组合,设计出多层次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其目标是在促进自然界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区域生态系统的环境和资源,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最大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长远发展。二战后,世界各国为了各自利益和国际斗争的需要,都把经济增长当作头等大事,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实现一种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工业化战略,忽略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承受能力,因此,这种工业化战略在取得GDP的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资源缺乏、粮食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和社会贫富分化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引起了人们对传统的工业化模式的反思。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人们开始认识到,增长并不等于发展,那种通过资源和能源的高消耗达到经济总量的增长并不能使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长远发展下去。在这种背景之下,追求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产业的发展必然要改变传统的那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发展模式,而采用“产业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新模式,这种新模式要求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考虑资源的有限性和各经济行为主体的生产和消费行为对环境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追求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好环境。这也是可持续发展观所催出来的一种科学的产业发展观。以这种科学的产业发展观为指导,在市场的激励和约束以及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之下,创新持续出现,通过制度创新来激励和约束各行为主体的行为,使他们逐渐采用环境友好型的行为模式,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逐渐将生态设计、清洁生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包括初始投入要素的节约、废弃物的资源化和完成使用功能后的产品的重新利用等等)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在经济活动中形成一个“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投入、高利用、高产出和低排放”,以最大限度利用进入生产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长期协调发展,最终使得产业发展呈现出生态化牲征。
4、产业发展的知识化。所谓产业发展知识化,就是指产业的发展对知识和技术这类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以至于知识和技术在产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性的经济,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竞争变得日益复杂和激烈,企业、产业和国家要想在这种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的进行创新,特别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产业领域内的一切创新都要以产品创新为出发点和归宿,努力开发出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能满足人们需要的新产品。在这一前提之下,一方面,企业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不断的进行以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精益投资,让高知识、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到市场上去说话;另一方面,政府则从宏观和长远战略的层面上来推动产业的发展,以适应经济全球化浪潮,在这方面,政府除了创新出一个好的制度框架(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来为产业发展提供好的环境之外,特别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如加大对科技基础性研究的各级科研单位的长期投资。这样,在市场和和政府的双重作用下,通过技术和资本的结合,使知识和技术逐渐上升为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地位,知识和技术取代资本成为最重要的资源,“智能资本”成为了最重要的资本,在知识和技术进步基础上形成的科技实力也就成了产业最重要的竞争力。此时,产业的发展呈现出知识技术密集型特征,即产业的发展表现为知识化特征。
5、产业发展的融合化。所谓产业发展融合化就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部的不同行业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作用,最终融为一体,并逐渐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市场和政府是这一过程中的两大基本驱动力量,一方面,在市场的竞争激励和政府的积极支持之下,技术创新不断出现,这些具有替代性或关联性的技术创新通过渗透、扩散融合到其它相关产业之中,使产业界限变得模糊,从而使相关产业呈融合化趋势,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计算机、卫星、光纤通信、移动电话、广播电视、出版等产业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趋于融合,形成“数字信息通信产业”。同时,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张,竞争日益加剧,各经济行主体经过长期的竞争博弈逐渐认识到追求共赢是现在经济条件下的最佳行为模式,从而使得建立在“双赢”基础上的“合作竞争”(而不是过去的那种只讲竞争,忽略合作)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一种主流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之下,实业界逐步突破产业分立的限制,各产业部门都在寻求交叉产品、交叉平台和收益共享的交叉部门,使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得以合理配置,从而促使了产业融合化的发展。另一方面,政府通过不断的放松经济管制,即在市场机制可以发挥作用的行业,完全或部分取消对价格和市场进入的管制,使企业在行业市场进入、产品的选择和价格的制定上等各个方面有更大的自主权,从而为产业融合创造了一个较好的制度环境。但是要注意的是,产业的融合是一种相对的融合,这是因为产业是在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只要有分工就必然有产业的分类。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分工有三种形式:一般分工、特殊分工和个别分工,三次产业是一般分工的产物,产业内部的不同行业则是特殊分工的产物,而企业内部的分工则属于个别分工。当前产业融合表面上看是产业间的相互渗透和产业间的界限正趋于模糊,但其实这是技术进步和观念创新而促使的分工深化对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一种扬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