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和四川循环经济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2006年循环经济基础理论与发展模式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5月25-26日在四川绵阳召开。与会人员有来自国家主管部门的领导和专家、部分高校的研究人员、部分学术期刊的负责人、四川省地方政府的主管领导、企业界的负责同志。会议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学术论文60多篇。
全国人大环资委法制室主任孙佑海教授、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与政策研究中心周国梅博士、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资源经济研究室主任朱立志博士分别做了主题报告。他们报告的题目分别是:“我国应当制定一部什么样的循环经济法”、“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政策建议”、“防治农业立体污染的循环经济模式及配套措施”。主题报告会由中国环境学会秘书长杨经纬女士主持。
四川省宜宾市政府副秘书长王元珑报告了宜宾市通过依托技术创新和拉长产业链来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和做法;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王朝权教授从现代经济学的视角探讨了循环经济的基本原理;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杨雪锋博士就循环经济和经济学理论创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经济学家杂志社蒋少龙编审和西北农林科大的田义文教授发表了循环经济研究的几点意见;山东新汶矿业集团环保处房建国处长对煤矸石综合利用及发展循环经济作了探讨。改革杂志社总编王佳宁主持了学术报告会。另外还有部分学者在小组讨论和交流中发表了循环经济研究的观点。同济大学公共管理系主任陶小马教授在主持小组讨论中对各位专家的观点进行了点评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这次会议有如下几个特点:
1、 与会人员来自官产学及出版业,反映循环经济研究已深入到社会多个领域。
2、 提交论文关注循环经济的基础理论和发展模式,显示循环经济研究已进入深层次。
3、 会议交流中集中反映的学术焦点问题是主流经济学对循环经济研究还远远不够,需要经济学界的学者能够有所突破。
会议的主要理论观点列举如下:
孙佑海教授深入分析了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必要性、必然性,立法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当前血管法律体系存在的问题,对循环经济法的指导思想、立法目标、调整范围、法律性质、立法原则、法律框架和法律制度体系作了全面勾画,最后提出推进循环经济立法的建议和措施。
周国梅博士评价了当前循环经济研究现状,认为循环经济的定位是经济与环境的二维关系,除了3R原则外还应加上“无害化”原则,应采取物质流分析的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她提出了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指出当前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和政策建议。
与会人员普遍认为,循环经济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生态、技术、法律、伦理等各个领域的系统工程,因此,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需要经济学、生态学、管理学、法学等多学科的综合运用,即需要各个学科单向深入和纵深突破,又需要学科之间进行交叉合作,共同推动理论的前进。
经济学如何解释循环经济成为本次会议的焦点。王朝权教授认为稀缺性和外部性是循环经济理论的两大基石,杨雪锋博士则从经济学的两个“悖论”切入,探讨经济学的创新与循环经济学的发展。李富田教授从预设条件、理论目标、经济主体特征、思维逻辑等四个方面讨论了循环经济于传统经济学的冲突,吕维平教授则提出“不循环经济”的概念,并从发展模式、发展原则、技术策略、技术体系和产业影响等方面对循环经济与不循环经济作了对比,认为两者的结合才能实现最大效用。敬彩云教授提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循环经济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并从资源价格、产出效率和消费替代等角度对循环经济研究中困惑进行了思考, 企业行为、消费者行为的变化也是循环经济研究的主要方面。
管理学学科的学者们则更注重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问题。西南科大的张华教授、敬彩云教授等人在微观层面从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动力机制等角度对循环经济提出新见解。李翔讲师分析了逆向物流的成本约束,提出融合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的新观点。绿色物流、绿色会计、绿色价值链、绿色营销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关注。
还有的学者从政府规制、法律框架、绿色税收等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发展模式作为会议的主题之一,学者们就此话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尤其来自四川省的部分代表对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行业特征、区域模式、政府职能转变等问题提出了翔实的资料和具体的措施。
总之,一个总的印象是循环经济研究在基础理论领域的研究已经展开,但是,经济学视角的研究大多还处于提出问题阶段,即解构,如何建构新的经济学理论或所谓的循环经济学,还有待经济学界同仁的努力;管理学更多侧重于企业层面的研究,为塑造循环经济的微观主体进行着渐进的变革,但是由于经济学理论基础的约束,这种应用理论的努力带来的整体效果是微弱的。产业和区域层面的实践探索是有益的,不过由于多是政策推动的结果,其长期效应都还有待时间和实践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