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820新闻直播 报纸民生新闻发展与竞争力初探



  近年来,报纸竞争进入白热化的势头,报纸的竞争就是新闻的竞争,从各报纸竞争来看,民生新闻已经成为新闻改革中最大热点,将其作为新闻改革的方向和提高收众率的新的增长点。民生新闻面对显在或潜在的竞争者,如何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笔者认为,民生新闻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它的贴近性。所以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必然要围绕这一特点展开。本文通过对研究民生新闻的发展需求,提出民生新闻节目的核心竞争力所需具备的四要素:准确的定位、贴近性、贯穿服务意识和抓住地域性。

  一、催生民生新闻发展的现实因素及社会背景。

  (一)、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为民生新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支持;

  “民生”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由此可见,民生是指民众的生计。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后,随着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的形成,使得国家的大政方针更加注重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本质上是要把关注的目光从片面追求物质的增长和财富的积累,逐渐转移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来。和谐社会应当是各种社会关系和谐的总和,其中又以社会各利益主体、社会各阶层之间生存状况与发展预期的和谐更具有决定性作用。这些无疑为民生新闻的生长提供了受众群体,为民生新闻的发展空间培育了社会基础。必然驱使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对“民生题材”倾注巨大的热情。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民生新闻的民本主义取向符合社会期待,民生新闻为党的新闻事业的社会环境开拓了新的空间。

  (二)、社会急剧变革、各种矛盾凸现为民生新闻提供了巨大的需求空间;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生问题的内涵会不断延展。当我们解决了改革开放之初面临的温饱问题后,许多城乡居民又遇到了在奔小康路上遇到的一系列新问题,如社会保障、医疗保险、教育乱收费、下岗失业、外来民工、行车难和停车难、各类消费和服务等更具有时代特征的民生新问题。这些现实问题即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从宏观角度看,需要国家出台相应的方针政策加以调空解决,而除了下发文件和政府执政这样一些传统的解决渠道外,需要媒体来传播解决。国家出台的一些解决民生的问题需要通过媒体来向民众传达,普通百姓的诉求也一定会特别多,需要一个相对平等的平台让他们自己说话。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民生新闻就顺理成章地承担起了这一历史重任。尤其是报纸民生新闻的发展满足了受众对知情权和话语权的渴求。

 (三)、“三贴近”为民生新闻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实践证明,只有舆论导向正确,同时又有可读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民生新闻才能有效地实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目的,才能把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表现得有声有色,才能更好的服务社会大众。随着各项改革的开展,人们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的民生新闻应运而生。好的报道已不仅仅意味着舆论导向正确,它还意味着必须有较强的可读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所以新闻工作者必须以“三贴近”学会换个角度去思考,以平民的角度处理新闻,把所报道的事实与所报道的人物与平民的生活联系起来,力求既符合国家现行法律、政策规定,又得到百姓的认可。

  (四)、激烈的报纸竞争对民生新闻的发展起到了发酵、催化作用。

  社会的变革必然带来上层建筑领域的变革,作为报纸其行业殊性赋予了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和观察事物的超前性,抓住机遇,与时俱进,用创新的手段争取更多的读者和受众,寻找扩大影响面的新的增长点。任何创新都是需要资源,为民众关注的民生问题成为报纸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政治文明又为创新营造了宽松的氛围。民生新闻顺理成章地成为报纸新的突破口和增长点,迅速成为各家报纸新闻报道的主流方式。报纸的发展,取决于新闻形式的竞争力。民生新闻具有特别旺盛的人气,更能得到广大读者的支持,为此,报纸在竞争中越来越重视民生新闻的创新。

 民生820新闻直播 报纸民生新闻发展与竞争力初探
  二、报纸民生新闻目前的现状及不足

  (一)社会新闻与民生新闻不分

  很多人认为,民生新闻等于社会新闻。笔者对我省主要报纸做过调查发现,新闻版面安排上经常出现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混淆的情况,社会新闻版面上经常刊发民生新闻,在民生新闻版面上也经常出现社会新闻。笔者认为,民生新闻是社会新闻的一部分,但并非所有的社会新闻都是民生新闻。一些民生新闻版面上刊登体现社会伦理道德的事件、社会风气、社会问题、风俗民情以及自然界和社会上的奇闻异事的新闻。追求群众喜闻乐见的话题和热点,写作时过于追求故事性和趣味性。

  (二)过度追求舆论监督,缺少服务

  就民生新闻而言,其涵盖了群众关注都是最贴近身边的,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除了帮助百姓解决疑难事、困难事外,更多的为群众提供其他服务,笔者长期对《西海都市报和〈西宁晚报〉民生新闻版观察发现,这两个版面注重新闻舆论监督,但服务类民生新闻缺乏。多数民生新闻是由于群众反映后记者被动采访的,而不是主动进行报道的,没有认真观察群众遇到的难点和关注的热点,报道也是以“豆腐块”新闻为主。

(三)新闻策划意识不强

  民生新闻多是动态的,但如果我们仅仅只是关注动态本身,而忽视背后,那我们的新闻无疑缺少深度和广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文化需求的提高,面上的动态新闻会流失很多的受众,人们更多的想关注的是新闻背后的东西。如果没有策划,民生新闻的内容会一直局限在百姓身边的一些小事情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丰富多彩,要让我们的新闻跟上百姓生活的节奏,我们在取材上还得下硬工夫。目前,大多报纸的民生新闻线索来源主要靠热线电话和群众来信,新闻报道也是一事一报,而没有集中关注某一阶段群众面临的一些热点问题、难点问题。

  (四)注重“小民生”,忽视“大民生”

  民生新闻的题材,既包括小民生,也包括大民生。所谓小民生,可以看作是狭义的民生新闻,就是传统的关乎百姓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吃喝拉撒方面的新闻,为百姓提供资讯和服务;而大民生是广义上的,包含着“国计”,是从百姓生活的角度反映国家的方针政策。联系时下的新闻报道,我们不难发现,小民生仍然是民生新闻的主力军,题材大多局限于社区、街道以及家庭生活,展现一幅世俗生活的全景图。表面上看,它再现了原汁原味的生活,达到了具体的事件真实;实际上则因为平面化、琐碎化,因为失去了世俗生活所应保持的神圣的未来向度,而偏离了时代的面貌。题材平庸化颠倒了新闻事实主次轻重的关系,消解了新闻价值,遮蔽了新闻传播的“社会能见度”,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埋下了“同质化”的隐患。

  三、民生新闻在报纸竞争中的要素

  (一)对民生新闻准确定位。

  从内容上衡量,民生新闻所涉及的范畴有很大一部分是与社会新闻重叠的。《新闻学大辞典》对社会新闻的解释是:反映社会生活中体现社会伦理道德的事件、社会风气、社会问题、风俗民情以及自然界和社会上的奇闻轶事的新闻。而民生新闻,就是与市民日常生活形态紧密相关的新闻,像百姓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平常的零七八碎、家长里短,都可以在已经报道过的民生新闻中找到例证。然而,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虽然往往“对准的是相似的题材,但摄取的却是不同层面的内容,传播出来的是不同的效果”。社会新闻中,有正面报道也有负面报道,是从社会整体的立场出发的。也就是说,政府的立场、精英阶层的立场以及普通群众的立场,都是涵盖在这个范畴里面的。到了具体的报道中,如此宏大的范围,却常常被缩小至仅有政府性的批评立场或者精英阶层的审判立场,作为社会新闻主角的平民的立场在此刻消失了。反观民生新闻,是在尽力塑造一种对民生的关切姿态,体现出其民生情怀,并且利用媒体上情下达和舆论监督的功能最直接最广泛地为民众争取利益。

另外,社会新闻追求的是趣味性。在一些联播性的新闻栏目当中,我们不难发现,社会新闻多是零星出现的,大多作为板块间的连接、正题后的谈资、紧张后的松弛。而播报纯粹的民生新闻却能够成立专门的栏目每天与受众见面,就足以说明民生新闻侧重的主要是实用性,并非单纯的趣味性。总而言之,民生新闻的主体内容“来源于社会新闻”,而表现形式和追求的目标却“高于社会新闻”。

  (二)力求抓住民生新闻的贴近性。

  民生新闻虽然看似题材“细小”,但往往都是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广大读者真正关注的就是关系到社会生活和自身权益的普遍性问题。为此,民生新闻把普通百姓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作为新闻表现来源和视角,特别是它的平民化特色和内容的贴近性,受到读者广泛欢迎。民生新闻的线索主要来源于百姓的电话反映,但是办好民生新闻并非是只是意味着根据电话线索采访而已,而是要针对百姓反映的问题和关注热点作好新闻策划,挖掘百姓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集中采写,这样不但增加民生新闻的影响力,更能拉近政府与百姓之间的距离。笔者认为,做好民生新闻策划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民生新闻也需要策划报道。读者反映的某一件事可能对整个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可以精心策划进行系列报道,这样的民生新闻报道后会引起社会强烈凡响,通过相关部门和社会的关注,彻底清除事件对社会的影响。如2005年笔者接到一市民反映,街上出售的臭豆腐基本是用硫酸亚铁炮制的,接到该线索后,立即进行了暗访,报道发出后引起工商和卫生部门的重视,随后,对这一事件再进行系列报道,让读者了解更多关于用硫酸亚铁炮制臭豆腐的内幕和相关部门的检查情况。短短三天内,工商和卫生部门全部清除了西宁街头的“化学臭豆腐”。

  2、抓住新闻背后的新闻。通过多年的采访经验,采访读者反映的某一个问题或在某个小消息中,就会发现事件本身后面的更多民生问题,对这些问题精心策划后进行系列报道,起到良好的效果。如笔者看到对西宁交通事故报道一则消息中称,2004年我市柴达木路交通事故中死亡人数为36人,该数字立即引起笔者的注意,随后就着手调查柴达木路交通事故频发和死亡人数多的原因。报道发出后,引起社会凡响,同时,省内其他媒体也开始报道此事,通过多次报道和全方位的关注,相关部门为预防和减少柴达木路交通事故做了大量工作,柴达木路交通状况得到好转。

3、善于抓住民生热点报道。针对某一个热点问题进行组合报道、系列报道或是连续报道,全面叙述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深入考察事件背景,深刻分析事件本质,交待一切可能产生联系的环节,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预测新闻事件的发展方向。如前不久有读者反映学生早上上学乘坐公交车难,大量学生乘出租车上学,接到线索后笔者连续两天早上6点多实地采访,报道发出后引起市政府的重视,随后再进行策划报道,公交部门调整公交车早上发车时间,学校推迟学校到校时间,避免了学生乘出租车上学的局面。

  (三)始终要贯穿服务意识。

  “使用与满足”的传播理论告诉我们,当传播内容满足受众的需求时,他们才会继续选择接受该媒体。有传播学者在考察了读者对报纸的“使用”后总结出报纸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这就需要报纸民生新闻中必须兼顾监督和服务类新闻,切实为群众服务。

  1、做好栏目策划。为提升报纸民生新闻的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将品牌栏目向社会延伸,民生新闻宣传应由“小民生”理念向“大民生”理念的转变。创办贴近群众的民生新闻栏目,如"“替您帮办”、“普通家庭和谐事”、“热线与您同行”、“民生百味”等品牌栏目,从身边普通人写起,从寻常事切入,探访田间地头,走进百姓人家,以民生视角关注不同人群的喜怒哀乐。如《西宁晚报》“有问必答”和“政风行风热线”正是按照群众的需求精心策划的两个栏目。舆论监督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新闻工作的职责、人民群众的愿望、党和政府改进工作的手段,加强舆论监督也需要政府部门的配合。为此,《西宁晚报》“政风行风热线”跟市政府公开电话办公室、市信访局和市纠风办联办,提高了“政风行风热线”的权威性,更容易解决群众的难解事。在现实生活中,群众遇到的政策疑难问题越来越多,这些疑难问题影响了他们的生活,直接找相关部门询问可能存在很多麻烦,但群众将问题反映给“有问必答”栏目后,记者会及时找相关部门询问有关问题,及时在报纸上解答,不但给询问的个别群众解了难,也起到了宣传相关政策的作用,让更多的群众通过报纸进行了解。

 2、做好政策解读和引导。民生新闻创新可以从以下两点考虑。一是民生新闻记者不能远离会议采访。目前很多报社认为采访会议与民生新闻记者无关,民生新闻记者只能进社区、下基层、转街头。但是,笔者认为民生新闻应该多参加政府的会议采访,比如在两会期间民生新闻更应该抓住时机进行策划报道,民生新闻记者将读者反映的问题集中归纳后采访相关代表、委员,同时将两会中涉及到民生的新闻,精心策划后报道。二是多做政策、法律的解读报道。每一项政策出台和法律颁布后,很多读者可能不太清楚,为了让读者更好的掌握出台的政策和法律,民生新闻记者可以采访相关部门人员或相关专家进行解读,这样也增强民生新闻的服务性。

  3、做好政府与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新闻线索来源方面,要“下”和“上”相结合。所谓“下”,就是从民众中获得新闻线索;所谓“上”,就是从党政部门获得与民生有关的新闻线索。有些媒体认为,民生新闻,就是“来自于民众的新闻”。这其实是一种片面认识。因为党政部门出台的许多政策、办法中,离不开为民众服务的内容。忽略这方面的新闻线索,将会丢掉权威性的民生新闻。

  4、为生活提供便利。报纸民生新闻版面除了做好舆论监督外,也应该为群众提供更多的生活咨询类服务。如每天提供气象服务、交通出行服务、市场菜价服务、电视电影节目服务等,还可以刊发一些生活小常识、健康小常识等。就像一些报纸上的《市民备忘》、《今日提示》小专栏都属于这类的内容。

  5、做好新闻“上门服务”。目前多数报社记者是百姓“请“上门的,遇到困难事通过给报社去电去信的方式,让记者去采访。笔者认为,办好报纸民生新闻可以专门配备新闻“招手停”,这样更容易方便群众,也更易为群众接受。几年前,山东省一些地方的媒体已经这么做了,让记者街头办公、进一步贴近市民生活,媒体与市民之间距离缩短,社会效果极好。“新闻招手停”可全天候走在街区并适时有计划地进入社区,实行轮班制,让每一个记者编辑甚至主持人都可能成为市民的好朋友。

  (四)抓住民生新闻的地域特性。

  新闻价值的地域性,指的是新闻事件在某一地方是否有传播价值,它是构成新闻价值的重要因素。例如,某些社会问题在甲地是司空见惯的享情,因而它几乎没有什么新闻价值;同样是这个社会问题,而在乙地,却是是百姓普遍关注的问题,因而它就有着较高的新闻价值。这种新闻资源广泛分布于各行各业,如煤水电、工交、医药、卫生、教育、科技、企业等,反映它们最近的发生的变化,它与市民的生活关系最密切。

  为此办好报纸民生新闻,必须了解地域特性,深刻把握当地百姓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深入挖掘本地地理、资源优势,树立品牌战略,做活地方民生新闻栏目。地域性新闻信息资源开发力度的大小,深度和广度,是报纸民生新闻竞争力的直接体现,在办报和采编中要转变一些传统的观念和思路。准确报道广大干部群众所关心的和所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尤其是要敢于对违纪犯法的不良行为和社会丑恶现象进行曝光,引导人们正视社会上存在的尚待解决的问题,唤起干部群众共同扫清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摒弃陋习,走向文明。诸如个别地方出现的公共场所卫生问题、社会治安突出问题、下岗再就业问题和正在进行的反腐败斗争、打击黄赌毒行动等方方面面的报道,都可成为地方新闻深度报道的范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47466.html

更多阅读

普通话测试话题: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

科技发展与我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首先,科技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方便、快捷和舒适。想像一下,徒步到二十公里外,去参加一个在烛光中举行的盛大晚宴,会是什么样子?走路啊,到二十公里外的某地参加聚会,或许,你会说:那不行!腰酸腿

媒介素养的国际发展与本土经验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的国际发展与本土经验《传播与社会学刊》第7期“学术对谈”作者: 陈韬文 陆晔 卜卫 李月莲 吴翠珍 刘雪雁 陈世敏 潘忠党  来源:《传播与社会学刊》关键词: 媒介素养 国际发展 本土经验┊阅读:2368

影子银行体系发展与金融创新 金融体系的发展

影子银行体系发展与金融创新中国社会科学院 李扬 殷剑峰2011年10月随着危机的蔓延和深化,一个新的概念,“影子银行体系”(shadow bankingsystem),逐渐浮出水面并被全球金融界热议。从可以发现的文献看,最早使用影子银行体系概念的是美

声明:《民生820新闻直播 报纸民生新闻发展与竞争力初探》为网友陈情词不达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