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或者出类拔萃的人才,身上多少有点疯疯癫癫的东西,思想和行为、习惯都是偏离常态的,比如18世纪英国伟大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就是如此。他素以行为举止奇特而闻名于世。小时候,他就有发呆出神的习惯,等他长大后,他常常因专心思考而主不在焉。
有人见过他独自一人自言自语、一边逍遥自在、自我陶醉或自得其乐的样子。由于他习惯专心致志地沉思问题,沏叉时会把黄油面包放进壶里,然后抱怨茶的味道太差。正是这样的品质,使亚当斯密成为一名经济学的哲学家或者进行哲学思考的经济学家。从上帝的意旨出发,经过经济学这个中间环节,最后又回到上帝。如今的经济学、经济学家大多以事论事,既不把上帝作为出发点,也不把上帝看作是终极的最高目标,所以微少一种神性,缺乏一种崇高性和庄严性。
斯密确信,宇宙是上帝设计的、创造性。这样一来,经济学家的工作就会名正言顺,思想发展也会得到一条正确的逻辑轨道,有个最后的终极归宿。不过,斯密所说的上帝不是基督教那个为“来世”祝福的上帝,而是为“现世”的人类祝福的上帝。我们当下时代的经济学, 上帝换成了人,经济学体系的出发点和终极点都是人,经济学家研究的对象是财富,但不是为自己发财致富去思考财富,而是希望全民都能享有财富。
在斯密的那个时代,英国知识分子普遍受到牛顿自然哲学的影响,即把世界看成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机器。各个零部件和谐地组装在一起,彼此协调运作,令凝视它的人陶醉而崇拜。斯密在“关于天文学史的论文”中说,牛顿体系是人类曾经须知出的最伟大发现。他推崇牛顿的有关世界是一架和谐而有秩序的机器的思想,并把它运用到社会和经济关系。这从斯密的代表作《国富论》可以看出来,经典的全名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我喜欢这个名字,仿佛暴风雨中的雷电所击中。在18世纪,研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起源,多反了不起的想法,难怪他那样专心致志而走神,错把黄油和面包往茶壶里倒,还抱怨茶水变质。
斯密推崇社会分工和技术分工。因分工才产生了商品交换现象:“每个人都以交换为谋生的,或者说,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商人,而社会本身则成长为完完全全的商业社会”伟大的小提琴家梅纽因登台演出,录制唱片,归根到底是一种商业行为,即用自己的艺术产品去南喜爱他的音乐 的农民、渔民、建筑工人、煤矿工人、职员、教师。。。。。。的劳动产品进行交换。在这种意义上,爱因斯坦也不例外,他也以交换为谋生,也是商人,广义的商人,以交换为生是我们每个人的生存状态,那么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是什么?这就是一个价值问题。分工、交换、价值理论从根本上探索了支配商品生产社会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