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读一位大师级人物的文章《方法比想法更重要》,其中一些观点笔者认为有失偏颇,有误人之弟、扼杀创新之嫌,由于不敢苟同,故特拟文一篇,权当抛砖,但愿能引玉。 此公在文中用了一个例子:老鼠们开会研究如何不被猫抓住,一只小老鼠提议在猫的脖子上挂个铃铛,其中一些年轻的小老鼠欢声雷动,但马上有几只老老鼠大声呵斥,别起哄,纯属无稽之谈!我们怎么能够把铃铛挂在猫脖上呢?那不是成心找死吗?于是小老鼠们没了主意。据此,这位大师将此故事信手拈来论证“方法比想法更重要”。可是笔者在与四岁的儿子共同欣赏《猫和老鼠》大片时,发现傻巴拉几的猫总是被小老鼠牵着猫鼻子走,很多行为决非中国人所能想得通或敢去想的,因为国人总是喜欢用经验、常规思维、定型思维教化人,也教化自己。 不瞒大家说,曾几何时,我也有这样的想法。自古华夏民众就有这样一句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老鼠的孩子生来会打洞。按此逻辑,小老鼠大可不必去琢磨如何往猫脖子上挂铃铛的事,既然有“打洞”的拿手本领,那就去钻研打洞的方法好啦!果真如此,要是都像我们老老鼠和大师的逻辑,那我们的民族还有什么希望,大家的前途都是前辈的重复,那真会是一个万马齐喑的时代了。何谈创新?何谈新价值? 其实,每一个想法的提出都是一种创新,尽管有些想法可能不成熟,但总不能要求每一个想法在提出来的时候就考虑周全,实施方法得当吧。当今一些企业总是叹息缺少人才,没有人才,其实人才就在身边,而是往往像老老鼠扼杀小老鼠的思想一样而扼杀了!在西方,一些人力资源学家将构成人才的诸多因质划分,他们认为人才是品质和素质的综合体,人才的第一素质就是创新,而创新素质的核心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中创新意识、创新个性即创新精神,是创造力的核心成分,是创新的动力因素。 创新是财富的源泉。在一百年前,像牛顿那样为一个坠落的苹果而苦苦思索万有引力;像富兰克林般为证明光电反应而追逐雷电,人们绝不会认为你是天才,反而会讥笑你弱智;在今天,如果有人对你说下个周末带你去外星球钓鱼,并顺便在云端刻下他女朋友的名字时,你顶多笑他无聊,在你心情不错的时候,你也许会赞他“有情调”。其实,在这个一日千里的时代,谁知道明天是个啥样,谁会轻易说“不可能”?因为在创新的年代,处处都是创新的头脑,时时都有创新的东西出现。 在文章开头所举的老鼠开会的例子中,小老鼠的想法可能近乎荒唐,但作为老老鼠的一代,如果能够对提出这种想法的行为给予鼓励,不轻易打消年轻者的想法,不草率否定一个看似不可能的想法,或许给猫挂铃铛真有实现的可能。其实,营造一个创新的工作氛围,为企业文化植入变革创新的基因,才会有助于好的方法的诞生,从而更有利于管理水平的提升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因为唯有想法的提出,才有可能找到方法,没有想法而盲目提出方法的管理方式无异于缘木求鱼。可以想象一个满足与现状的人或团队会处于何种生活和工作状态。
![创新的力量 英语作文 创新的浸淫和感化力量](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8060511930694.jpeg)
好在,这个时代,人们对创新的接纳和包容,以及创新对人们无孔不入的浸淫和感化力量,已经不再受那些所谓的伪大师们的误导和左右。正是有了创新,才有了社会的进步,才有了生活方式的改变,才有了“想”和“做”高度一致的快感和成就……人们对创新的这种认同很快上升到对创新的向往和推崇,并很快把它当成一条行为准则:“改变使人进步”、“树挪死、人挪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