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河 王小波 为什么有人误读李银河?



知道李银河并不是因为王小波,因为之前并不知道王小波的伟大(抱歉,总是有些人是孤陋寡闻的,比如在下我.)

知道李银河是因为她的学术著作,她是婚姻社会学学者,对于研究婚姻的学者而言,性/性别的研究和著述是她的研究内容和方向.

现在也弄不清楚,她是因为她的丈夫才如此有名还是因为她的研究领域,或者二者间而有之?!

一度,在很多网络门户的首页会以其名义抗出某杆大旗,诸如支持同性恋或者换妻娼妓合法化之类的爆炸性"观点"

但仔细阅读其原作之后不仅感慨,原来中国文字果真博大精深,中国人对于移文遣字,移行换位断章取义的能力在小学时代已经十分熟练和完善了,截取各吧学者的书中内容拼凑成自己需要的内容实在是巧手天成没什么“大不了”,一个小小的“手术”而已。

遗憾的是,李的性别为女性,女性身份为她的“网络言论”增加了更多可怜的看点,而其实,实际,还是看书准确些。

为什么有人要故意误读她呢?

大概,性这种看点是吸引人眼球的好发物吧,再加上王小波未亡人的身份和其女性性别则更加好看更吸引人了。

看李银河出版的纸版著作会感到和往日印象截然不同,她的著作是很严谨的社会学论述著作,而网络这个万花筒中的李教授已经被武装成了同性恋拥趸和性开放言论代表。于是她本人的人品在一定程度上也让人疑惑。

她已经成为"注意力"圣坛上的偶像和靶标,但圣坛距离祭坛又有多远?

这是谁的悲哀?

是受众么?我们是否应该抱怨受众品位低俗,而后媒体可以理直气壮的推卸责任——没有注意力就没有受众的集中。没有受众的集中就没有消费人数的基础数量(传统纸媒则是发行量),没有基础数量那来广告主的关注?没有广告主的关注怎么生存?当然要满足受众了!

而我们面临的另外一个问题则是行业整体素质下滑的局面——用一位行业资深的话来说就是:这是文化产业,文化是什么?文化是先进的,积极的,乐观的,正确的,正常的,健康的同时又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信息的传播和知识信息的传播,是需要甄别的,有领导性的,对这个社会群体和社会构成具有积极推动与促进作用的,同时新闻媒体不仅要具备以上几点还要公正的反映社会事件百姓生活中的问题。

王子恢说:媒体从业者要洁身自好。

然而,我们看到的确实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中逐渐暴露的低俗化现实,当“换妻”“娼妓”“性器官”的名称和一些火暴的标题成为寻常现象时时出现并且风头日益昌盛成为风尚不做不足以表达紧跟“时代”的时候,那些原本在群体潜意识中的道德和责任的约束遭逢挑战而逐渐在一波一波的冲击下损毁。

近日山西煤矿事故40余家新闻媒体因为封口费而矿难事件集体缺位,掩盖事件本真。

利益的追逐下,新闻追逐的不在是教材上的概念所解释的“新闻”,而是带着新闻帽子穿着新闻外衣的“资财”,真正的新闻因为光着身子而被隐藏在不为人知的角落发霉。

于是,李银河这个偏巧研究婚姻,性别,其研究范围涉及性,性交往,性偏好等原本属于私密范畴的内容在社会开放的要求下,大众猎奇的希冀下,媒体争夺眼球的渴望中成为广泛讨论并且堂皇登场的“婷婷君子”好求者颇众。

李从一个严谨的社会学家逐渐被描画成一个性学斗士,今天要娼妓合法,明天为易性癖叫好,后天成了换妻的急先锋……

这无疑是对其研究范围的取摘和重新安装的结果。可悲的是,绝大多数受众在如此内容面前是不具备甄别能力的——中国没有那么多社会学家,也没有那么多婚姻社会学家。这是学科培养专业和时间以及专业院校门槛造成的壁垒,试问有几个中国人能全部进入高等院校或者科研院所的社会学以及婚姻社会学研究领域进行系统的学习而后达到辨别和遴选的能力呢?

巨大群体的受众是从逐渐日常化和公众化的新旧媒体上获得知识信息的。

如此毁改的仿佛中了“面目全非脚”完全改头换面的李氏理论和研究早已经脱离了学科的范围成为大众娱乐的“万花筒”“西洋景”“眼球钩子”“爆炸性观点”,丝毫已经脱离了真实的李氏话语和思想。已经完全不具备“先进的知识性”的公开媒体传播的正当正常范畴。但,这类信息恰恰是一些新旧媒体趋之若骛爱不释手自家口水眼球犀利哗啦乱掉的“猛料”和“好钢材”,于是大推特推,大鸣大放,惟恐人家不知道他风尚了,时髦可,开放了,他也“性解放”了。

受众先是害羞的遮遮掩掩私下偷看,而后光明正大的看,现如今已经花样翻新的不知道偏离了有没有跳出如来的手掌心了?!

先被“强奸”而后因为被此类信息海量淹没无法躲藏到最后的“顺奸”,为数不少的激进受众的品位精神日益滑落到动物性本能的完全的根本的大面积的充分的释放,现在已经开始快乐的呻吟了.

 李银河 王小波 为什么有人误读李银河?

于是我们看到国内有些衣着品位普通,年近五旬的男性“教授”“学者”大力鼓吹“性开放”和“天体村”的快速实现,他们惟恐中国经济和世界接轨之后,爱滋接轨的还不足够,所以着重的,强烈的,悲壮的,兴奋的,快意的,口水涟涟的,眼冒血丝的强调和“世界接轨”。

网络上和李银河被异化成和纸本读物中的李银河不同的两个人。

我们无从得知,李银河个人是否能够接受这样的形象分裂,笔者实在是经过了千心万苦的努力仔细拼凑也没将之统一起来。

这不知道是李银河一个人的悲哀还是媒体的悲哀,或者社会整体的悲哀?

而几个新闻事件之后我们却看到新闻公信力在食品安全之后的遭疑,一个社会的眼睛和喉舌出现了问题,那么这个社会的畸变似乎也迫在眉睫了,自律成为洁身自好,自律的媒体人必要的功课和底线.毕竟我们都是社会中一分子,我们生活在其间.

如果因为利益我们连职业素养和道德也失去的话,我们思考的能力也随之失去,那么不仅李银河们是悲哀的,可怜的,我们每个人都将是悲哀的!可怜的!

……

正在读她的《女性主义》,写得很干净,也很明白,并且不同流派学术介绍十分明确简洁,喜欢,写得不错!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47394.html

更多阅读

李银河王小波 《他们的世界》 王小波和李银河

 李银河与王小波合著的研究同性恋的作品。  作者序  当我们对我国的同性恋现象进行研究时,常常为这样的问题所困扰:你们为什么放着很多重大问题不去研究,而去研究同性恋?假如这种诘难来自社会学界的同仁,并不难回答。正文中将有专

王小波的意义 有关论语的论文

在小波辞世十五年之际,我想谈谈王小波的意义。起因是有记者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主流文学界一直对王小波不予置评。他们采访到的一些官方评论家甚至说:王小波是谁?我没读过。一个客观事实是:尽管王小波在全国的大学生(甚至一些比较好的中学

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王小波似水柔情读后感

关于人的精神生活问题的思考——读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默水【提要】王小波的杂文创作首先立足于思想,关注人习以为常的精神生活,挖掘现象背后关涉世道人心的深层面含意的东西。他的杂文是为了思想的表达,而不只是为了情感的体现。作

李银河 李银河王小波

1 人物简介 编辑本段李银河(1952年2月4日-),北京人,中国社会学家,中国当代作家王小波之妻,师从于中国社会学奠基人费孝通。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籍贯衡阳市衡山县,中国最著名性学家。“中国正在进行一场静

《王小波作品精选》读后感 三十而立王小波读后感

【书单·2014(42)】《王小波作品精选》王小波书中收录了“黄金时代”、“革命时期的爱情”和“红拂夜奔”等。《黄金时代》和《革命时期的爱情》都以文革为背景。我对文革的了解不多,很少看相关书籍。偶尔在某些为民主摇旗呐喊的网络大

声明:《李银河 王小波 为什么有人误读李银河?》为网友哒浪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