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些消息让做媒体的人有点忐忑不安,尤其是传统纸质媒体的从业人员,2号据外媒报道,1982年创刊的IT界龙头期刊《PC Magazine》的出版商Ziff Davis媒体集团宣布,将于明年1月份出版最后一期纸质版杂志,然后全部转向网络版,这本在国内有深刻影响的期刊,在度过27年的辉煌之后终于谢幕了。而此前,著名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也同样全部转向网络版而停止了纸质版的印刷发行。
就国内媒体界而言,除了IT类的以外,大部分并没有真正意识到狼来了。
国内传统媒体的乐观来源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认为阅读习惯很难改变,传统阅读方式不会那样快被网络阅读方式取代;二是认为国内的环境和美国有很大不同,上网人数虽多但比例不高,真正有阅读需求的人尚未沉迷于网络;三是从内容上说,国内的网络内容还基本属于快餐性质,无法满足阅读者的内容需求深度。
这里面存在不少误区。
从阅读习惯而言,习惯是培养的,就像我们习惯于email、QQ一样,没有一种习惯是天生的,随着国内被网络大学培养的一代逐渐走上社会中坚层次,网络阅读取代传统报刊阅读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虽然从过程而言,还要受到经济发展状况和网络普及水平的局限,然而趋势不可逆转,我们网站最近做了一个尝试,将原来的PDF的下载方可阅读的文档做成flash可在线阅读的,效果非常明显。
就环境而言,国内目前的网络发展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随着国内手机3D的开通,使用手机终端享受网络服务将使网络阅读更加便捷,网络带给大家的迅捷和方便性将更为突出。
就内容而言,以前网络的内容确实存在快餐问题,但是随着一些专业的站点相继推出专业内容的网络化服务,现在还有什么可以在报刊上看到的内容是网站看不到的呢?更何况,网络内容的全面性、生动性更不是一般的报刊可以比拟的。
国内有很多的报刊沉迷于目前的强势,不愿甚至是拒绝做出改变,理由大多是目前生存得如此滋润,何必要变呢?这也许就是中美文化的不同。
在《PC Magazine》纸质版停刊之前最大的发行量是120万,今年的发行量依然有60万,放在国内,这也是一个不错的成绩,以往由于广告数量很多,杂志页数一度达到600页之巨,然而杂志社依然早就未雨绸缪,把重心转到网络上,主要的收入来源来自于网络版pcmag.com,而不是印刷版,它80%的利润和70%的收入来自于数字业务,两年前开始所有的编辑和记者团队的开支都已列入数字业务的预算中了。按照编辑运作的流程,所有内容都首先上网络版,随后在由印刷版编辑精心选用一部分在印刷版中。这种模式对于国内的期刊界而言,基本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据报道说,今年《PC Magazine》纸质版依然可以盈利,但是在今年12月期美国月刊杂志的广告版面比2007年同期减少17%以上这种趋势下,期刊所有者毅然决定关闭纸质版,全力经营网络版,这种魄力确实让国内很多同行汗颜。
其实国内报刊的颓势已经相当明显,看看我们各自城市的主流报纸,上面有多少内容完全来自于网络?在和网络媒体的竞争中,传统的报纸已经很难支撑,逐渐被取代只是时间问题。
期刊的状况相对好一些,依然是一片大好的局面,不过这里面有更多的深层次原因值得探讨,不完全是期刊原本的内容价值原因,更多的是国内畸形的学术生态系统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