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试教育的悲哀 改造应试教育



     我在上篇文章《突破应试教育的历史关头》中谈到,本来“留学指挥棒”和“高考指挥棒”的全面拼斗,为突破中国那套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机会,然而现实却是应试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美国考试”的特点

  怎样走出这样的困局?“薛涌留美预科”代表着我在这方面的尝试。我曾一再强调,留美时托福和SAT等标准化考试成绩非常重要。到不了一定的分数线就不应该出去。但是,我的课程,则完全绕开了考试,着眼于阅读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为什么如此?以下就是我经常对把孩子送到我这里来的家长反复陈述的观点,希望能和更多的家长分享。当大多数家长接受了这种观念后,“应试教育”的模式就可能被突破。

  首先,是美国的标准化考试和中国的高考有本质的不同。美国的标准化考试,起源还是在二十世纪初的智商研究。

  比如,SAT当年就是作为智商测验推出的。主办者认为,当时大量犹太学生在高中成绩优异,靠的是死用功,在脑子里灌了不少知识。SAT考的是智商,不是知识,用功准备也没有用,犹太人考不好。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一本来以排犹为目的的考试,最后被一个叫科普兰的犹太人破解。这位科普兰发展出一套应试策略,能够在短时间内大幅提高分数。后来美国国会的调查也显示,科普兰的应试准备确实能提高成绩。

  不过,即使如此,SAT等标准化考试的风格已经非常鲜明:注重测试考生的能力,而非其准备的功课。这种考试是靠思维取胜,而非靠知识积累和记忆取胜。这种智商测试的特点,也限制了通过反复做题来提高成绩的幅度。

  针对外国人的托福,测试的是英语水平,略有不同,因为必须检测考生的英语程度,这种程度就是知识,但其精神还是和SAT等智商型的测试一脉相承,比如没有太多繁复的语言,重点在于检测考生实际阅读的能力等等。高考,则侧重检测考生具体科目的知识,而非能力。死记硬背、重复做题,往往能够大幅度提高成绩。

  SAT、托福这种美国的标准化测试,基本反映着一个人的基本能力。水管里流出来的总是水,血管里流出来的总是血。所谓英语不太会,托福能上90分的说法,大多是补习班吹嘘的神话。

  考前集中准备,确实能大幅度提高成绩。但是,这种应试技巧的“集训”,一般两三个月即可完成。我还是建议大家都这样去做。但这不等于把整个高中生涯都献身于应试。大家都在考前进行两三个月的突击准备,自然谁也占不到便宜,最终一锤定音的,还是自己的实力。

  这里必须说明,如果只是凭实力应试,不进行有针对性的准备,大多会吃亏,除非考生的实力高出对手一大截。

  但是,考前两三个月有针对性的准备,大体穷尽了应试技巧上的潜力。比起那些把整个高中都投入应试的考生来,基本不会有什么有意义的分数差距。

  更为重要的是,那些把整个高中都用来应试的学生,也许和那些着眼于发展自己实力的学生一样能达到大致相当的分数。但是,这些学生往往面对一段简单的文字难以解读,那些背的单词全是死的,除了在选择答案上画圈外什么都不会。

  美国大学的录取标准

  中国的学生和家长们还忽视了另外一个重要问题。美国的各大学反复强调,SAT、托福等等,不过是大学录取的参考成绩。

  这些声明是认真的,不是说着玩儿的。不错,因为中国留美热中造假横行,中国学生集体失去信誉,逼得美方什么都不敢信,最后只能过分依靠SAT、托福等不太容易造假的标准化考试。即使如此,由于美国高等教育的结构,录取办公室对这种考试成绩也只看个大概其,不会过度计较。中国的考生和家长,则用高考中上一本、二本分数线的精神,锱铢必较,为了一两分的边际,不惜投入无限的精力。

  具体而言,如果申请哈佛、耶鲁这样的顶尖大学,即使SAT和托福满分,也多无胜算。成绩低的反而可能被录取。

 中国应试教育的悲哀 改造应试教育
  我碰到的许多家长,在这方面倒是很理性。他们总是告诉我:不指望常青藤,但希望上个前50名以上的。这好象就是上不了一本上二本的战略。殊不知,美国的大学不是国家倾斜性投资的结果。大家的竞争环境比较平等。水平相当的大学一大堆。“前50名”这条线本身就荒诞不经。

  举个具体例子,Purdue University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研究型大学排名中居第65位,似乎不进瞄准“前50”的中国家长的法眼。但是,该大学和麻省理工、加州理工一起,成为美国三大工学院。有些领域,甚至超过后两所大学。只是本科偏弱。但该校一流的工学教授,也必须给本科生上够了课。这样的学校,一定就比排名32的纽约大学差吗?这相差三十几位的排名,几乎没有任何意义。许多美国的雇主,恐怕还会认为Purdue University是更有竞争力的大学。

  可见,即使SAT和托福成绩非常重要,美国高等教育的这种模糊结构,也淡化了这些成绩的重要性。在超一流的大学之下,有几十甚至近百所半斤八两的学校可供选择。因为分数差一点没有进纽约大学而进了Purdue University,也许是因祸得福。这和在中国上不了一本上二本完全是两码事,何必那么在乎?申请美国的大学,当成绩上了一个大概齐的台阶后,要考虑的不是怎样竞争第34位的大学、避免沦入第46位的大学,而是究竟哪所大学更适合自己的发展、价格性能比更划算。

  因此,我对那位16岁托福就考了九十几分的学生家长说:从目前的成绩上看,他两年后托福过100分,SAT过2000,都不会有什么问题。这样的成绩,申请超一流以下的几十所大学,大多都够了。用得着夜以继日地重复做题吗?他最大的问题,是居然连一段普通的英文都读不懂!

  文化跨越

  比考试技巧重要

  解决这样的问题,恰恰是“薛涌留美预科”的使命。在我看来,对于那些勤奋、聪明的学生,留美的考试环节都不应该有大问题。这些人大部分可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进了好大学后怎么适应。

  中国的学生和家长中最普遍的一个误区是:大家都以“一本二本的心态”惦记着“前50位”的大学,很少想想第86位的大学是否可能比第45位的更好。

  更重要的是,他们往往忘记了,所谓“前50位”大学,进去后一周的阅读量往往200页以上。究竟有几个人能对付?这200页阅读,也不是读完了在选择答案上画圈,而是应付课堂讨论。教授可能会问:“你觉得作者的哪个观点最有洞见?”“他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他的主要漏洞是什么?”“他对其所引述的观点的批判是否公道?”……

  我作为一位老留学生,当年最大的成功经验,就是准备留学时没有过分追求考试成绩,着眼点全在是否能够完成阅读量上,并有着每日闭门八小时猛攻阅读的经验。这不仅提高了实际的语言能力,也吸收了大量海外的社会文化信息,增进了知识;后来在耶鲁完成硕士、博士课程,靠的不是考试技巧,而是这些阅读的基础。

  在我看来,在这个资讯日益丰富、日益全球化的时代,留学依然是一个巨大的语言和文化上的跨越,其间所遇到的挑战非常令人生畏。而应试技巧等等,则属于雕虫小技,在任何文化中都大同小异,不值得花费太多精力。准备留学,应该回归实质性的准备,即发展良好的阅读和分析批判能力。

  全球化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能够享受西方的教育。要真正从这种教育中得益,绝不是将之中国化,而是吸收其精义,用以改造中国的“应试教育”。

  如果中国的家长和学生能够意识到,留美不是在托福和SAT上锱铢必较的竞争,就会把高中的大好时光用于更为建设性的求知。当他们的态度转化后,那些“国际班”也就必须适应他们的要求而变革。

  当然,大大小小的民间教育机构,也将扮演关键性的作用。“薛涌留美预科”的长远目标,就是建立一套摆脱应试教育、以发展批判性思维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但愿我们的努力最终会为“应试教育”敲响丧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4691.html

更多阅读

出现“杨不管”,是教育的悲哀 杨不管

出现“杨不管”,是教育的悲哀 “范跑跑”尚未谢幕,“杨不管”又已登场。事发安徽省长丰县,两名学生上课时打架导致其中一人死亡,授课教师杨某某选择站在三尺讲台上充当“看客”,并不加以制止,而是继续上课直至下课。杨老师因此被冠以“杨

《中国梦·教育梦·我的梦》演讲稿 中国梦我的梦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中国梦·教育梦·我的梦》。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梦想是美丽的,它是人们心底最热切的期望,是人们对生命和人生价值的追寻和思考;梦想是航行灯,它引导人们由浮躁走向踏实,由彷徨走向坚定,是人们为目标而努力的方

中国民办教育的未来二 :我国民办教育的现状和前景

2004年08月16日 10:53黄藤:这就是大概中国整个民办教育走过的一个基本的历程,真正它的发展和它的恢复是在1978年以后,特别是在1983年以后,才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它的最大的发展时期是到了1996年或者到了2000年这么一段时间,才得到了

中国狼爸的教育方式,你同意吗? 狼爸虎妈式教育

一天晚上,我看到东方卫视正在预告《东方直播室》,是关于教育的问题,所以我就耐心的等待看节目。原来是关于“中国狼爸”的教育观点,支持方与反对方各抒己见。说实话,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个“狼爸”,他把三个子女打进了北大,从节目中我也了

声明:《中国应试教育的悲哀 改造应试教育》为网友二凡十三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