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中应该学到什么?
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但并非所有的经济体都处在知识经济区域。如果做不严格的划分,美国、欧盟、日本及少数发达经济体,可以说更接近知识经济区域。中国作为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之一,还远不是一个知识经济区域,而是一个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体。
自2000年的里斯本峰会开始,欧盟便制定了成为知识经济区域的战略目标。这一战略背后的设想是,欧盟拥有技术相对熟练的劳动力大军,随着数以亿计的非技术工人加入全球经济,欧盟需要保持这种比较优势。然而,这一前提正在受到挑战。由于中国和印度的大学毕业生加入了全球劳动力市场,欧盟地区对外包的恐惧已扩散至计算机程序员、放射线学者及证券分析师等。
在英国《金融时报》刊载的让·皮萨尼·费里的分析文章中指出,关键问题在于全球人力资本格局的变化--在技术劳动力方面,工业化国家是否仍拥有、而且将继续拥有更有利的条件?是否在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服务方面保持着相对优势?
OECD、哈佛大学及高丽大学的相关研究,揭示出三个事实:第一,欧盟成年人平均受教育程度明显低于其他工业化国家:欧盟成年人受教育时间比美国人少2年左右,比日本人少1年。欧盟人口达到高等教育水平的人不足20%,而美国和日本为40%。第二,世界其他国家正以更快的速度赶上来。在全球范围内,25%受过高等教育的成年人来自美国,20%来自“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只有不到15%来自欧盟25国。在学生数量中,“金砖四国”如今占33%,其他中等收入国家占25%,而欧盟和美国仅分别为16%和15%。第三,欧洲在建筑和机器方面的条件要好于人才方面。发达经济体的人均物质资本存量远高于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造成这种差距更多的是由于机器,而非教育。这一点在欧盟尤为明显。
与美国在人力资本上的差距令欧盟警觉。美国经济在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两方面都位于前列,而欧盟只在物质资本方面比较领先。这在贸易结构上得到了体现。美国主要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如高科技产品,而欧盟的专长是资本密集程度高和技术密集程度中等的产品,如汽车和化学制品。现在令欧盟担心的是,如果不能解决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的问题,欧洲繁荣的基础将缓慢而无情地被侵蚀。
欧盟对于知识经济基础的担忧,值得身处为全球制造产品的中国关注吗?如果承认这是个涉及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中国就应该对此给予重视。毫无疑问,在发展知识经济方面,中国与欧盟有很大不同:一是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与欧盟不同,中国还在发展中国家的轨道上奔跑;二是中国的现实情况比较复杂,既要在全球产业分工中,依靠比较优势来积累财富,又要努力完成产业结构的升级,消除巨大的贫富差异及区域差异。
然而,这种复杂性并不意味着中国当前不需要为知识经济的发展做准备。从欧盟的忧虑可以看到,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和一流的教育机构是影响知识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而中国的现实情况,恰恰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忽略了人力资本的培养和教育体系的建设。如果长此以往,中国遇到的就不是繁荣的基础被侵蚀的问题,而是根本就没有建立起一个可持续繁荣的基础。
如果说欧盟需要扭转被动局面,那么中国就更应该设立正确的目标,然后大刀阔斧、急起直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