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种紧迫感和民族责任感一直在张作政心中涌动:印章作为中国的传统技艺与产业,怎么到了今天还在原地踏步,止步不前! “印章业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直到今天依然没有一个响当当的老字号出现。”张作政告诉记者,当中国的印章社还停留在小作坊式的生产阶段的时候,作为一家地道的欧洲印章企业——奥地利卓达公司的年营业额已经达到1亿欧元。 3年入门,8年入行,30年入道。学习传统技艺讲究的是持之以恒。由于自幼喜爱中华民族传统的篆刻艺术,18岁那年,张作政便接父亲的班进入首都刻字厂。虚心求教,刻苦练习,张作政终于练就了一手过硬的雕刻技术。1989年辞职与父亲合办便利图章社。 除了规模小,中国印章社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没有一个强烈的品牌意识。基于这种考虑,1996年张作政将便利图章社更名为北京文正益商贸中心。 更让张作政感到欣慰的是,文正益与“百年老字号”奥地利卓达“捆绑”在一起了。2002年,张作政率先将卓达回墨印推向北京市场。2005年4月21日上午9:30分,奥地利总理许赛尔在北京饭店为文正益卓达印章北京首家形象店剪彩。“这对文正益也是一次品牌的提升。” “不得不承认我们与国际大品牌相比,差距还是相当大的。但是作为中国的老产业、老技艺,中国印章依然有着极大的潜力。国外的印章企业的优势在于印章材质,尤其是塑料工艺,而我们的优势则在于印章内容的雕刻。这也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张作政认为。 张作政有一个强烈的心愿:将文正益办成中外印章精品中心。“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张作政告诉记者,“把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底蕴融进印章品牌就能提升国内印章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而让文正益、让中国印章走向国际。” “虽然文正益目前的规模还不大,也有资金上的种种困难,但是无论谁来谈,文正益的品牌坚决不能动。谁来买,我也不卖。”张作政下定决心要把文正益做成“百年老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