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保护平台 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



谈谈啤酒产品包装抄袭现象

2004年,笔者所在的公司新推出了一款普档啤酒产品。这一产品的商标设计,笔者亲力亲为,与设计公司一起,前前后后忙了将近四个月。商标成型后的消费者测试和市场测试,结果也非常乐观。产品上市后,得到了广大啤酒爱好者的广泛追捧,销量也扶摇直上,短短的三个月内,就已经成为了公司单品销量最大的产品。实际的市场推广证明,这款商标新颖别致,的确为产品的畅销增色不少。

 知识产权保护平台 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

然而好景不长,新产品上市不久,本区域的一家小公司也推出了一款新产品,除商标上的产品名称之外,商标的颜色、形状、构图等核心元素,与我公司的基本上完全一样,抄得惟妙惟肖,形神俱佳,摆在货架上不走到跟前仔细看,根本分辨不出。

发生商标被抄袭的事件后,笔者对全国啤酒市场做了一个简单调查,调查的结果令人大跌眼镜:啤酒行业的抄袭现象使普遍性的,企业产销规模大到几十万上百万吨,小到几千吨,几乎没有不抄的。不过有的抄得多,有的抄得少,有的抄得直白,有的抄的含蓄,正应了一句俗话:“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会抄不会抄”。

不会抄的,换个名称稍作修改后,直接就推向了市场,一来节省人力物力,二来节约了时间。同时天高皇帝远,也不担心被抄袭者会找上门来,纵然是找上门来,没理也可以辨三分,你说你是原创,我说我也是原创,因为创意是无疆界的,商标外观相似,只能说明大家想得基本上相同,并不能证明什么。会抄的则会先把被炒的东西拿来研究消化,然后在原创意的基础上去完善,去提升。这样一来,被抄者就更没有话说,抄者当然也心安理得。

也因此,抄袭就成了一种风气,一种自然的习惯。小公司抄大公司的,大公司抄更大公司的;省内的抄国内的,国内的抄国外的,一点都不稀奇。有很多抄袭者还相当有理由,说什么抄你的是象你学习,好的东西大家就应该大家共享。大家都在这么说,可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或者企业愿意被别人抄,更不用说喜欢被别人抄。

其实对于任何一种产品来讲,最核心的竞争力除了质量之外,还有产品的独特性。这一独特性,第一步肯定是直接的体现在产品的外观上,因为消费者实际接触到一个产品,首先从外观开始,对产品有一个简单的认知,然后才能有兴趣去了解其内在的独特性,逐渐形成偏好,养成习惯,最终成为重度消费者。目前比较时髦的“酒香也怕巷子深”就是这个道理。

   产品包装设计被抄袭后,外观独特性自然就荡然无存。如果抄与被抄是在同一市场上,还会引起消费者的认知错误,并因而对两家企业的产品价值、创新力、公信力产生怀疑,进而导致消费取向转移,甚至引发品类忠诚度下降。

在啤酒行业中,被抄袭的除商标之外,也包括外箱、品名、推广理念,有相当一部分人都见怪不怪,还美其名曰合理移植。其实这种简单复制和合理移植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一方是扰乱消费者视线,达到以次充好,获取利益的目的,是一种挪用和糟践;而另一方则是汲取好的创意思路,不断完善产品外观设计,给消费者以美的享受,从而提升品类的外在及内在质量,是一种继承和发扬。因而笔者认为,负责任的合理移植应该还可以理解,不负责任的简单复制,则一定要严厉的打击。

对简单复制式的抄袭行为,政府职能部门原也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比如《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等,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只能保护已经登记在册,并申请过保护的知识产权。很多企业,由于没有注重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以至于自己的知识产权被侵犯了也无可奈何。

有了切肤之痛,才会多留一分心眼,长一分智慧。在此,笔者也提醒企业,开始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凡是原创的东西,还是尽量花点小钱,该注册的注册,该申请保护的申请保护。免得被抄袭后,无可奈何的骂娘干瞪眼,却没有一点办法。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46584.html

更多阅读

个人知识共享的意义和途径 知识共享的意义

个人知识共享的意义:一个真正有竞争力的知识工作者,他的竞争力不但源于其已有的知识存量,更多源于他在已有知识结构上不断学习、创造和利用知识的能力。个人知识的共享,是为了让别人知道你知道的知识,并得到信息的反馈。知识的共享,不在

知识树的推广者——王敏勤 王敏勤和谐教学法

知识树的推广者——王敏勤一、知识树的意义:魏书生:思维的汽车在知识的原野上奔驰时,有了这样一张“知识地图”,目标才明确,才能少走冤枉路,才能少在“天真”的问题上兜圈子。走的路程越远,地图就显得越重要。四个作用:1.有利于体现教学

管理的作用和地位 企业管理创新中知识管理的地位与作用

     一、知识管理的含义和特征:  知识管理,狭义地说是仅仅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与管理;广义地说,其不仅包括对已有知识自己进行管理,而且还包括了对与知识相关联的所有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产进行的管理, 其中涵盖了对知识的组织、知识

spi四种工作模式 知识转换的四种模式

     日本籍知识管理大师野中郁次郎曾在1991年《哈佛商业评论》 11-12月刊中发表过《知识创新型企业》一文,首次提出了知识转换的四种模式。并在1995年出版的《创造知识的企业:日美企业持续创新动力》一书中对该理论进行了进一步

声明:《知识产权保护平台 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为网友如果忘了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