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许多投资人选不出合适的项目,许多筹资人不知道自己的项目是否合适。“什么是好项目”和“怎样选一个好项目”目前已成为现代招商市场中,筹资人和投资人共同的难题。
本文提出了不同的人,对项目的观察角度不同,从而对“好项目”的认识不同。进而站在投资人的角度,提出了优秀项目的10个标准,以及批评了社会对“合适项目”的一些误识。
关键词:好项目 不同观察角度 投资商角度 10个标准 对“合适项目”的误识
一、不同的人评价不同
对一个项目来说,不同的观察者,观察的角度不同。例如对同一个项目,投资商关心市场和盈利能力,政府关心吸收就业能力、税收、环境保护等等,同业关心未来竞争,居民关心是否影响生活。承担项目的企业中,职工关心由此引发的工资升降、劳动条件改变、新的技术学习要求、岗位变动、甚至是否可能被由此解雇,等等。
观察者不同,对“什么是好项目”的评价也就不同。
不同观察者,对项目的评价不同,在实际工作中是有现实意义的。我们毕竟看到,在我国当前以“职代会”决定国有企业命运的体制下,一个可能盘活亏困国企的项目,却可能由于“需要搬到城外”的原因,即是:由于“职工的劳动条件变坏”的原因,而被企业的职代会否决。
换言之,对同一个项目(这里是“盘活国有企业”项目)来说,从资本的所有者——政府的角度看,可能是一个好项目。而从劳动的所有者——职工的角度看,却可能是一个不好的项目。
对同一个项目来说,不但不同类别的人,评价可能不同。即使对同一类别的人来说,由于各自的习惯不同,对项目的评价也可能不同。例如同样是投资商,却由于各自的知识背景、经营历史、经营习惯、甚至脾气秉性等等习惯不同,对同一个项目,做出的评价就可能不同。
例如甲乙两个投资商。甲是“高风险、高收益”的“风险偏好”型,乙是“低风险、低收益”的“风险厌恶”型。他们对一个项目的“风险/收益”关系,评价就可能不同。
又如丙丁两个投资商。丙以“实业运营”(农、工、商、科、文、卫……)为投资目的,而只将项目未来可能的资本运营(证券……)当成可有可无的副产品。而丁却以项目未来的“资本运营”为目的,眼前的实业投资仅仅是打基础。这样,他们对同一个项目,所作的评价就可能不同。
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对同一个项目来说,例如出身于工厂、商业、农村、科技、证券、政府等不同行业,或者说,例如高级知识分子或农民企业家、“院校派”、“海归派”知识分子和“社会派”知识分子,沿海或内地企业家,评价就常常不相同。
特别是,我国当前一些较大的投资商,通常自身并不是投资商,而只是“投资”行业以外的、其它行业的“行业商”(虽然可能挂着“XX投资公司”的牌子)。而这些行业商,又常常处于“第一代创业人唱主角”的“创业英雄”时代,和国外那些百年老店早由“创业英雄”变为职业经理人、科学管理远不相同。而“创业英雄”,显然,专业习惯可能会更为固定。
专业习惯当然是有很大优点的。可是“真理多走一步,就成谬误”。在自己不熟悉的地区、行业,专业习惯就可能影响自己对项目或项目承担人的客观判断。例如,以券商的习惯观察实业、以流通商的习惯观察工业、以文人的习惯观察新闻、以市民媒体的习惯观察高端媒体,或者反过来,就都容易观察不准。
还应该指出,专业习惯常常是潜移默化所形成的。一些投资商朋友尽管口口声声“不抱偏见”地选项目,他们尽管实际上也在尽量努力克服由于专业习惯可能带来的项目或经营偏见。但一旦事到临头,他们专业习惯的不良影响还是无意识地流露出来,使得实际操作人员或合作伙伴十分为难。
二、什么是好项目?
不同的人,对项目的评价可能不同。现在我们站在“投资商”的角度,说说什么是“好项目”。
同时具有如下10个特征的项目,即:1、市场好;2、竞争性好(含抗复制);3、规模前景好;4、运行方法可靠;5、运行队伍合格;6、供应充分;7、劳动与公共资源(资源、水、土地、环境、生态、社区等)保护、以及企业自护充分;8、宏观与宇观经济条件好;9、风险和收益对称;10、既是好公民,又是社会之友,就是好的项目。
1、市场前景好:
这是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评判一个项目优劣的基本标准。这里有3个问题应该注意:
(1)、现实市场和潜在市场:
一个项目,如果现实市场很大,当然很好。但是可能有这种情况:当项目刚提出的时候,尚无现实的市场,但是却有深远的市场潜力。所谓“风险投资”,常常就是这样。当然,如果既有广大的现实市场,又有深远的潜在市场,就是极好的项目了。而如果既没有现实市场,又没有潜在市场,这个项目就一定失败。
(2)、市场容量:
“市场容量”是客观条件,项目的主观努力只是主观条件。只有客观上的市场容量很大,主观上的项目才有可能做大。如果市场容量本身不大,那么主观上无论多么优秀,也很难有良好发展。
(3)、“市场容量”和“市场占有率”不能等同对待:
只要市场的容量大,哪怕市场占有率低一些,其收益的绝对值和发展前景也都很好。而若市场容量本身不大,项目的市场占有率再高,收益量也不大,更没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例如某项目的市场容量是100亿元。项目的市场占有率哪怕只有10%,也是10亿元的销售额。而如果市场容量只有1亿元,哪怕这个市场全被某项目占据,也不过1亿元的销售额。
2、有可能形成较大规模的经营体:
较好的项目,应该能够经过不长的时间后,发展成为较大的规模。炸油条、擦皮鞋,固然也能赚钱,但是永远不可能办成上市公司。
3、竞争性好:
这里应该注意两个问题:
(1)、抗复制能力:
常看到一些项目,刚办起来效益不错。但是其它投资商马上跟进,一哄而上地都办这样的项目,结果形成“一窝蜂”式的恶性竞争。这样的项目,就是抗复制能力差的项目。在我国,这种事情太多了。
当然,天下几乎没有哪个项目不可被复制。但是有的项目抗复制能力比较强,只能有少数投资商跟进,从而进行低烈度的规范竞争。很多项目却层次很低,几乎没有抗复制能力。“一哄而起、一哄而下”,就是这类项目。
(2)、项目门栏:
一个项目的抗复制能力,就是说,这个项目要有至少一个“门栏”较高,可能挡住多数竞争者跟进。这个门栏,称为“项目门栏”。
例如某项目需要10亿元投资,巨大的投资额就可能挡住很多人,因此就是项目的资金门栏。
例如葡萄。其它地区种的葡萄不论是不是比吐鲁番的葡萄更好,但是吐鲁番葡萄名声大,“吐鲁番”3个字就是葡萄的“品牌”门栏。
任何项目都有“门栏”。但是这个门栏是不是有效?能不能挡住多数竞争者?可能挡住多数竞争者的门栏,才是项目的“有效”门栏。
4、运行方法明确和可行:
不论什么项目,其“运行”都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资源的获得、生产和经营组织、市场进入、运行维护(例如公园防止游人攀折花木、软件防止盗版)、收入方法等等。运行方法在技术上不明确或不可行,或技术上虽然可行,但是运行成本过高,这个项目的前景就很可忧了。
比如,某个文化旅游的景观项目,以“出售门票”为收入方法。但是如果很多参观者都是“头脸”人物,不买门票。该项目的运行中,“收入”运行就非常困难。
5、有合格的项目运行队伍:
一个好的项目,要求由一支“懂技术、会管理、能经营、善开拓”的企业领导队伍运行。很多投资商把“队伍”看得比“项目”更重要,宁可要“二流项目、一流队伍”,也不要“一流项目、二流队伍”。
需要特别注意,看一个项目的运行队伍,不能只看队伍的高层。对很多项目来说,还要看项目的主体劳动队伍。例如我不久前一件事。我为某大型涉农企业设计了一个“优质细毛羊养殖”项目,预期较好。某投资商找到我,希望不与那家涉农企业合作,而是自己兴办该项目。理由是“既有资金、又有人才——博士硕士若干”。但我却劝其勿行,理由是“该项目博士硕士所需不多,却需要一支人数较多、熟悉业务、和农民有血肉联系、每年有半年在农村、工资也比较低的劳动队伍。”
6、资源供应充分:
所谓“资源”,依理说,是十分广义的。不但有人们常说的土地、厂房、设备、原料等等物料资源,以及劳动资源,还有市场、竞争力、高级人才等等资源。但是我们这里所说资源,还是仅指人们通常说的、物料资源和劳动资源。在很多项目(特别是规模较大的项目)建设中,实际还应该含有“高级人才”资源。
项目设计中,对资源的供应,应该有资源的“可获的性”的认识。就是说,对项目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应该考虑:(1)、能不能供应?(2)、能不能稳定供应?(3)、能不能以合理的成本稳定供应?(4)、如果前几条有任何一条做不到,那么有没有可行的代替办法?
在合理的项目设计中,对项目的资源供应,应该有“稀缺资源”一项,而且应该有稀缺资源的可获得性,以及稀缺资源的获得方法。
7、劳动保护与公共资源保护、以及企业自护:
劳动保护是大家都知道的事,但是也有一些需要注意:
(1)、劳动心理条件:
劳动条件,传统是指生理条件,例如高温、粉尘、潮湿、高空。现在还应有心理条件,例如长期野外作业的孤独、长期家庭分离等等。
(2)、特殊劳动保护:
例如女性劳动保护,应该有女性的“四期(经、孕、产、哺)”保护。还有“女性道德”保护,例如不能从事违反女性道德的项目。
又如残疾人,项目设计中,应该有残疾人保护。
(3)、劳动者发展:
在项目设计中,应该专有“劳动者发展”一项,例如福利、教育、未来事业等等。
公共资源,有资源(例如石油、煤炭)、水、土地、环境、生态、野生动物、社区等。许多公共资源保护是法定保护,例如环境、水。有些公共资源我国目前虽不是法定保护,例如社区。但如果保护不好,例如造成社区“脏乱差”,而且不能以合理成本,使之得到有效改变,这个项目就不是合格的项目,更谈不上“好项目”。
企业自护也是项目设计的重要内容。例如,技术操作规程规定,食品厂周边500米内不准有污染源,实践操作还提出不准有异味源,就是企业的自护要求。某些油气、化工企业对周边的燃爆源有限制,使用青年女性较多的项目对社会治安、“学校”项目对门前交通安全、某些重化项目对厂址的地质、水文和气象等工程条件,都有要求。
8、宏观与宇观经济条件好:
所谓“宏观”,是指政府对经济的引导和协调。而所谓“宇观”,则已经超出了“经济”范畴,而是社会(例如法制)对经济的影响。
9、风险和收益对称:
在项目的“风险/收益”关系中,只有4种关系之一:低风险、低收益,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高收益,高风险、低收益。
在这4种关系中,“高风险、低收益”项目和“低风险、高收益”项目,都是“风险和收益不对称”项目。在这两种不对称项目中,“高风险、低收益”项目无人愿做,“低风险、高收益”项目只有“幸运儿”方可能做,不是一般投资商所能想望。只有“低风险、低收益”和“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才是“风险和收益对称”的项目。
对项目的风险和收益,要有这样两种认识:
(1)、认清自己的风险偏好:
风险对称,有“低风险、低收益”和“高风险、高收益”两种。偏好前者,是“风险厌恶”型;偏好后者,是“风险偏好”型。
当然,事实上没有绝对的“风险偏好”或“风险厌恶”的投资商。由于各自的风险承担能力、知识背景、从业经历、专业习惯等等因素决定,不同的投资商,对风险的偏好程度总是或者高些,或者低些。
而且另一方面,即使对同一投资商来说,对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不同项目,甚至不同的心情等等,他的风险偏好程度也会不同。
在考察每一项目之前,应该先想一想,自己对这个项目的风险偏好怎样。是希望对“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投资,还是希望对“低风险、低收益”的项目投资。
(2)、抗风险和风险规避:
任何项目都有风险,考察项目要依“风险第一、收益第二”原则。对一个项目,先不去看它可能的收益如何,而是先看它可能的风险:风险的大小、抗风险能力和风险规避措施是不是可靠、最大风险值是不是超过了自己最大的风险承受能力。
10、既是好公民,又是社会之友:
所谓“好公民”,是指项目能适应建设地(落点)的法规、政策。所谓“社会之友”,则是受到项目落点各界的欢迎,比如能促进就业。
三、当前社会对“好项目”的一些误识
说起“什么是好项目”,社会上常有些误解。反映在实际工作中,就是“好项目”收不到好收益:
1、迷信“高科技”:
对“好项目”的误解,最常见的,就是“高科技迷信”。不少投资商看项目,张口就是“高科技”,其实这样未必妥当。
高科技项目未必是好项目,好项目也未必是高科技项目,它们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或者也可以说,高科技项目和常规科技项目、社会科学项目一样,都是“既可能是好项目,也可能不是好项目”。
为什么说高科技项目未必是好项目呢?这是因为所谓“好项目”,必须符合前面说的10个特征。不论这个项目是高科技还是常规技术,也不论自然科学项目还是社会科学项目。凡是符合10个条件的项目,就是值得投资的项目。凡是不符合这些条件的项目,哪怕是“高科技”,也不是好项目,没有投资价值。
以新疆的企业举例,例如广汇公司的石材、屯河公司的番茄酱、宏景公司的新疆国际大巴扎,都是常规技术项目,但都是不错的项目。
社会科学项目也是这样。例如新疆目前没有轻松型的高端报纸、没有农业投资公司、招商公司、没有……。这些全是社会科学项目,但都符合优秀项目的10个特征。
反过来说,高科技的失败项目也不算少,最典型的,就是美国的“铱星”项目。这个项目是高科技,但却因市场失败而不得不停下来。“协和”式喷气客机也是这样。它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音速客机,同样由于市场失败而停飞,退出世界航运市场。
2、把科技成果误认为“项目”:
经常有投资商到科研机构或技术市场问:“你们有什么项目?”有些投资商拿着科研单位的“项目”投资生产,结果常常很不理想。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这是因为投资商和科研单位把科技成果直接误认为是“项目”,以为科技成果本身就可以直接应用于经营。
如果从“投资”的角度看,一般地说,科技成果本身不是项目,而只是项目的“硬件”。只有在硬件之上,加以市场、竞争、风险、项目承担人、社会的宏观和宇观环境等项分析,才成其为一个项目。
在科技成果的“硬件”之上所加的市场、竞争、风险等项分析,就是为“硬件”加上“软件”,称为“软配套”。
科技成果只有加上软配套,才成其为一个项目。
然而我国目前科研单位的科技成果通常只是干巴巴的“成果”,没有软配套,因此不成其为项目。不是项目,自然就没有投资价值。
也可以换一个说法:科研成果只是技术项目,而不是商业项目。只有加上市场、竞争等项“软配套”,才使技术项目变为商业项目,才有投资价值。而我国当前科研单位一般地说,只能供应技术项目,却不能供应商业项目,因此我国当前科研单位的科技成果通常没有投资价值(注:若干类风险投资例外)。
3、政府已批复或立项:
不少招商人向投资商叙述自己的项目时,爱说“本项目已被计委(或科技厅、或其它政府机关)立项(或批复)”。对中小项目来说,这其实是标准的计划经济语言。
谁有资格立项?简单地说,“谁给钱,谁立项”。如果政府给钱,例如科技项目中的863计划项目,是政府给钱,当然要由政府立项。但是如果进入招商市场,争取的是投资商投资。所谓“立项”或批复,就要由投资商做,任何其它人(包括政府)所谓“立项”都是笑话。
4、已有可行性报告:
所谓“可行性报告”,如果仅从字面看,就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项目是不是可行。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所谓“项目的可行性”实际只是针对投资商的。因此“可行性报告”就应该从投资商的角度,观察一个项目是不是可行。
站在投资商的立场上观察项目。那么投资商所关心的主要问题,是项目的“市场、竞争、风险、项目承担人”4个问题。但是我国当前的可行性报告却不是这样。它主要不是讲这4个问题,而是讲项目的工程和技术条件。市场问题只是稍有一点,就像花瓶点缀了一下,称为项目分析的“花瓶化”。而关于项目的竞争、风险和项目承担人,当前我国的“可研”一点儿都没有,连“花瓶化”都谈不上。因此当前我国的可行性报告,就不是站在投资商的立场看问题。
“可行性报告”的名称也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所谓“可行性报告”,准确地说,是工程咨询报告,而不是项目咨询报告;其编制商是工程咨询公司,而不是项目咨询公司。理论指导也是这样:当前我国的可行性报告,理论基础是技术经济学,而不是项目经济学。
我国的可行性报告,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现代招商市场中,如有“可研”,当然更好。但是如果只有“可研”,投资商就很难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