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法来看,铜镜装饰主要有浮雕、錾刻、贴金、鎏金、平脱、螺钿、涂珐琅等等。 浮雕最为常见,铸镜时镜体与纹样一次成形,浮雕面时有高低变化,有的凹凸有致,有的则仅有极细微的起伏。 錾刻,是借助锋利工具在镜背刻划出需要的形象,经常作为浮雕的辅助技法出现,但也有少量在素背上全以錾刻阴线纹样作装饰的铜镜被发现,时代多集中在晚唐。aihuau.com 贴金,亦即在镜背镶嵌金片的装饰技法:铸镜时留出浅凹槽,然后将相应形状的金片嵌入,经捶揲打磨,金片与镜身浑然一体,构成金彩饰纹。嵌入的金属片或为银质,可称之贴银、嵌银。 还有的铜镜,是以与镜身同等大小的金片或银片嵌在铸出图案的镜背上,再加以捶揲,使金银片凹凸起伏,显现出镜背的浮雕纹样,并经常在金银片上施錾刻,以表现图案细部。这种镜子又被成为金背镜或银背镜。从目前出土的实物看,这种金背镜、银背镜都做得十分小巧,大者直径不过7厘米左右,而且造型均为六出菱花,究其原因,当与小巧的菱花造型有利于固定镜背嵌片有关。 唐人喜金银、好奢华,在铜镜装饰上也不例外。鎏金,又是一种彰显华贵富丽的工艺,其方法是将金溶化在汞中,制成金:汞=1:7,古人称之为“金汞齐”的溶液,将其涂在待装饰的器表,再经高温烘烤,令汞挥发殆尽,则金便牢牢附着在器物上,成为华美的装饰。
![隋书 舆服志 唐诗舆服志(2)](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8035342054318.jpeg)
鎏金技法源远流长,上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而唐代又将其发扬光大。传统鎏金技法是将器物通体遍鎏,如满城汉墓出土的长信宫灯,而唐人还喜欢将银器上的花纹部分进行鎏金点饰,是之谓“金花银器”,金黄银白交相辉映,越显华丽非凡。 具体到铜镜装饰上的鎏金技法,有的是在镜体上施鎏,有的则在贴嵌的银片上再鎏金,金、银、铜等不同的金属色泽相互映衬,效果比单纯的金花银器更丰富。 金银平脱,是从漆器工艺中借鉴的技法,系将金银薄片剪刻成图案纹样,贴于器物表面,然后施加多层髹漆,再经研磨,显出金银花纹。这样,纹样与漆底完全相平,推光之后便成为精美的金银平脱器物。在金银片上,还可以錾刻技法表现细节纹理,但不将薄片刻透,是为“毛雕”,更显精致。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一面“金银平脱飞凤花鸟纹镜”,该镜直径36.2厘米,重5452克,镜钮周围以八瓣莲花嵌饰,镜体则错落有致地分布着金银毛雕的花鸟、飞天等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