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 劳资关系与行业分工-马克思经济学及其反面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它们两者都是说明阐述市场经济规律性的理论体系。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并没有实质性区别,都是将市场经济看作既定的前提、既定的客观存在,而要对此加以理论上的阐述与说明。那么,这两者又有何区别呢?我们知道,西方经济学源于亚当斯密,具体地说,源于亚当斯密的"行业分工"思想,而马克思经济学的基础是什么?则是"劳资关系"。因此可以说,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差别就是观察世界的角度的差别,即马克思经济学以"劳资关系"的角度观察世界,而源于亚当斯密的西方经济学则是以"行业分工"的角度观察世界。在马克思看来,市场经济的基础关系是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其中资本对劳动具有剥削作用。他用他的劳动价值论论证了这一点。为了消除资本对劳动的剥削性质,就必须要消灭资本的"私有制",建立公有制。而"行业分工"的一个引伸出来的意义就是:基础行业的充分竞争是其它行业得以充分发展的前提条件。它强调一个行业内部的充分竞争,甚至强调一个行业内部牺牲性的竞争性,来为其它行业、为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创造更好条件。可见,这种"行业分工"思想就是经济自由主义的思想根源。因为,如果没有行业的自由准入制度,就不可能形成一个行业内部的充分竞争性。

由西方经济学遵循亚当斯密的"行业分工"思想及以此而发展起来的自由竞争、自由市场思想,而这个思想是最符合市场经济的本源,因此它在正在走市场经济取向的中国大地中流行,就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一个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而不是某几个人故意误导人的结果。今天我们已经看到,在中国经济改革实践中,凡是按市场经济的行业分工精神进行改革的领域,就会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比如当我们将电信行业推向竞争的市场时,整个社会就领受到通迅服务的"价廉物美"(连放牛娃也带上个手机),同样典型的行业是个人电脑行业,充分的竞争使广大民众不仅购买使用得起电脑,而且还不断更新换代。相反,在仍然维持计划经济残余的"公有垄断"行业与领域,比如医疗、教育、水、电、油、铁路、行政服务等等,它们因缺乏竞争而供给不足,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新"三座大山"---教育、医疗、住房---无不与政府对其的垄断、对其不自由的市场管制制度直接相关。这些非自由市场经济行业的坐大,已经对社会经济整体构成相当的危害,因为广大民众不得不积累更多的钱财,去应付这些"大山"对自己的经济侵袭与打击。而自由主义就是要打破这些行业的垄断地位,让它们具有更大的市场准入,迫使它们的价格下降、产品品质提高。可见,我们的社会多么需要自由主义,因为它能够为我们带来更多、更大的自由选择权利,

马克思经济学的最大问题,就是将只存在于企业内部的"劳资关系"推广到社会经济的整体层面上,并因此构建了两大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实际上,人类社会的经济关系是按照行业分工来确定的,每个人的利益也是按他处于什么行业而定的。因此,在日常经济利益关系中,资产者之间的关系并非具有整体性,同样,无产者之间的关系也并不具有整体性。比如石油行业的资产者利益与汽车行业的资产者的利益就没有共同性,因为他们之间构成直接或间接的买卖关系,所以他们之间的利益反而呈现出此消彼长的矛盾关系。假如石油价格上涨,那么石油行业的资产者将非常高兴,但是汽车行业的资产者将陷于艰难境地,因为石油价格上涨,对汽车的需求量必定下降,从而对汽车业的资产者的利益构成损害。与不同行业的资产者的这种利益矛盾相对应,不同行业的无产者之间也具有这样的矛盾。总之,在市场经济中,买卖双方的利益矛盾是社会经济关系的核心,无论你是资产者还是无产者,都有可能陷于这种"买卖双方的利益矛盾"。当你是某商品的买者的时候,你希望商品的价格下降,而当你是这种商品的卖者的时候,你的希望则正好相反。可见,社会的经济矛盾首先已经包含在每个人自身的矛盾之间,每个人本身在经济上就是一个矛盾体,一个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体,因为任何人都既是供给者,也是需求者,每个人的这两种身份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经济矛盾与冲突的微观基础。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 劳资关系与行业分工-马克思经济学及其反面
在社会经济中,同一类产品的供给聚合在一起,就构成一个"行业",而对这类产品的需求者,所面对的是整个供给行业,而不单纯是某个供给者。需求者会因为这个行业的供给竞争而获得很大利益,相反,需求者也会因这个行业的垄断而蒙受很大损失。而需求者的获益就有可能是供给者利益的损失,相反,需求者利益损失,也有可能使供给者获得更多利益。在市场经济条件,所有商品都处于这样的关系中,包括"劳动力"这种商品。劳动力的供给也构成一种行业,不同种类不同品质的劳动力会构成不同种类与层次的劳动力供给行业。而劳动力供给行业的竞争剧烈程度,与需要劳动力的资本家获得的利益的程度成正比;劳动力行业的竞争程度越大,资本家从中获得的利益就越大,因为他可以以更低的劳动力价格获得劳动力;相反,劳动力行业的竞争程度越弱,资本家从中获益的程度就越小。而这种劳动与资本的关系,正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主题:劳资关系。可见,劳资关系实际上也是行业分工之中的一种,它所呈现出来的问题,完全可以用行业分工的关系来解决。比如工人受到资本家剥削,那是因为工人的供给量大,从而被压低了工资,如果工人是稀缺的,那么资本家就不得不给予工人很高的工资,这样就不存在剥削问题了(当然,按马克思价值论,无论工人工资有多高,只要资本家还获得利润,那么,工人就是受剥削者)。实际上如果是技术水平相当高的工人,由于能够提供这种技术的工人人数相当稀少从而形成供给垄断状态,因此资本家不得不给予很高的工资待遇。可见,劳资关系完全可以用行业分工思想来解释。而马克思将劳资关系导向社会的阶级斗争,是错误的,实际上我们没有发现"阶级"存在的经济基础(虽然可能存在"阶级存在"的政治基础),我们只发现:每个人的利益取决于他处于什么行业之中。在今天中国仍然存在某些行政垄断行业,比如电力、铁路、医疗、银行、保险等等,只要你是这些行业中的人,无论是工人还是领导者,收入都会比竞争行业高得多(如最近报道的某电力公司"下岗抄表员年薪10万"现象)。就算同一个行业中的不同收入群体,比如同一单位的职员中存在收入差距(比如电力公司中领导与一般员工的收入差距),我们也可以用行业分工来加以解释。比如我们知道,企业的领导者会获得很高的收入,但如果我们对"领导"这个岗位考虑真正的竞争上岗,在比能力的同时也比谁出价最低,相同能力出价低者获胜,出任领导岗位,那么,现在领导者的许多虚高收入,都会因此降低下来;假如一个人出价为年薪50万,另外一个能力相同的人出价30万,那么出价30万者出任领导。这样,领导这个岗位就同样存在着行业性的竞争,从而将领导层所有虚高收入挤压掉。可见,行业分工也可以解释行业内、企业内人员的收入分配问题,它是完全以市场化的方式解决问题的。

行业分工之所以主张行业内、企业内工人与领导层具备这样的竞争性,那是因为市场需要更低的商品供给价格,从而有利于消费者。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对身处其中的人构成巨大的生存压力,但对他们的消费者却是有利的,因为消费者在购买相关商品时会获得尽可能低的价格。同一个人也许作为某个行业产品的生产者而身处竞争丛林,而作为另一个行业的产品消费者则享受竞争丛林的好处。马克思对这种市场竞争状态持强烈的批判态度,商业的周期性危机是他批判市场经济的基础。他同时构想了一种避免商业危机的办法:计划经济。这种计划经济的实质就是"有计划地供给以避免过剩"。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种计划实际上是想要构建某种市场垄断状态,以减小供给程度来解决过剩问题。于是,计划经济就难以避免陷于供给短缺,而供给短缺的危机却要比供给过剩的危机更坏,因为它使人的生存竞争更剧烈。历史已经证明,计划经济导致了短缺危机,它恰恰与市场经济的过剩危机相对应。从行业分工观点来看,短缺有利于生产者,而过剩则有利于消费者。但是当消费者是生产性的消费时,短缺就会对生产不利。比如资源短缺显然会对生产产生不良作用。

可见,行业分工的观点,即一个行业内部的充分竞争会有利于其它行业增长发展的观点,与马克思的观点是不同的,是马克思经济学的反面。

2006/9/16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46155.html

更多阅读

ztwtwz 国际政治经济学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国际政治经济学2009-03-20 00:04:25|分类:国际政治经济学|举报|字号订阅1、历史:IR、IPE的发展2、理论:(1)现实主义:霸权稳定论(2)自由主义:相互依存论(广义、狭义——敏感性和脆弱性)(3)依附理论:正统、激进、改良(4)斯特兰奇:金融、安全、生产、知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导论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劳动  2、劳动资料  3、劳动对象  4、生产力  5、生产关系  6、经济规律    二、选择题  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 )  A.社会生产力  B.社会生产关系  C.社会生产方式  D.物质资料生产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一、写作背景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写于1859年1月。这正是1848年——1849年欧洲革命失败后的第10个年头。当时,马克思所预言的新的革命高潮并没有到来。马克思认为,有必要重新审查自己先前制定的理论,进一步探索和阐明革命

声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 劳资关系与行业分工-马克思经济学及其反面》为网友涐们的生活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