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或“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观点与提法在我国理论界及各级政府层面“和”者众多、传播甚广。当以该词组进行文献检索,出来的结果可谓汗牛充栋,有的十分贫困的县乡的政府也在媒介上大谈要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作为振兴地方经济的战略。工业化国家及后工业化社会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大的事实给我们昭示了三次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的客观规律,第三产业需要发展毋庸置疑。然而,第三产业范畴广泛,即使按最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02),也包括从编号F(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到编号T(国际组织)等15个差异很大的行业部门,不关注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加区分地一味要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必然存在“泛针对性”的问题与隐忧。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正是注意到了我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落后和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过低的双重实际情况提出的有所区分、有针对性的发展方针。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欠发达地区遍布中西部和内陆。这些地区发展愿望迫切,普遍施行经济发展的赶超战略。为了探索欠发达地区经济与产业的健康发展规律,本文以江西省为典型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的角度进行实证研究,以论证并提出适应欠发达地区的产业经济发展观。
一、第三产业的内涵与结构的研究综述
从产业层次来理解,第三产业也就是服务业。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用农业(Agriculture)、工业(Industry)、服务业(Service)来表示三次产业划分。我国从1985年正式启用第三产业概念,到2000年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十五”计划开始改称服务业,两个概念得到融合:与第一、二产业对应时称第三产业,而与农业、工业对应则采用服务业概念。1987年国家统计局界定第三产业的范围,认为是除农业、工业和建筑业外的其他各业的总称,具体分为流通和服务两大部门,为生产服务、生活服务、提高科学文化水平与居民素质服务和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四个层次;2002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02)再次修订了第三产业范畴,包括15个产业部门几十个细分行业。
对第三产业发展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近年来学者们主要关注点在内部结构及其升级和现代服务业界定等方面。李冠霖(2002)从投入产出的角度研究了第三产业的产业关联度与产业波及特性,揭示了第三产业及其内部各行业与第一、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等。李江帆等(2003)通过对我国第三产业及其内部结构升级趋势及发展特征实证分析,总结出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第一层次比重下降、第二层次比重上升的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规律,并进而对物流业、生产服务业、生活服务业和非营利服务业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靖学青(2003)对较发达的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两地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差异虽在但具有较大程度的趋同性,分析指出了它们各自优势细分行业和在金融保险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存在的共同的不足。邓于君(2003)着眼于我国战略性服务产业,分析了其过于分散、规模经济无从体现的现状,提出了合理构建产业组织、促进第三产业内部结构高度化演进的扶持政策。杨来科(2004)从产业关联度、成长性及就业吸纳力等方面论述了我国服务业的结构优化,认为导致服务业发展水平低下的原因在于没有选准主导行业,要优先发展房地产、物流、社会服务业以及金融、旅游、电信等对就业作用大的行业。林民书、韩润娥(2005)分析了生产与消费同步的产业特征对服务业发展的影响,指出我国第三产业落后主要不在生活服务领域而更多体现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提出了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张。徐国祥、常宁(2005)对现代服务业内涵进行了思考和界定,认为“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高度发展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电子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而发展起来的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这一界定符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4年第35号调查研究报告对现代服务业的基本内涵的阐释。李江帆(2005)的进一步研究表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表现为流通部门比重下降,生活生产服务部门比重提高,传统服务业比重下降,现代服务业比重上升,认为我国很有必要全面推进第三产业现代化。欠发达地区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及其优化的研究相对薄弱,赵丽(2000)、刘孟晖等(2004)、刘有章(2004)、杨秀云等(2005)分别就内蒙古、河南、湖北、陕西等省区第三产业结构变动情况进行了分析,但多为借鉴李江帆的研究范式,尚未达成较具影响的适于欠发达地区的研究成果。
二、我国欠发达省区第三产业及其内部结构发展实证分析——以江西为例
学界和政府主要从GDP总量及GDP构成情况来区分地区的发达程度。在我国,中西部及内陆大部分省区往往被泛指为欠发达地区。金玉国(2005)通过测算经济发展水平与体制转型进程对相对交易费用的边际效应系数和对各省区交易费用离差进行因素分解,定量划分了我国各省区“发展程度”。他分出了四个类型,江西与山西、内蒙古、广西、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同被归类为最欠发达的第4类地区。在完善资料难于获取的情况下,以个例剖析来进行带普遍性问题的探索,也不失为有效的科学方法之一。本文以江西省作为分析研究我国欠发达地区第三产业及其内部结构发展的例子。2005年,江西省前三季度实现生产总值2589.3亿元,年人均生产总值由2000年586美元增加到1100多美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正是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剧烈变动的时期。从国际经验看,发展中国家在人均收入进入600美元至1000美元,乃至2000美元的阶段,服务业产出比重的上升主要靠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推动。在此,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考察近几年江西省第三产业及其内部结构的演变。
1、近年来三次产业发展总体情况
从1997年至2004年,江西三次产业发展情况见表1。2003年以前,江西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呈现“三、二、一”的状态,2003年开始转型为“二、三、一”。从1997到2003年,第一产业由占29.6%稳步下降为19.8%;第二产业2001年前一直徘徊在占35%左右,后快速上升到43.4%;第三产业先升后降,存在两个明显阶段:第一阶段从1997年的占36.2%上升到2000年的40.8%,第二阶段是从2000年开始稳步下降为2003年的36.8%。
江西2001年开始确立和实施工业兴省战略,之后第二产业才得到较快发展,2002年以前的“三、二、一”产业结构并非后工业化特征,而是第二产业发展滞后、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低下的表现。以标志性的2001年为例,江西人均GDP仅630美元,其三次产业总产值与周边较发达省份差距巨大。
2001年后江西第二产业发展带有“补欠账”的性质,是沉积多年、起点低下的一种“喷发”。第三产业暂没有得益于第二产业的发展、所占比例不升反降,其原因在于过去份额已高的第三产业发挥了“余热”作用,而服务于第二产业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又尚未跟上。
2、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及其细分行业发展状况
(1)第三产业4个层次的比例情况分析
按照第三产业分四个层次的统计口径,江西近年来四层次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如图1所示
资料来源:由《江西省统计年鉴》(1998—2004)统计资料计算
江西省第三产业四个层次的变化具有鲜明的规律性。第三产业第一层次的比重呈稳步上升的趋势;第二层次比重则持续稳步下降的趋势;第三层次基本维持平稳,上升趋势不是很明显;第四层次的比重则平稳中略微有下降的趋势。上述情况有悖于“随着经济发展第三产业比重与第一层次比重负相关、与第二层次比重正相关的规律(李江帆,2003)”,与我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方向相背离(全国第三产业四个层次增加值比重情况参见图2)。
资料来源:由《中国统计年鉴》(1998—2004)统计资料计算
(2)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增加值构成分析
按照统计口径,我们经过计算,得出了近年来江西省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增加值构成(表3)。
我们按时间演进进行纵向比较可以发现: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房地产业呈现较高速度的持续增长;金融保险业、农林牧渔服务业所占比率较快下降;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所占比率变化微小。对各行业进行横向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三产业构成比重最大的还是是一些传统的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商贸、餐饮等;其次主要有房地产、金融保险、机关社会团体、教育文艺广播影视业;其它各行业所占比重都比较小。
房地产业所占比重的迅速攀升符合第三产业自身发展的要求,而与之相对的金融保险业所占比重快速回落是逆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规律而动的;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得益于“九五”和“十五”期间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电信事业现代化的成就;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比重居高不下,而与生产有关的现代服务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比重微小与第二产业及经济总体发展水平滞后密切相关。
3、三次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状况分析
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某一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除以该产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它能够反映产业结构效益,帮助指明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向。近年来江西三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见表6。
库兹涅茨根据大量实证分析证明,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会趋于稳定并在进入较高收入水平后明显上升,第二、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则会明显下降,而当三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接近时,产业结构总体效益水平提高。具体说明如下:
假设某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V′=(GDP′/GDP)/(L′/L)
那么可推导出V′=(GDP′/L′)/(GDP/L)
每年的GDP/L是一定的,若要使比较劳动生产率接近,各个产业的GDP′/L′应比较接近。也就是说,三次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都大致为1.0时产业结构效益最佳。表6的数据表明:在1997—2003年间,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从0.627下降为0.471;第二产业的大幅度上升,从1.320升为1.656;第三产业的有所下降,从1.347下降到1.157。
应该承认,存在农村外出务工从事非农产业人员未能从计算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分母中扣除,和外来务工人员从事二、三产业的统计有所缺失、计算分母本应更大些的事实。考虑这一因素,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会有所上升,第二、三产业的会有所减小,但仍可以预料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与第二、三产业的仍会有很大差距。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向二、三产业转移既是国民就业的需要也是产业结构效益的必然要求。表6反映出,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持续下降、与第二产业的偏差不断拉大。这种情况说明了江西整体产业结构失衡问题突出,不仅影响了服务业产业素质的提升,也制约了工业效率乃至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
三、欠发达地区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理论分析与路径探索
上文的实证分析告诉我们,江西处于工业化发展初期,第三产业内部四个层次的发展不符合内部结构升级的一般规律。杨秀云、官升东(2005)在研究陕西第三产业演进趋势及其内部结构分析时也得到相似的结论。可以说,与江西、陕西一同被归类为最欠发达的第4类地区的其他九省区的产业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大体也同属这个层次。其产业特征是第三产业比例居高而总量很小且增长缓慢,第二产业尚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上看,主要是结构层次落后,缺乏明确的主导产业带动(杨来科,2004)。总体而言,欠发达地区新兴服务业还没有成为增长的主体,传统部门仍是带动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力量,与发达地区比服务业结构差距较大;与现代产业相联系的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服务业发展不足、与制造业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关联程度较低,其主体行业(金融保险)出现加速下降态势,影响了整个服务业的发展质量与数量;第三产业总量扩张缓慢与内部结构落后相互交织,还妨碍了第一、二产业的产业发展环境优化。欠发达地区发展愿望迫切,普遍施行经济发展的赶超战略,为防止“欲速不达”甚至“南辕北辙”,思考和探索其产业与经济的健康发展道路显得尤为重要。
1、理论分析
按照生产社会化系统发育的整体视野,存在三次产业系统协调发展和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与第一、二产业之间及内部各行业彼此相互间社会化系统发育的关系问题。人类生产形式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表明,生产的社会化经历着从初期的胚胎发育到成熟的系统发育过程:农业主导、商品经济不发达时,生产的社会化只能是一种胚胎发育形态;在发达的商品经济基础上,生产的社会化才可能展示出其系统发育形态。工业化的完成,为生产社会化的系统发育提供了强大的支柱,在这个基础上,为生产过程提供配套服务的第三产业,才可能以强大的工业为支柱而社会化的拓展开来。这就是第三产业与生产社会化系统发育的关系。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或规模组合,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其中一个有决定意义的历史条件,就是只有完成了工业化,奠定了生产社会化系统发育的强固基础之后,第三产业才能进入大发展的时期。
产业结构的演变还有一条需求拉动的客观规律。居民消费需求结构的演化有着一定的顺序。管仲曾说过,“仓廪实而后知礼仪”,“衣食足而后知荣辱”,亦即人们只有在较充分地满足了物质生活的需求后,才会有较强烈的精神生活的需求。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以解决“生存”和“温饱”问题,发展工业以增进物质丰裕程度才谈得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三产业的发展和高度化有利于满足富裕了的人们的多彩的人生需求并反过来促进前两次产业的生产力发展。一定程度上,居民的消费结构决定了产业结构,居民的消费结构不能跨越。厂商的生产性消费需求原发于居民消费需求的拉动。为了适应由于居民消费需求导致的市场变化,厂商预测或跟踪市场需求的改变而决策未来投资或生产的方向(产品与技术),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所谓优化配置,是要放到成本与效益的参照系中来衡量的。第三产业,即服务业,为三次产业及各细分行业、所有的参与厂商及个人提供服务产品(Services):知识型的服务、活动型的服务、实物型的服务(李文,1986)。当服务产品的获取成本与服务产品的使用效益相比划算时,服务产品就会市场广阔、发展迅猛。服务产品的功能与效用有时不能象实物产品那样直接衡量。直接用于个人消费者的服务产品功能与效用的评价有赖于消费者的主观评判,与个人偏好和精神性感受有关;服务于厂商的生产性服务产品的功能与效用的评价取决于厂商因此能够获得的间接收益。当获得某种服务产品能带来厂商(有时也存在于个人)下步营业或业务的超利益,提供这种服务产品的第三产业部门或厂商(姑且还称为厂商)将得到发展,得到这种服务产品的其他部门(可能是一产、二产或其它的第三产业部门)或厂商将加快生产力的进步,形成产业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反之则会造成恶性循环。这种正向或是逆向的选择,最终导致产业结构——既有三次产业层面的结构又有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演变。
产业结构既决定就业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劳动力的状况与分布(W.刘易斯,1979)。参照关于发展中国家就业吸收和城乡劳动力迁移的“二元经济理论”的研究框架,我们将服务业和现代工业部门统称为非农业部门,设想在国民经济中同时存在着非农产业和传统农业两大部分。传统农业部门仅具有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收入,相对于资本和自然资源劳动力有剩余、存在着劳动力供给。而非农业部门具有相对高的收入,可以得到劳动力的供给。随着非农业部门通过利润再投资得以扩张,源源不断地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待农村劳动力减少到一定程度后,农业总产出下降引发农产品价格上升,既减少了非农业部门利润,又使农业劳动力平均工资上升,逐渐扯平两大部门的平均工资。这时农业劳动力就会停止向非农业部门转移。劳动力胜任工作的素质和劳动力成本对产业结构有一定影响。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及传统服务业的兴旺就得益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2、路径探索
从以江西为例的实证出发,按照上述理论指导,考虑我国欠发达地区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的路径时应该遵循下列原则:既能帮助又能借助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和促进第一、二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发展;符合第三产业内部结构高级化规律;适度超前对接知识经济要求。
之于欠发达地区的这四条服务业发展原则是存在路径升级要求的。即对于欠发达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及必须的传统服务业,利用城乡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这部分劳动力贡献的社会价值,是最应该优先采用的易于见效的发展策略;欠发达地区最突出的落后在于工业发展滞后,要优先发展与工业息息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优化工业发展的软硬件环境,同时带动第三产业内部结构高级化和总量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内部结构高级化的一般规律,这也是在前两步基础上地方产业整体发展和经济社会和谐进步的必然要求;欠发达地区如果亦步亦趋因循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路子,落后必然成为永恒,最终必须思考和安排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现代服务业的适度超前发展。具体而言,下列第三产业门类在欠发达地区应该优先发展。
(1)合理发展餐饮娱乐、物流商贸、居民及其他社会服务业,有特色旅游资源的地方要大力发展旅游业、旅馆业,努力扩大就业、增加社会总产出;
(2)理顺各类客货运输业、仓储业、通讯业发展,改革和发展公用事业,为工业振兴提供良好的生产性服务;
(3)加快发展金融保险、各类咨询、科研开发、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文教卫生、农林牧渔服务等知识型现代服务业,使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和地方整体经济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
(4)按适度超前原则发展信息技术服务业、推进社会服务领域信息化建设——进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应用传输新技术,推进光纤到路边、到大楼、到千家万户工程。
四、结束语
欠发达地区第三产业内部四个层次的演进有悖于第三产业高级化的一般规律。在实行赶超战略时,要保证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十分必要。从生产社会化系统发育的整体视野,考虑消费拉动和劳动力分布因素,我们认为欠发达地区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合理化的原则应该是:既能帮助又能借助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和促进第一、二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发展;符合第三产业内部结构高级化规律;适度超前对接知识经济要求。
参考文献
[1] 李冠霖.第三产业投入产出分析——从投入产出看第三产业的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特性[M].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03.
[2] 李江帆,曾国军.中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趋势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3(3).
[3] 靖学青.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比较[J]。上海经济研究.200301.
[4] 邓于君.我国战略性服务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发展政策研究[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02.
[5] 杨来科.论我国服务业的结构优化及重点行业选择——从产业关联度、成长性及就业吸纳力等方面谈起[J].求是学刊.200401.
[6] 林民书,韩润娥.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及结构调整[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01.
[7] 徐国祥,常宁.我国现代服务业统计分类标准的设计及应用研究[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5.
[8] 李江帆.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第三产业现代化[J].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04.
[9] 杨秀云,官升东.陕西第三产业演进趋势及其内部结构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01.
[10]金玉国.中国交易费用水平的地区差异及其形成机制[J].当代财经.200506.
[11]李 文.近年国内对第三产业理论的讨论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资料.1986(168).
[12]W.刘易斯. 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J]. 曼彻斯特学报.1979.
[13]中国统计年鉴2005[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4
[14]江西统计年鉴1998—2005[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4
[15]桂榕,何宝庆. 我省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 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N]. 江西日报, 2005-12-15.
[1] 根据GB/T4754—2002新要求,江西在2005年统计年鉴中采用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导致2004年统计数据与2003年前数据具有不可比性,因此在本文我们不采用2004年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