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一批美国企业管理专家教授来中国,对中国几个省份的几十家民营企业进行了一番考察后得出结论:“2002年的中国民营企业平均管理水平相当于美国企业1892年的平均管理水平。”也就是说,中美两国企业的平均管理水平相关整整110年。
这个结论怎么来的我们无从考证,中国企业管理水平比美国落后也是事实,但到底真正落后多少年,相信不会有这大,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美国企业在110年前的时候,没有参照的目标,也没有现在如此强大的对手,是完全依靠摸着石头过河的企业实践经验才成就了今天的强大;而强大的是由竞争造就的,力量是对手给予的。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已经造就了一批国际化的大企业,如海尔、联想等等,相信海尔联想在国际上不算不上大企业,但赶上美国的平均水平应该足足有余了。海尔的年销售营已经接近或将要超过世界500强了。如此说来中国的企业与美国的企业也就相差20年的时间,历史距离与现实距离不是一个概念,关键在于速度。
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韩国及香港、台湾、东南亚国家也都是在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二十多年的时间迅速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的企业虽然经过大浪淘沙,牺牲了一大部分,但经过国际国人市场竞争的洗礼,存活下来的也都是精品,一个企业经过二十多年实践积累,从资金、技术、产品、规模、管理、文化都有了相当的基础,中国的企业二十年完成了从市场经济到市场经济的适应并走向国际化,相信再过二十年,中国企业也一定能赶超世界大企业,我们只需要二十时间就能赶上和超过美国。
不要以为这是在痴人说梦,我们已经失去了很多的发展机会,但我们也得到一个厚积薄发的机遇,改革开放以后已经二十多年了,想想历史还会给我们多少时间,世界还会给我们多少时间,美国人还会给我们多少时间,欧洲人会给我们多少时间,日本人会给我们多少时间,印度人会给我们多少时间?
地球就这么大,资源就这么多,市场空间也总是有限的,你不去占领别人一定会去占领,包括我们的本土市场也是一样,我们不能主导,就一定由别人来主导,企业的管理也是一样。如果再过二十年我们的企业还不能赶上美国的水平,我们的企业管理水平还不能赶上美国,请问我们还有多少机会和空间?
所以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不能用老黄历来计算时间了,只能借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来计算我们的发展时间和空间。
第一节、中国的企业管理为什么落后?
中国企业管理水平比美国落后是个不争的事实,哪我们到底落后在哪里,输在哪里?这个必须搞清楚的问题。
要搞清楚这问题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企业的成长历程:
1、国有企业独霸天下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占主导地位,国有企业以其政治上的经济上的居高临下的地位独霸天下而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产品的极度短缺和资源的高度垄断是那一时期经济的基本特征,企业投资的国家化、管理的官僚化、生产经营的计划化、工资待遇福利化企业、文化的政治化等是那一时期企业的主要特征。经营机制的高度僵化,使得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面前首先表现的不适应,国有企业的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瓶颈,一直在掣肘着改革的进程以及其它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使中国的企业尤其是大中型的民营企业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至今还深深地打着国有企业的烙印。
2、个体企业和乡镇企业高速发展阶段
经济体制改革的首先的成果,就是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集体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个体经济的飞速发展。
改革初期由于没有从根本上赋予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与国有经济平等的政治地位,加之传统的以商为末的旧观念的束缚,导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集体经济在体制上的含糊和独特的灵活性,资本的灵活性加社会主义的红帽子,使乡镇企业、集体企业成为社会普遍选择,到九十年代,已经发展成为“三分天下有其一”局面。
但是个体经济私营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政治上的边缘化,当时从事个体经济的都是些社会边缘人物,无法在正统、主流的经济中获得发展的人,大胆地投身到个体户的行列,而成为首先富起来的一群人。电视剧《汉正街》就是那一时期个体经济发展最好的缩影,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万元户”就是“个体户”代号了。但由于大都从事长途贩运、倒卖一些简单的生产资料、生活用品,有经营而无管理。
乡镇企业、个体工商户都是改革开放中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那一时期还有一大特色是,个人办企业都要挂靠集体,真私营、假集体现象也是那个时期的产物。
3、全面放开搞活时期
以邓小平南巡讲话为契机,中国的企业发展处于一种井喷阶段。改革开放让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全国人民都看到了经商办企业的好处,在“羊群效应”作用下,一时间中国人全民大办企业,过去的那种在正统与不正统的挣扎的“犹抱瑟琶半遮面”遮羞布也被抛到九霄云外了。
从现在看来,邓小平南巡讲话不仅把中国改革开放再次推向了高潮,更重要的是他彻底改变了中国人对“商”字的态度和认识,使全体中国人从“抑商”走向了“重商”,虽然我们国家为全民办企业付出了一些代价,但是却彻底根治了导致中国贫穷、落后、挨打的千年顽症——抑商、厌商、轻商,这可是了不得历史功绩,相信历史会永远记住这位老人的最后一搏。也正是从此开始,中国人民才真正开始社会市场经济的步伐,同时为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民营经济在政治上的解放创造了条件。
4、全面发展时期
以2002年11月8日召开的十六大为节点,过去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理论桎梏统统被砸碎,党在所有制理论方面的创新和突破逐步转化为具体的政策、法律和社会实践。以十六大为标志,长期以来束缚人们的“姓资姓社”、“姓公姓私”等问题统统被破除了,非公有制经济从经济层面、政治层面都获得了认同。
2003年10月14日,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
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高票通过宪法修正案,这是我国现行宪法自1982年颁布以来的第四次修正。宪法修正案第二十二条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这一规定标志着我国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开始从一般的民事权利上升到宪法权利,受到国家根本大法的认可与保护。
……
在此笔者仅仅是根据自己亲身的经历和见闻进行概括而成的一家之言,但从这段历史我们深刻体会到,在中国这样的国家搞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有多么的难,中国历史数千年遗留下来陈结,都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解开。
要说中国的企业为什么落后,其实原因只有一个,因为我们的企业太年轻了。中国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才二十多年,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度也才有十多年的历史,我们的企业政治上的完全松绑也才有四、五年的历史,现在我国的经济体制和企业制度正处于历史的艰难的变轨期,问题和落后是在所难免的。但是落后只代表历史、只代表过去,不代表未来,短短的二十多年的发展我们已经取得了如此骄人的发展,让世界为之惊叹。现在我们各种成份的企业都可以放心大胆地走向市场、走向世界、走向国际。
诚然,历史在向前进的同时一定会有排泄物,虽然数千年来中国人抑商、厌商、轻商落后观念和保守思想被打破了,但是由此而产生的负面的东西却也在影响着每一个人中国人和企业的发展,诸如对现代企业制度的空白出现的不知所措的茫然;社会转型和变轨时期大发政策和法律空子财的恶习,“圈钱运动”中的暴发户及淘金者们依然在想方设法,企图以他们利欲熏心的贪婪,做着吞食着国有资产、银行资产、股市财富等的黄粱美梦;短缺经济和暴利时代经营管理的随心所欲等等,都在影响着我们的企业发展。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发展,这一切都会成为历史灰烬。
第二节、中国的企业落后在哪里?
A、管理实践的落后
历史已进入资讯时代,在世界一体的大家庭里,我们所有的信息资源都共享的,所有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理念也都是公开的秘密,但我们却落后了,原因只有一个是我们实践落后,我们接受资讯的能力落后,我把资讯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和管理的能力落后。
(1)管理的落后首先是因技术的落后,高新技术推广、普及的落后,至今技术含量偏低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和制造企业仍占绝大部分。
(2)对技术和知识产权的尊重和保护不够,有关知识产权的保护至今仍停留在行政保护为主,司法保护为辅的阶段。
(3)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很多企业不断注重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尤其是在已有技术的组合创新发展不够。
(4)关键是信息技术普及不够,企业管理依然是依靠人力资源的消耗来完成,大部分企业都没有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导致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水准严重滞后。
没有技术基础,没有新技术为基础的机器化大生产为基础,对管理实践要求也就提升到应有的高度了,企业缺乏管理变革的动力和勇气。
B、观念的落后
(1)权力本位思想是企业管理的头号敌人,家、企、国不分,老板的宝座,有能力要坐,没有能力创造“能力”也要坐。“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山大王思想使很多企业失去最好的发展机会。
(2)金钱本位思想,导致企业急功近利,为了金钱利益不择手段,企业从开始就处于不特定的法律风险或道德风险中。
(3)缺乏商业信用,中国企业往往因为害怕吃亏而不守信用,不把信用当作企业的资产。
(4)特权思想严重,每个人都想超越于规则和制度之外,老板只定规则不守规则,下属和员工想方设法钻制度和规则的空子,成为普遍现象。
C、商业文化的落后
(1)重财富、轻使命
企业缺乏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往往把追求财富当作第一追求,导致企业家无品、企业无品、产品或服务无品,很快就被市场厌恶和抛弃。
(2)重结果、轻过程
重结果、轻过程不注重过程资产的积累,造成的后果就是无规则,既然无规则管理也无从谈起了。
(3)重虚名、轻实力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虚名很容易让公众有被欺骗的感觉,一件小事就能毁灭一个企业。
(4)重政治、轻法律
很多企业家在企业有了一定的规模和知名度后,就热衷于寻找政治靠山,由于缺乏相应的经验,一味迷信靠山,结果是劳民伤财。企业仅仅需要合法经营、守法经营。
D、管理者基本技能不足
(1)语言贫乏,表现为管理者不会说话、只会说一种话、只会用一种方式说话,决策语言、指令语言、操作语言不分,语言充满歧义和误会,或者让人生厌,故意执行错了。
(2)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差,就是不会写东西,或者写出来的东西,文不对题或高深莫测,忘记了管理者的语言必然力求让所有的人都听懂,知道你在说什么。
(3)不会开会,表现要么只顾自己说话,要么不能控制别人说话,结果不是一言堂就是乱作一团。
(4)缺乏情商,不会协调和处理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不会和自己的“敌人”和对手交朋友,是管理者最致命的弱点。
以上四大方面十六个项和技能,缺少一个都会给企业管理带来硬伤,根本原因在于学习不够,锻炼不够,实践不够。需要企业的管理者和经营者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不断地摸索、积累、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和能力,根本的出路在于企业家的职业化,职业经理人的专业化、行业化、制度化、法律化。
第三节、如何迅速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准
一、修炼从学习开始
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首先来自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在企业凝聚力向心力的培养上,中国的企业普遍停留在利益诱惑加人身控制原始起点上,由于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本身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的局限,对企业的精神载体缺乏认识和思考,而仅仅是把企业当作了利益团体和利益载体,故而不善于运用文化和精神价值体系的建立来培养企业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系统地解决了培养企业凝聚力、向心力的问题,他把创建学习型组织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和方法,五项修炼的核心内容为: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笔者在学习第五项修炼过程中感触最深的就是心智模式的改善,其实这是东方人、中国人最有研究的,研究的最深、最透的秘密武器,但是我们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却不知道如何地运用,以致于劳心费神地向西方人学习五项修炼。
心智模式的改善其实东方人、中国人传统文化中的“顿悟”,这在中国的传统的心学文化尤其是佛教的禅宗文化中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但由于传统的心学与佛教文化世俗文化隔膜,加之芸芸众生能获得顿悟的人,实在是少之有少,以致于“顿悟”被束之高阁,现在中国人要捧着金饭碗向外国人讨饭吃。
结合笔者自己数十年的修炼过程,从自我超越到心智模式,是个人获得“顿悟”过程的很好的总结。由于佛教的禅宗均不以文字记载“顿悟”的过程,使很多人误以为,“顿悟”是可望不可及的大智慧。其实不然,以下笔者自己获得顿悟的过程:
1、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2、要有“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的勇气和实践,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历和阅历。
3、要有历经失败和挫折绝不放弃的意志。在历经一次又一次的“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在“山穷水尽疑无路”困境中,终于获得了“柳暗花明又一村”。
4、一件小事将自己心灵、思想的大厦完全击碎,在“我错了”的忏悔中心灵得以复苏,灵魂获得重生。
“顿悟”前后的最大区别在于:“顿悟”前一切向外看,将自己种种的不幸和遭遇都归结于他人的错误和世界的不公平;“顿悟”后,一切向内看,时时处处反省自己,知道自己一切的不如意都是因为自己知道的不够多、做的不够好、付出不够多,从改变自己开始重新创造自己(有关这个过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下笔者的《让心灵超越一切痛苦》)。
笔者获得顿悟是来自培训课上的一个游戏,名字叫《传钱游戏》,所有的学员排好队,都根据自己的意愿拿出一张钱,根据老师的指令相互传递,没有任何规则约束,但老师喊停的时候,大部分人包括我自己在内都是手上空空,一文钱都没有,然后老师告诉我们说:“这就是你们生命的缩影。”通过这个游戏我醒了,并彻底地醒了,并开始重新的系统思考。
彼得.圣吉的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五项修炼已经把个人的修炼上升到团队的修炼,确实是个超越和创举,对此笔都也有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并深刻领悟其精髓。
知识面前人人平等,管理实践本身就是学习过程。在这个世界上能让人永远保持活力和进取精神的是学习,能让人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朋友和事业的是学习,能让人和人之间永远保持认同和友谊的是学习,能让组织迅速获得生命力的是学习,让能企业保持永远的生命力的是学习,能让落后赶超先进的是学习……。
总之学习是一把万能钥匙,能让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企业在提高自己的同时改善环境,并获得新的生命力。
二、企业该如何学习
学习如此的重要,企业也就不能不重视,不能不列入企业管理范围,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准必须从培养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开始,而培养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从学习开始,没有学习就没有管理。
A、学习、学习再学习
改变人的落后的信念和思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大量地接受新资讯,企业的进取精神和良好的氛围通过学习来建立,是最廉价、最经济、最有效果,这也是能超越利益需求而成为企业的凝聚力的准绳,从中企业和所有的员工都能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和自己成长的快乐。
1、赋予企业以学习的使命
企业保持学习的使命是为了保持团队的凝聚力和向上的动力,同时也是培养和积累企业未来需要的人才,很多企业往往因为担心培养的人才会跳槽走了而吃亏了,其实培养谁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把学习的精神留下来。
2、赋予组织以学习的使命
组织的生命力在于其学习力,当学习成为的自觉行动时,这个组织就已经获得了超越利益以外的向上的动力和创新动力。
3、赋予个人以学习的使命
个人的学习必须是具体的、明确的、有目标的,这样才可以进行量化能真正体现个人的成长感和价值感,并及时给予正面的引导和鼓励。
B、交流、交流再交流
学习不交流等于没学习,学习促进交流,交流促进学习,通过交流经过比较、评比、介绍、讲解、演讲,尤其是不同团队间的比赛很快就会形成一股正面的、向上的学习力量。
1、确立方向感和目标感,因为学习的考核评比标准比较明确、简单,且不容易产生误会,所以人在团队中最能感受到自己的位置和压力,同时也就也会形成新的动力。
2、形成共同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团队具有向心力。
3、通过交流,使员工的个人才能得到充分锻炼和发挥,比如组织能力、表演能力、讲演能力,最重要的是关系的融洽是企业的无价之宝。
4、通过交流可以吸引到更多的爱好的学习的要才加盟。
C、全方位学习
1、学习的内容不能仅限专业和书本,应该全方位的学习,全方位学习的标准是:以专业为轴心划一圆圈,不受限制地涉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等包括哲学的、政治的、艺术的、文学的、历史的、地理的等等,方法是由专长和兴趣的人专门学习并负责交流与讲解,如此学习既是个全面提升的过程也是让员工展示才华的过程。
2、向实践学习,注重实践经验的介绍和推广,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能把简单的事、普通的事做到最好,就是最好的学习榜样和素材。
3、注重学习新的知识,让员工学会自己当自己的老师,分工协作攻关不同的新知识,然后大家专门的讲解和交流。
4、注重技能和能力的学习,员工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尤其是员工间手把手的教,比任何老师和教材学习的效果都来得好。
D、外向型学习
学习必须“请进来、走出去”,如此学习就会象小河流水一样,会获得源源不断新鲜血液。
1、向名师学习,因为名师有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身上强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是人们奋发向的上的标杆和坐标。
2、向成功的人学习,成功是有方法和捷径的,成功的人会告诉别你:只要和我一样地努力你也会成功的。
3、向做得最好的人学习,找到自己在现实中的差距,并不断改善超越自己。
4、向爱学习的人学习,爱学习的人与爱学习的人最有共同语言,通过交流能找到迅速提升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三、企业学习中的误区
由于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往往太注重学习的结果,而忽视学习的过程,以至于在学习型组织的培养上存在着很多的误区和要求。
1、企业重在通过有组织的学习培养学习的氛围和环境,以奖励和鼓励培养员工学习的自觉性,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切忌强迫学习、指定学习内容、包办学习。
2、企业重在通过交流改善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团队学习形式比内容更重要,兴趣比内容更重要、技能比知识更重要、不知道比知道更重要、了解比知道更重要、说出来、写出来比书本更重要、体验与感受比学习更重要。
3、学习是为了在利益和地位以外给予员工以成长感和价值感、重要感、贡献感,是为了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而不是培养研究生和专家。
4、企业学习应把注意力放在每一名员工的每一点点进步上,对企业最有价值和是他们向上的动力而不是他们实际的水平和水准上。
总之企业是员工谋生和发展的平台,更是员工学习和充分展示自己才能和才华的舞台,让员工通过学习获得身心的愉悦和快乐,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要善于当观众和学生,而不是把持着舞台,在孤独中领舞。
四、没有组织的学习就没有组织的管理
学习之所以如此重要,因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使企业永远保持与外部世界的信息交流,从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发展中看到企业或个人的渺小,进尔认识到人需要组织起来才有强大。
知识面前人人平等。人与人之间交流需要有一个平等的舞台,生活在传统社会中的中国人很少能感受到平等的价值,而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由于客观上存在利益、权力分配的不公平,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和信仰危机,而学习就是一种最好的形式。
管理活动是一项创造人与人关系的过程,利益和制度虽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但是至今为止尚没有一个国家一个企业能完全在利益和制度中找到平衡,而做得最好的往往是宗教组织,学习是所有的宗教组织永恒的主题,实践证明学习是最有效的平衡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手段和方式。
机器化大生产和信息化时代的自动化大生产,要求企业的各层各级的组织都必须成为有生命力的组织,一个能动的且具有自主管理能力的组织,而组织功能的完善完全取于组织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融洽程度和可能形成的合力,组织成员间在精神和思想层面的相互尊重、相互认同、相互配合的意愿决定组织的合力,而通过学习和交流是最有效地培养这种意愿的途径。
权力不是万能的、金钱不是万能的、技术不是万能的、工具不是万能的、制度不是万能的、法律不是万能的、处罚不是万能的,唯有学习是万能的,所以管理从学习开始。
当然还有很多的企业不注重学习和学习型团队培养,往往在制度、绩校、奖惩、考核等上面下功夫。结果往往陷于制度陷阱、利益陷阱中,使得团队的凝聚力一天天在下降,当团队没有凝聚力和向心力时,一切的管理都将归于无效。最后企业成就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