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是个哲学问题,确切地讲是个认识论的问题,似乎本不该在此多过多的论述,但由于管理从理论到实践、从思想到行动、从观念到行为,再从实践到理论、行动到思想、行为到观念根本无法回避这个话题,而且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一直有悬而未决的问题,就是思想、理论、观念是怎样与实践发生相互的关系和作用的,关系的路径似乎没有明确的答案,有的都是哲学式抽象论述。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回顾一下我们最熟悉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怎么样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的。
一、理论只有成为常识才能指导实践
我们只要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得提到“四书五经”,这是中华传统文化最直接和原始的源渊。《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
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后来的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大家可以扪心自问一下,中华传统文化是靠这“四书五经”就能发扬光大甚至影响世界二千多年吗?如果对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大家都可以回去翻翻自己的家谱,看看你的老祖宗有几个是读过书的,有几个是识字的?按照20/80定律作简单地推理,在中国古代象读书识字这种稀缺资源,应该是有80%以上的是没有读过书的。但为什么个个对传统的儒家文化都耳熟能详呢?难道古时候的文化和信息传播能力比现代人还强吗?不可能。
哪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1、传统的儒家文化,在封建王朝广为传播和推广的过程中,已经通俗化、生活化、口语化,比如“三从四德”,“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百善孝为先”,“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你叫子死,子不得不死;夫叫妻死,妻不得不死;孟母择邻,孔融让梨、司光砸缺的故事,通俗易懂且朗朗上口的《三字经》、《百家姓》以及众多的民间故事、传说、戏曲等等。
按科学的推断人类出现在200万年前,现代人类出现在35000年—50000年前,而人类发明文字才有4000多年的历史,印刷术在中国是公元1040年才发明。人类的文明和文化不可能一天降临人间,在史前漫长的历史中,人类的文明就是通过言传身教得以传承下来的,甚至文字都不是主要形式,也不可能成为主要形式。而且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人类的读书识字都是士大夫阶层达官贵人分配权力和利益的工具,主要是在统治阶级内部使用,普通的平民百姓根本无力也没有机会享受读书识字的平等。
也就是说有字书是中华的载体,但不是中华文化主要传承工具,真正起作用的是那些浓缩了经典通俗语言、格言、故事、传说等通俗易懂的口头文学。
2、重大节日、婚丧嫁娶的仪式和礼节,对此《礼记》虽有具体的规定,但最终都以约定俗成的仪式或礼节一代一代地传承了下来。尤其是人一生中的三件大事,生、婚、死的仪式最能体现一个地方民风民俗和传统文化的,在中国无论去到哪个乡村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礼节、仪式。中华的传统文化也就是靠这种仪式和礼节得以保存和传承下来。
3、市井文化,以戏曲、民歌、民谣、说唱艺术甚至门联、对联、年画等等保存的继承下来。
4、传统的中医、中药,气功、武术等等。
5、大量的还有对违反家规、族规、国法的制裁和处罚来加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和印象。
从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书本和学堂自古就不是传递思想和文化的主战场,再伟大的思想必须深入到民间,普通化、简单化、通俗化、口头化、生活化,以致成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后,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并一代代地得以传承下来,也就是说思想、知识和学问只有变成常识才有价值和意义。这也就是为什么宗教需要布道和传教的原因,再伟大的思想只有让最普通的百姓接受后,才有价值和意义。
在此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再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理论如果不走向民间、走向市井,不能让不懂管理的人了解和接受,并构成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不能形成一种文化氛围和社会氛围,哪人们都只会永远按照已经知道的方式和方法进行管理。
如果我们不能让先进的思想和文化融入我们的传统文化,那再先进的思想、再伟大的理论都与我们的实践没有关系。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的管理思想和理论一直都停留在天上,始终没有降临人间,这也导致中国民营企业出现象蚂蚁过江一样在前赴后继的悲壮的重要原因。
那些管理殿堂里的管理学家、管理权威、管理思想集大成者,如果你们赶快走向民间,走向普通百姓,你们伟大的思想、理论、学说,将只和你们的身体同在。
二、实践通过“常识”上升成变成理论
从理论到实践需要通过常识,从实践到理论同样也需要通过对常识提炼和升华取得,只不过后面的是为大家普遍接受的新认识。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实践,正如“人不可以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样”,在管理实践中,管理是一群人实践的产物和结晶,世界是可以有相同的机器和设备,相同的产品和服务,但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群人,所以世界上就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所以中国式的管理必须从中国人的管理实践开始,在管理实践的经验和教训中总结提炼管理的理论和思想,这就要管理的理论工作者必须走到管理的第一线,深入企业、深入工厂、深入市场的第一线,从常识开始,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观察思考总结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思想和理论。
那种随意向管理实践中撒一把西方的管理思想和理论就想收获成果的想法和做法,永远都不可能结成正果,最终只能是损人不利己。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么多的管理思想和理论象潮水一样满灌着我们的企业家,至今没有令人满意的效果的原因。
西方的管理顾问和咨询公司大量涌入本土,我们本地的管理顾问和咨询公司象雨后春笋一样出现,虽然大家都很努力,但是企业管理水准和短寿现象没有能根本上得以改观。原因就在于大家都寄希望于中国的企业家和管理者能“邯郸学步”成功。
不立足于中国人的管理实践,就没有中国式的管理,不立足于中国人的管理实践,就没有中国人自己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这么多年来,我们的成功多于失败,我们的教训多于经验,如果我们还不赶快行动起来,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企业、我们这一代人和下一代人乃至子孙后代都将为管理的落后付出沉重的代价。
三、实践只认识常识、不认识理论
自古到今,诗书只是文人们游戏,学问只是学问家们的游戏,文化和思想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有那些能站在现实的土地上,站在社会实践最前沿,置身于社会变革最前线的人,才能洞察未来,才能成为真正的思想家、理论家、学问家。大学校院里从来没有培养出真的思想家、哲学家、理论家、学问家甚至是文学家,也更不可能培养出企业家。原因很简单,在于实践只认识常识,不认识理论。
西方的市场经济发达得益于最经典的一句话“承诺就是法律”,西方的企业之所以比我们强大,是因为他们信奉“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几乎就是西方国家发达和强大的全部秘密所在。我们再来看看中国成熟的企业家们说的和做的。
1、先看看海尔的:
●“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告诉人们管理从实践来。
●“先谋势、后谋利”,“企业要长第三只眼睛”这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发展道路的高度概括。
●“日事日毕,日清日高”是对“5S”管理的经典浓缩和通俗化;
●“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大家公认简单的事情,能长年累月坚持认真做好,就是不容易。”是对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管理高度概括;
●“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只有创业没有守业”,这对危机管理、压力管理精华所在,一个没有危机感的企业也就是寿终正寢的开始。
●“SBU”(StrategicalBusinessUnit的缩写,即策略事业单位)是下道工序就是用户的升华,是企业内动力的源泉,是员工自主管理的最高形式。
●“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是海尔国际化战略的浓缩。
●“现金流比利润更重要。”是企业经营管理经典战术,就象打仗必先保全自己一样的实在。
这些语言都是在企业实践过程中逐步积累和提炼出来的精华,企业就是靠这些通俗易懂的语言,最有效地传达着企业的管理思想和文化。
张瑞敏是一位公认的有思想的企业家,二十年前就开始学习西方的管理思想和模式,但他没有把思想停留在长篇报告中或什么学术文献中,而是在实践中加以浓缩和提炼,如果不是这样的话,相信他的员工是听不懂他在说什么的。
2、再看看联想:
●对柳传志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于2004年某天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两年前的今天,我说了句大话,“叫戴尔先生认识认识,什么是联想,什么是场元庆”,话说出去之后两年,结果是我们比较清醒地认识到“谁是戴尔”。这是柳传志个人风雨多伴的一生和创业经历的最好写照和缩影。
●“企业领导者必须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你是那根线(假如企业是串项链)。企业家该首先为自己定位。
● “真正的尊严是不怕别人践踏”,一语道出了创业的九死一生。
● “办公司就是办人”,使命、组织、人才、资金、技术、市场,代表企业最先进的发展观。
● “让亿万普通人知道自己的需求”,市场是可以创造的,是培育出来的。
● 管理的要旨在于,让每个人员工都清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做什么事情,一语道出管理的天机。
● “投资者喜欢诚实的管理者”,想想为什么好多企业缺资金,原因在于他们不愿意做个诚实的人。
● “小钱和大钱不一样”,真正认识什么叫资本了。
这些都是联想在自我发展历程的浓缩和凝炼,企业就是靠这些东西传达着决策者的战略、思想和规划的。
3、再看其它的企业家
●从王石的深刻反省多元化、盲目扩张战略后,定下了人力资源经理一票否决的制度,因为没有人力资源一切战略都是没有炮弹的空炮。
●牛根生的“大胜靠德、大智靠学、大牌靠创。”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企业家最后都必须回归以德赢天下。
●有建“防火墙”、舞“无影剑”、打“迷踪权”、穿“铁布衫”企业和品牌发展战略,有力保证企业与社会相对独立和封闭性。
●华为的与电信运营商联营或合资的方式,有效地回避了商场中的“潜规则”。
●戴尔的狼道,把所有虚空的成本全都挤干,把公司几乎内耗降到了最低。
●孙正义,几乎是在与个人电脑诞生的同时,认定软件产业,并一再咬定互联网不放松,最后他成功了。
●再看看李嘉诚、王永庆,他们文化不高,更没有什么工商管理学历,但他们却把自己企业做成了一个帝国。
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中国式的管理就在他们的实践中。
4、下面我们再看看几个反面的经典
●“荷兰村”成于造假,败于造假。
●“太阳神”输在了错误的定位上,一厢情愿地把太阳神口服液当作“可口可乐”在经营。
●仰融输给了“红帽子”。
●“秦池”现象,则是乡下人进了大赌场,不死才怪。
●三株口服液败在不懂行业“规距”上,一失足成千古恨。凡食品行业与消费者打官司永远都没有赢的时候,赢了是输,输了还是输。
●“郑百文”,典型跑江湖、卖狗皮膏药的摆大场,是个无底洞和百粘锅,挨上谁、谁倒霉。
●爱多VCD,死在不知道见好就收上。VCD本身就是生命期非常短的产品,最赚钱的时候也就走正下坡路的时候,如果死守必死无葬身之地。
●德隆,没有枪、没有炮,只有一堆烟幕弹。风大了,烟幕不管用了,自然会被枪弹击中了。
以上都是中国企业在实践的基础上成功的经验和教训,我已经有了丰富的常识,但是我们还没有系统的理论,在于我们还没有把常识上升为理论,所以现在的理论工作者只是需要把这些来自实践的常识归纳、总结再提高,一方面用这些经典的案例去指导具体的实践,同时再把它们上升为管理思想和理论。
这些常识都是实践者做的和说的,往往都是在特定的时间、人物、事件、地点下的具体的产物,具有真理性但不完全是真理,真理和思想就象铁含在铁矿石中一样,必须放到炉火中提炼才能得到真金(经)。企业是管理永远的矿藏,企业的管理实践则是源源不断的矿石,只有深入矿区,广采矿石才可能提炼出宝贵的管理思想,然后还要用通俗易懂,象民谣、民谚、民歌那样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才是真正的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看看市面上许许多多书在谈,在分析每个企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原因,由于大多没有企业实践和社会实践,因为没有常识,说了一堆不知其所云话。
其实企业经营管理实践往往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企业摔倒的地方一定是它曾经最成功的地方,企业需要不断变换“萧何”,及时把“萧何”变成张良或韩信,这样企业才会有永恒的生命力,这些只有亲临现场,才能得到最真切的感受和判断。
德鲁克在《二十一世纪管理挑战》里边有句话:“对经理人来说,到头来只有一个方式去取得资讯,那就是:御驾亲征”。先获得常识再获得真理,一位专家、学者、理论工作者、思想工作者,仅仅满足于书上的知识、新闻报道、报刊杂志的文章、电视、互联网的资讯,永远得不到真实的信息,也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分析、理论和思想。所以对管理的专家学者来说,到头来只有一个方式去取得资讯,那就是:御驾亲征”,亲自到社会实践、管理现场及环境中了解到底发生什么,在真相的基础上才可能有正确的概念、判断、推理。
总之思想(理论)——常识——实践,这是个永远循环往复的过程,解决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一切要从常识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