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是主观的,是人为赋予事物之上而在事物之外的东西,自然无所谓价值和好坏。因此,GDP就是人类从价值中性的自然当中索取了多少自以为是具有价值的东西的表示,而从中性当中提取一个正数,留下来的只能够是一个负数——因为包含人类在内的自然界本身永远都是自我平衡的。故而,GDP是人类破坏自然程度的表示。绿色GDP或许是一个悖论概念或者伪概念。
是谁说绿色GDP好?是城里人吗?农村山区够绿的吧?你们干吗不去哪里弄一亩半地住下来?毛主席让你们上山下乡享受美好环境,你们干吗都想方设法迁返城里?是乡下人吗?城市的空气如此污浊,你们干吗放着不用花钱就可以享受的绿色环境不去享受,都甘愿去被你们抱怨待遇不平等的城里当农民工?
和谐和绿色难道不值得追求吗?当然值得。但是心理学的需求理论讲需求是分层次的,基本的满足了才会追求高层次的。价值是主观的,因人而异与时俱变的,环境的价值也是主观的,不同人群不存在对环境同一的价值判断。乡下人要追求基本的生活保证,因此往容易掏生活的城里跑;城里人基本生活无忧,因此到山野去旅游去品评绿色,可见,同一绿色环境对农民和市民来说其“价值”是不同的。
经济学把人们的欲望分为“需要”和“需求”两种(钱皮认为这种划分其实有点多余),前者范围广泛涵盖后者,后者仅仅只具有交换支付能力的需要,即所谓的“有效需求”。如果我们承认大多数人就是正常人,正常人就是理性人,理性人就是趋利避害的人的话,即认可经济学的理性人假定的话,我们发现,当今社会无论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都是在表达一种言不由衷的、没有实际意愿的虚假愿望,即经济学不予考虑的、所谓的“无效需求”。
什么是真实的有效的需求?只有你用实际的支付行动表达出来的才是其最真实的愿望表达:人们放弃了山野自然一股脑地往城里钻,说明现在自然环境比起生活便利的城市来说还不是更加值得追求的东西,而把自己关在一个环境恶化的城市牢笼里,偶尔能到笼子外边放放风的市民生活是满足的。
你看看现在的经济学文章和论坛,讨论的大多都是什么政策对与错、什么事情该不该的问题,也就是在发牢骚。“抱怨”其实不属于经济学的学术范围。人们之所以抱怨,是因为其需要得不到满足,满足了就无须抱怨了。如果具有支付能力的话就可以从市场上通过交换得到满足,不需要抱怨了,抱怨就说明难以满足,即支付能力有了问题,而支付能力有问题的话,就属于经济学管不了也不应该管的事情了。
GDP是对交换的一种度量,而交换是基于私有制度而存在的,交换资格就是私有权,你不能把不属于自己的或属于公众的东西拿去交换。但是,环境和绿色本不应该是属于私有制的范围内的东西,因此,绿色当中没有GDP。当然,如果有人把“绿色”这种公众所有的东西强行变成私有的,比如把青山绿水划归于某些人私有,风景就可以当作消费品出售了,这时,绿色还真的是可以生出GDP来了,越是绿色的环境越是值钱。
不是有经济学人说,环境遭到破坏的原因是风景区门票太便宜了吗?因此,提出通过提高门票价格、限制门票发售量等等措施来保护风景区的环境。南辕北辙当中好像还真有点经济学理论的味道——创造GDP的根本方法是制造所有权分割即建立所有权明晰的私有制度。
一个和谐的家庭当中能不能产生出GDP来?可以,分家就成——今后老大想去菜地里弄点青菜吃要看已经是菜地主人的老二是不是愿意白给了,否则就拿钱(或者老爸在家里发行的家币)来换就是了。但是,分离的、有利益之争分的不同的小家庭还(能)是一个和谐的没有矛盾大家庭吗?
绿色和谐当中没有GDP,绿色GDP是一个自欺欺人的东西。追求GDP是货币拜物教思想的产物,和追求自然和谐是完全不同背道而驰的两种人生哲学观点。追求天人合一自然和谐的人是不会追求GDP的,出家僧侣六根清净不关心什么GDP,寺庙的收入都不是通过交换得到的,而是通过化缘得到的(说到此,钱皮对释永信方丈全球推广“少林经济”的做法不知道该如何评说了。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