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论坛煞是热闹。讲座很精彩,紧随其后的自由讨论更是把气氛推向了高潮。讲座中,生产控制部门详细的介绍了目前的情况,并对当前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随后,就在讨论中,遇到了销售部门的发问。朱总和赵经理针对生产提出来的每一个建议进行了评价。归结一下,矛头指向了“生产决定销售”还是“销售决定生产”这个问题上。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鸡与蛋的故事。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先有鸡:没有鸡,谁下的蛋?先有蛋:没有蛋,哪来得鸡?对于生产来讲,他的理想模式是订单恰好满足生产需要。作为定单的产生者-销售-有义务完成这个要求。于是便在订单的接收方式上进行了建议,产生了诸如“订单在8点钟集中发送”等想法。站在生产的角度上,我完全赞同老郎的提议:我的生产线的产能就是这么高,你硬要我达到一个不可能达到产量,是没有办法做到的;我的生产排单是有内在规律的,你硬要中途插单,我的生产计划就被你打乱了,成本上升、效率下降,反而影响更多订单的交期;我们的生产线是有刚性约束的,我们不能拿火车当出租车开。因为在目前情况下,这是解决订单的排单生产的最简单最有效的做法。这对于销售来讲,肯定就不能接受了。因为销售人员有理所当然的依据:“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完成销售么?”于是,我在销售部听到的最多的也是“公司是我的资源”之类。于是,两种思想的扩大化就产生了两个极端:“以产定销”论和“以销定产”论。
我在两个部门实习的时间都很长。站在生产的角度上,我同意前者;站在销售的角度上,我又赞同后者。但是,我总不能站在中间,一只手代表一方高举着吧?这样不就成了投降了么?我不想投降,于是想到了张老师和王经理的“卖票论”。(参见张老师的《卖票论》http://www.blog.sina.com.cn/m/xizhen)
针对我们公司的业务特点是订单多(每天1000多单)、交货时间短(以小时计算)、交期矛盾突出的现状,承认生产线的刚性约束,根据生产信息接单,将订单管理部门变成“售票厅”。有多少座位卖多少票;有哪个车次卖那个车次(时间段)。以订单部作为业务逻辑的起点,将产能与向客户的承诺统一起来,将企业经济效益与客户满意度统一起来,让销、供、产各方都不因本位主义而危害整个系统的运行和效益。引入“卖票”机制,通过“票价”折扣,引导客户、销售员主动的适应生产线的刚性约束(尽管柔性生产是应该追求的方向,在没有做到柔性生产之前,还要尊重生产线的刚性约束)。不同时段的订单其价值是不同的,就像一个饥饿的人,第一个馒头很重要,第二个馒头不重要,第三个馒头可有可无,第四个馒头就不想吃了。不同情况下,“票价”也应该有所不同,成为一种调控手段,实现客户与生产线的互适应。
从“卖票论”还可以衍生出“预定经济”。用“票价”引导用户预定生产线的产能,就能把不确定的市场需求“确定”下来,使生产计划更容易安排。实际上,“预定经济”就是一种柔性的“计划经济”,是超越了“中央计划经济”与“纯粹市场经济”的东西(在这里我们以小见大去思考一下)。从“预定经济”的角度去思考,昨天晚上提出来的早上运输能力的瓶颈问题就容易打破了。三级厂的特点是每天早上最需要我们送货,这样便于他们安排一天的生产。既然这是客户的真正需要,我们应该想办法满足这种需求。但是,我们的运力决定了每天早上只能运送那么多,一旦超过了这个数,就会把下面的计划打乱。王甲佳认为,处理这个问题也不要在这种两难之中兜圈子,要跳出来看问题。现在每天早上的运力都不够,外包车辆人家还不乐意干,是因为我们给外包车辆的也是一个不确定的需求,只要与外包车辆签订长期合同,确保每天早上提供大体相等数量的运输业务,人家是愿意来的(小的运输波动用自家的车辆停运来调节),逐渐的,也就实现了运输外包,让专业物流公司在更大的范围内调整运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问题不能在它出现的同一层面上得到解决。”鸡与蛋的问题只能通过进化论来解决。这一点在生物学上已经没有了争议。那么,咱们的“生产决定销售”还是“销售决定生产”这个问题呢?我认为“卖票论”是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