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企业界,对模式的崇拜与寻找,显示了中国企业家们的上进心。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暗自吻合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寻找某种规律性的法则,或者说就是要寻找一种更妥帖的秩序。
透过现象来看,对模式的寻找,其实更多的是体现企业家们的讨巧之心:寻找一个更快更好的途径,达到成功的梦想。也因此,模式一度被企业家们当作成功的秘诀。但是,模式化的东西真的能够造就无数个卓越的企业吗?
事实绝非如此。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是丰田的精益生产管理模式。当丰田通过自己的探索而走出一条卓越的道路的时候,它精益的生产质量与相对更低的生产成本,成为丰田出奇制胜、攻城略地的一大法宝。当丰田从一个岛国的小企业发展壮大成世界级的汽车巨擎的时候,它的业绩让世界汽车界侧目。同时,大家几乎把所有的目光都投向了由丰田所创造的丰田模式,于是,大量的研究开始了,都在感叹其生产模式之先进的时候,也纷纷模仿、学习与引进所谓的丰田模式,企图脱胎换骨。然而,事实再次说明这样一个道理:能复制或者克隆的只是形式而已,而复制不了的真正的核心的东西却是一种文化心理的习惯。
当然,如果丰田当初没有自己去探索自己的方法与道路,在不够强大的时候去一味地模仿与学习欧美的领先的世界汽车巨头的话,那么,丰田也许就不是今天的丰田,更不会有什么丰田模式。由此可见,真正锻造丰田竞争力的,其实不是模式,而是一种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与积累的文化。再好的模式,再好的方法,再好的制度与措施,如果没有相适应的文化心理来配合与衔接,最终的结果无非是种瓜得豆。
而从世界所有的大企业来看,没有一家企业是因为复制某种模式而成功,而成为卓越的企业的。绝对没有。相反的是,每一个卓越企业的成长都伴随着某种模式的形成,由于模式的形成跟企业的成长同步,也因此在这样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这个企业就形成了相适应的文化习性。也就是说,武功来自内外兼修。显然,简单的复制根本达不到这样的境界。
但是,模式反过来也会形成一些束缚与禁锢。典型的例子是戴尔。近年来,戴尔正在逐渐地失去锐气,可能会逐步地丧失其起家的核心竞争力:快速。当文化心理变成一种,当习惯成为一种力量的时候,企业已经开始衰老:反应迟钝,动作迟缓。戴尔正在陷入过去成功的模式里而变得固执己见,不善于跟消费需求进行嫁接。这个时候,模式已经成为一种无形的强大的阻力。
另外,包括福特、通用汽车以及微软等,在经历过或者正处于辉煌顶端的时候,其所赖以成功的模式开始走向衰败。不善于变化,缺乏对自己的修正,可能是这些企业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当然,要轻易地否定过去,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不否定,不修正,其结果是难逃厄运。
因此,认识到惯性的破坏力需要眼光,还需要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