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营销是许多医疗保健产品十分看重的宣传平台,相对监管力度小,可发挥余地大,尤其是专题节目,往往比一般的宣传媒体讲的要深,说得要透,因此许多产品便通过专家讲解来达到详细介绍推广产品的目的,应该讲针对性强。然而,许多企业在这方面却念弯了经。这不,我在北京出差时,就看到对于这类节目,消费者不仅产生了反感而且更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最近,北京市召开虚假违法广告专项整治工作,宣布加强对医疗违法广告的整治力度。其中出了一招重拳:今后医疗资讯类广播电视节目中,将不得再出现专家或医生与患者家属现场或热线沟通、交流的内容。其实,这种声讯类医疗广告的虚假早已路人皆知,用老百姓熟悉的生活内容来解释就是:这样的声讯广告如同演双簧戏,说的唱的与表演的不是一回事。正是在这样的双簧戏中,演绎和扩大了不少虚假的内容,蒙骗了不少善良而可怜的求医者,令他们在患病后还雪上加霜,既没治好病,又花费了钱财,还可能延误治疗或导致疾病的恶化。
据《法制晚报》报道,相当多的新闻调查发现,广播电台的很多所谓专家、医生和患者、患者家属,不过是广告发布者所雇珠“托儿”,他们就是一伙的。只是分头扮演不同的角色,合伙蒙骗公众和消费者。在一个真相调查中,到某电台做嘉宾的某专家,被记者和调查者当场发现,原来只是一名被雇来的20多岁的无业人员,而这名假专家却在广播中以专家身份大谈某某病如何治、要服用哪种药、找哪位专家看。这些真相是听众和患者无论如何也发现不了的。
更重要的是,广播电台的广告双簧戏可信度,似乎比较高明,也更能迷惑人。其一,这样的广告有广播媒体的招牌支撑,公众很难不信广播电台的消息。其二,这些热线交流还打着专家和医生的金字招牌,尽管其中不乏真的专家和医生,但相当多的医生和专家的身份值得怀疑。这种口头上的专家既不需要验明身份,又不需要专门的知识和专业技术,就凭他们之间云山雾罩乱说一通,还夹杂一些连他们自己也弄不清道不明的术语来糊弄听众,就更可能拉大旗做虎皮。
遗憾的是,对于这类“双簧戏”,在全国愈发有兴旺发达之势,如今,越来越多的民营医疗机构、医疗器械、医药保健品正是借助这种演戏而蒙骗更多的消费者。相对于电视、报纸来说,广播电台专题受制约受监管的力度要小得多,相对来讲风险小更安全,因此,他们更加有恃无恐,讲的内容愈发离奇可笑,许多善良的老百姓都被企业和电台安排的“托儿”搞迷糊了,看起来一个个象真的似的。其实不知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那些专家的忽悠、托儿的煽情,构成了产品宣传上不择手段、急功近利的圈钱诈钱骗钱游戏,事实上,问问电台节目的广告费来自哪里,很多都是这样唱“双簧戏”背后的企业,除了北京外,其他一些地区监管力度都非常薄弱,看来,现在也到了该整顿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