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接近信息对称是个人与社会整体优化的可能。
因为在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信息的对称,比如彼此真诚相对、会使相互之间的沟通少去许多障碍,是信息流通顺利、效率提高,我们的道德和法律常要求社会中每个人都要讲求信用也是如此,当然,其实不仅个人如此,整个人类社会中的组织、国家也应该如此的,不然,一个社会到了谁都不信任谁、寸步难行的地步,这个社会是可怕的,银行、信用社、信用卡、政府发行的货币(纸币)谁还敢信?到了这等地步社会系统就可能崩溃。但是,由于人与人的认识能力是不同的、彼此之间出于某种目的而作出的虚伪使人们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又是确实存在,只不过有的是故意,有的是无意罢了。所以只有接近信息对称是个人与社会整体优化的可能。
②个人的成功与目标系统的优化
我在《成功的经济学意义及成功公式与劳动价值》中谈过:“个人”的成功,就是达成自己希望实现的对环境(或目标系统)有功用价值(劳动价值)的状态。如果从物质的角度出发就是“个人”人体系统对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的物质功能实现,是客观实在的。
可是由于人体系统是一种高级的智能控制系统,有很强的主动性,懂得理解、测量、比较、判断、选择自身需要有价值的东西,但这个比较、选择的过程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要以信息(中介)为指导、衡量对自身需要有价值的东西的,人们往往也得以赖大脑——这个神经中枢来接受、处理、加工环境及自身内在的信息理解、测量、比较、判断、选择符合自身生理需要的,用信息论来说这是一个从物质到信息再到物质的过程:“信息源(信息发送者)—→前馈信息—→接收(信宿或信息接受者)—→处理(信宿或信息接受者)—→实现(信宿或信息接受者)—→反馈信息—→”当这个过程中前馈信息与反馈信息一致或确定时,我们可说这个过程是信息对称的,当然,上述的“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受者”两者可以泛指两个相互联系的系统,不过由于谈参照主体的输出功用价值(劳动价值)如何满足环境(或目标系统)的需要,因此,我以“信息发送者”为参照主体。其实上面的描述也符合供给与需求的规律,经济学中我们知道在完全信息时供给量与需求量刚好最大化。因此,这时,大家对物质的价值信息理解、测量、比较、判断、评价,可以说与需要的价值追求不相符,所以交换双方的价格(价格)交换价值)与价值同一。但现实中不可能有完全信息,就信息对称也是不大可能,就算有也是渐时的,所以“认知价值”(价格)都是围绕“价值”波动。这个过程其实也是社会系统自组织的过程。
③社会系统的整体优化有赖于个人与社会认识对称状态差异消除
不错,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是通过信息的交流来建立或联系起来的,因此,对人与人之间认识对称状态差异至关重要,在《成功的经济学意义及成功公式与劳动价值》中谈过:“个人”的成功,它有四种状态(原来只提到前三种):①社会公认自己未认识到的成功;②自己认识到社会未公认的成功;③自己未认识社会也未公认到的成功。④自己认识到社会公认的成功。为什么会有这四种状态?其实,这主要是由个人与环境(尤其是社会)信息对称的状态差异造成的,这个信息对称的状态差异关键来之于个人与社会认识对称状态差异!当然,只有“④自己认识到社会公认的成功”才是大家共同所追求的,所以,社会系统的整体优化有赖于这个个人与社会认识对称状态差异消除——即接近认识(信息)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