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布局影响因素识别
从区位理论、区域比较优势理论、区域产业组织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理论、产业转移理论等相关理论出发,结合对我国产业布局及变化的动态考察,识别区域产业布局及战略性调整影响因素。重点从区域的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体制因素和路径依赖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识别。
1.自然因素。根据工业区位论和区域比较优势理论,影响产业布局的区位自然因素主要包括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禀赋等先天因素。自然资源禀赋就是指某个地区适宜发展某类产业的自然资源丰度及组合优势。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是生产的前提条件,也是产业布局的重要依据。在工业化初期,产业布局必将优先考虑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禀赋有优势的地方。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禀赋对产业布局的影响,正随着科技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弱化。
2.社会经济因素。根据现代区位理论、区域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增长理论,影响产业布局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经济位势、人力资源禀赋、基础设施条件、市场因子及生态因素、政治军事因素等。其中经济位势是一种综合性质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指由于集聚、辐射、增长能量强大的核心经济区或大城市或同等增长能量的经济区或城市的存在,某一特定地区或城市与这些地区或城市之间,必然形成一定的能量落差,或呈现此消彼长的博弈关系,或呈现协调互动的互补关系,对区域产业布局影响很大。
3.体制因素。资源禀赋只是区域产业集聚发展的基本条件,但是,各种资源怎样结合在一起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增长,以及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却取决于区域的资源配置能力。资源配置能力主要由经济体制、政府的经济管理能力、企业的组织水平和产业结构等构成。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乃至政治体制的改革趋向深入,体制创新已经成为一项地区间产业竞争的关键增长要素。
4.科技因素。科技是影响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是产业布局形成与变动的推动力。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科技革命导致产业革命,从而决定着产业布局。在一定时期内,地区技术资源禀赋的差异影响地区的产业布局。一是科技水平决定自然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二是科技进步和科技革命影响地区产业结构,从而推动产业布局调整。三是科技进步和科技革命改变生产工具、交通工具和交通方式,使得产业的人力资源指向和运输指向发生变动,从而推动产业布局发生变动。
5.路径依赖。历史继承性是产业布局的基本特征,历史上形成的产业基础始终是新的产业布局的出发点,产生路径依赖。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在产业布局中,这种“惯性”最初来源于工业区位论中所论述的集聚因子。正是这种路径依赖性的存在,使得一个地区一旦符合规律地选择了某个产业,无论以后它所具有的区位因素是否更具有比较优势,发展该种产业是否更有效率,都很难从这种最初的选择中摆脱出来。产业布局战略性调整的目的,就是要打破已经无效率的路径依赖,并营造新的集聚因子,进行制度创新,创造新的有效率的路径依赖,从而形成新的产业发展空间格局。
五类因素交互作用,决定了既定区域产业布局或既定产业区域布局的最初形成和动态变化。其中区域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构成影响区域产业布局的区位因素,是产业布局形成与变动的原始决定因素,产业的最初布局必然要考虑这些区位因素,尤其是关键的区位因素。之后随着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区位因素不断发生变化,必然影响产业布局的变动。体制因素是影响产业布局形成与变动的外在因素,通过经济手段或行政手段,巩固或打破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以达到产业布局调整的目的。
各因素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的。如资源禀赋及配置格局的变化,必然要求交通条件和交通格局的适应性调整,并共同引致产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交通方式或工具的革命式改进,对某一地区或城市的经济位势会产生较大影响。另外,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影响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调整的各个因素,将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二、产业布局影响因素的阶段性特征前面选择确定了影响产业布局及调整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在工业化的不同时期、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对于不同产业类型,其作用和地位是动态变化的。具体到我国和河北省,上个世纪以来,产业布局是在体制变革中形成的,因此这些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在不同体制和社会形态下,其作用和地位也是动态变化的。中国和河北省社会形态、政治经济体制变革的过程,同时又是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产业布局在这两个过程的交织中形成和演进,因此,对河北产业布局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具有阶段性,把上述两个过程结合一起,从一般规律到具体实践。
伴随着工业化从工业化前期(农业社会)、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期,世界产业发展一般要经历“农业→轻工业→重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这样一个发展轨迹。在不同时期或阶段,影响产业布局的决定性因素和重要因素不同,产业布局趋向也呈现阶段性特征(见表1)。
在这个过程中,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从第一次科技革命开始,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科技进步始终是产业布局演进的决定性力量或主导力量,它通过对自然、经济等原始性和基础性产业布局影响因素的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产业布局及变动方向。
表1影响因素作用和产业布局的阶段性特征示意表
三、河北产业布局及发展重心转移的影响因素动态分析河北省地处华北平原的北部,兼跨内蒙古高原,西北部为山区、丘陵和高原,内环京津两大都市,东临渤海,中部和东南部为广阔的华北平原,处在由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山西四省二市和内蒙中部地区共同组成环渤海经济区,具有三黑(铁、煤、石油)、三白(棉、麦、盐)传统自然资源优势,以及环绕首都的特殊地理区位和优越交通区位,决定了以钢铁、建材、石化、医药、食品、纺织等自然资源密集型产业及为其提供装备、动力支撑的机械、电力等工业产业最初空间布局的形成和演进。
河北省作为中国的一个省区,其产业布局的阶段性特征和阶段性影响因素,受中国工业化进程和体制变革进程的双重影响(表2)。在新中国建立以前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时期,战乱不断,民不聊生,中国基本上处于农业社会阶段,工业尚处于萌芽时期。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工业化才开始启动。因此,建国以来的这一历史时期,应该作为产业布局影响因素历史追溯的重点时期。
按照经济体制变革过程,建国以来基本可划分为四个阶段:计划经济时期,从“一五”到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的80年代;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的90年代;市场经济时期,进入21世纪以来。
表2我国工业化进程阶段示意表
在体制变革过程中,按照工业化进程,建国以来又基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工业化准备阶段,也即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工业化初级阶段,也即我国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的上个世纪80年代;工业化中期准备阶段,也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上个世纪90年代;工业化中期起飞阶段,也即上个世纪末以来的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制度并日趋完善的时期。体制变革阶段基本上与工业化推进阶段划分相吻合,受体制的影响,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产业布局影响因素发挥的作用不同,产业布局取向也不同,具有鲜明的阶段特征和时代特征(表3)。
1.河北省山前产业带初步形成阶段影响因素分析。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工业化准备阶段,由于新中国是建立在一片废墟上的,面临着主要形势和矛盾是作为世界人口大国,工业基础非常薄弱,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并进行军事威胁。为尽快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并保证国家安全,必须从发展重工业启动工业化,这是当时的产业政策导向。为保证极其有限的国家财力用到新中国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地方,实行了中央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产业选择及布局中,一切项目建设与选址,地方政府及企业没有多少决策权,都要遵循国家计划,因此起决定作用的是政治体制和经济管理体制因素。由于这种项目选择决策是在前苏联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框架下进行的,基本遵循了产业布局的一般客观规律,因此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禀赋等资源性产业必须依赖的自然因素受到了应有的重视,使具有农业、矿产资源和地理区位综合优势的河北省资源性重工业和轻工业得以快速发展,在可以方便地获得西北部山区矿产资源、水资源和东南部平原农业资源、劳动力资源的双向支撑、交通便利的燕山、太行山前京秦、京广沿线,以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唐山、秦皇岛等城市为增长极,形成一条传统产业隆起带。由于受当时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政治军事因素在产业布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河北省平原特色产业区孵化成长阶段影响因素分析。在我国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过渡时期的工业化初级阶段,改革开放使中国打开了国门,国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对提高消费水平提出了现实需求,长期失衡的产业结构,与人民消费需求形成矛盾,不得不补轻工业发展课。体制创新打破了以乡镇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发展的桎梏,投资小、见效快的轻工业项目成为民营经济和港澳台商的投资热点,具有地缘、人缘优势的南方沿海省份走在了改革开放的前列,抢占了发展家电、日化、轻纺等消费品工业的先机。河北省没有工业基础和矿产资源优势的东部黑龙港地区,穷则思变,伴随着山前城市轻纺工业由于机制不活而日渐衰落,依靠历史传统和一批不安分的能人,催育起诸如高阳纺织、安平丝网、清河羊绒、辛集皮毛等一批县域特色产业和乡镇块状经济,并呈现企业扎堆现象,形成集聚因子,使河北省平原特色产业区孵化壮大。在这个短缺经济时代,山前重化工业在全国轻纺工业发展的带动下,产业规模也进一步扩张。在这个过程中,面临短缺,商品只要能生产出来,就能卖得出去,资源禀赋不再是先决条件,体制创新成为重要的生产力,是产业布局变化的决定因素。进入商品经济时代,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科技创新的重要性逐渐显现,成为第一生产力。同时,交通运输优势不仅使生产所需原材料和生产出的商品方便地集散,扩大特色产业市场范围,而且方便信息汇集与交流,因此成为产业布局的重要影响因素。
3.河北省内向型主导产业布局初步形成阶段影响因素分析。在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的起飞准备阶段,工业消费品由短缺阶段进入后短缺阶段,不仅轻工业生产所需的先进生产设备和生产线大量依赖进口(重复引进),所需原材料(技术含量较高的原材料)也大量依赖进口,我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瓶颈显现。河北省国有经济为主体的电力、钢铁、建材、石化等基础产业和交通、通讯、电网等基础设施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得以快速发展和建设完善,同时在市场需求的吸引下,个体私营经济也开始涉足煤炭、钢铁、建材等基础产业。具有矿产资源组合优势的山前钢铁、建材、电力等基础产业进一步集聚发展,并催生了一批个体私营企业。随着基础产业的日趋饱和,到90年代中后期,我国经济进入全面买方市场阶段,在五小关停并转、纺织压锭政策实施下,山前城市轻纺产业退城进乡,县城国有企业转机改制,在冀中南平原地区,作为特色产业主体的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在买方市场下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浪淘沙,诞生了一批知名民营企业,民营主导的轻纺工业,在河北省工业产业中的主导地位基本形成,黑龙港特色产业区进一步发展。面对IT时代的到来,电子信息产业在有科研资源优势或环京津区位优势的石家庄、保定、廊坊、秦皇岛率先发展起来,为河北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由此由钢铁、石化、医药、建材、机械装备、食品、纺织服装和电子信息等组成的主导产业格局基本形成。由于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和依托省内资源,因此主导产业布局的内向特征和内循环特征明显,从而决定了河北产业布局的基本特征。
4.河北产业发展重心战略性调整阶段影响因素分析。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我国进入以重化工业快速发展为标志的工业化中期起飞阶段,消费需求升级,以住房、汽车消费和城镇建设为需求动力,拉动了以钢铁为主的重化工业快速增长,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凭借资本优势和区位优势,吸引韩日钢铁巨头投资,也开始大举发展重化工业,缓解当地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瓶颈制约。国内能源、矿产资源全面短缺,不得不大量依赖进口。同时,北京以举办绿色奥运为契机,以首钢搬迁为标志,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化工产业开始向东部沿海转移。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河北省钢铁产业以沿海靠山的唐山为主,得以迅猛发展,凸现钢铁大省强势,省内铁矿石资源和煤炭资源供求失衡,山前重化工产业发展格局发生变化,与新阶段的发展形势和发展要求,形成一系列的不适应:过度依赖山前传统产业发展隆起带支撑的发展思路与资源短缺时代下的河北省经济更快发展要求不适应;过度依赖传统重化工业规模扩张支撑的发展思路与科学发展观约束下的河北省经济更好发展要求不适应;过度依赖传统资源禀赋条件支撑的发展思路与现代区位因素驱动下的河北省经济外向化开放式发展要求不适应。受资源、环境、土地的三重制约,河北省以钢铁都重化工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重心不得不进行战略性调整。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科学技术,人才及管理以及反映进入国际经济循环难易程度的区位等,成为产业发展和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而河北省东部沿海临港地区具有背依中国政治文化科教中心——北京和中国北方经济商贸中心——天津,前临港口资源丰富、国际贸易便利的渤海湾等经济区位和交通区位优势,产业发展重心战略东移成为时代的必然选择。有利于河北适应区域产业竞争格局的变化,打造经济发展的新的战略支撑点;有利于河北摆脱传统发展路径依赖,培育区域发展的新的产业增长点;有利于河北承接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实现产业外向外循环式发展。
表3河北省产业空间布局形成阶段影响因素示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