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是组织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使系统得以实现自我调节,是系统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价值联系的主要方式。系统、信息、价值控制不可分离.
①两个人体控制系统功用与效用(优化效应)价值转化的一般模式
我们知道,一般系统有三大要素:物质、能量和信息。对控制主体系统而言,信息是最重要的,信息与控制是不可分的,系统中任何信息的传递、交换和处理都是为了系统的平衡、优化控制,而平衡、优化控制正是控制系统的主要目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控制系统一定是一个信息系统。我构建的“泛系统价值优化论” 中人体系统功用与效用(优化效应)价值转化的一般模式∶个人(参照主体系统)输出成本价值-→劳动(功用)价值-→编码-→信息 (媒体或介质) -→译码-→引起客体或环境系统、主客整体系统效用(优化效应)-→新的结构功能重组-→再反馈给自身(参照主体系统)-→环境系统输出成本价值-→功用价值-→编码-→信息 (媒体或介质) -→译码-→引起自身(参照主体系统)效用(优化效应)的过程。
②从不同主体的角度看劳动价值与效用价值
上面论述的是两个控制系统(A、B)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相互输出、输入过程中,当控制系统A作为参照主体系统向控制系统B发送物质、能量和信息,这些物质、能量和信息对系统B的有用部分我称之为系统A对系统B的功用,当该系统A是一个人体系统时,系统A的“功用”即是“劳动价值”。 当然,劳动价值论是以“人”为主体偏重于个人的付出耗费所产生的功用价值,是人体作为一个控制系统对目标对象系统(包括自身在内)的输出、付出耗费的物质、能量、信息所产生的有用部分——即“功用”;换个角度,当控制系统B作为参照主体系统时,作为参照主体系统的B是接受客体系统A发送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接受者,这些物质、能量和信息对主体系统B的有用部分我称之为系统A对系统B的效用。效用论也是以“人”为主体但偏重于个人的付出耗费后所产生的补偿、回馈、获得、满足。
③价值的相对性与联系性和阶段性
其实,两者之间并非绝对对立,只是马克思政经济学与主流经济学各执一头的两种论述。比如,两个相互价值联系的人:A和B,以B为参照主体时,A对B的劳动、服务付出引起B需要的满足或优化效应即效用;以A为参照主体时,这A对B的需要的满足或优化效应就是A对B的劳动、服务付出所产生的功用价值。从上可看出:B的效用价值=A对B的功用价值,可见价值是相对于参照主体而言。但如果从单独一方,比如A这一方来论述时,我们又发现价值可以分几个阶段:①A自身对B的劳动价值引起B的需要的满足或优化效应(效用);②B对A的劳动价值的评价;③B对A的劳动价值补偿、回馈;④A获得、满足于B的价值补偿、回馈——即A的效用。但如果从B这一方来论述时,则相反。
④从价值交换中了解信息相对对称是大系统整体优化的可能
另,还可用类似方法推出价值交换关系,只是此时A和B的角色不再一个是价值付出者,一个是价值接受者;而改为两者都是价值付出者或价值接受者。两者在交换中都是以价值付出者时,各自都会评估自身付出的成本及其引起对方产生的功用,当一方作为一个信息系统评估自身对对方的功用及自身耗费的成本时,这种信息系统的评估或估值就是信息价值—即自我的确价格,自我的确价格不一定是对方心中认可的性价格,只有在交换双方讨价还价的价格博弈中最后成交时的价格才是实际的价格量。效用价值的评估或估值也同理,这时A的功用价值与B的功用价值或A的效用价值与B的效用价值是双方认知上的信息等价:即B认为A的功用价值=A认为B的功用价值;B认为A的效用价值=A认为B的效用价值。上述情形就是双方在博弈时信息相对称时可能实现的认知价值等价(并非实际现实价值等价)。不过由于现实中信息对称绝大多数难以实现,所以往往帕累托改进式的整体优化现实很难实现,有的只是对比之下的“较优”——“满意”状态,而实际现实的帕累托改进式的整体优化更难!
⑤系统之间的整体效用量>系统之间的效用量之和,是系统之间从博弈到合作的内在原因。
当系统之间都面对来之内在挑战时,尤其资源稀缺时,系统各自都希望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交换、转化中获得优化,这是作为一个控制系统的人为了在双方的博弈中各自以自我为中心作出的决策,这种各自以自我为中心作出的决策就是各自的优化控制策略或计划,当然,如果各自都以自我为中心无视双方的利益时,就难以整体优化,因此,为了整体优化就必须节省付出成本、减少恶性竞争引起的浪费,使大家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能互通有无、互补互利、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当系统在合作中如果能使自身的付出成本一定时,比各自单独付出相同的成本时所获得的效用增大,两系统的整体效用量可以最大限度接近两系统的成本量之和——即约束条件内的总成本量,使效用量/总成本量接近于最大值“1”。从而达到内部低耗高效。那么相互之间的合作才有可能,否则,就没有必要!而从整体系统而言,这是更高层次系统的优化控制。
⑥系统之间的整体功用量>系统之间的功用量之和,是系统之间从博弈到合作的外在原因。
当系统之间都面对来之外在挑战时,系统各自都希望在环境中获得优化的选择,作为一个控制系统的人为了在环境优化的选择中使自身优化,各自以自我为中心作出的决策,这种各自以自我为中心作出的决策就是各自的优化控制策略或计划,当然,如果各自都以自我为中心无视其它同类以及其它环境中的可利用的事物时,就难以使自身获得优化,因此,因此,为了使自身获得优化,就必须寻找其它同类以及其它环境中的可利用的事物合作或组合成一个更加强大功用(能)的系统,使系统之间在面对来之外在挑战时,提高互相之间的防御功用(能)、团队凝聚力、竞争力、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当系统在合作中如果能使自身的付出成本一定时,比各自单独付出相同的成本时所付出、显示的功用(能)增大,两系统的整体功用量可以最大限度接近两系统的成本量之和——即约束条件内的总成本量,使功用(能)以及功用量增大1+1>2时,即系统之间的整体功用量>系统之间的功用量之和。
因此,组合成一个整体时,在合作中如果能使自身的付出成本一定时,比各自单独付出相同的成本时所获得、付出、显示的效用量、功用(能)量增大,那么相互之间的合作才有可能,否则,就没有必要!而从整体系统而言,这是作为整体系统的优化控制。可见,整体系统与环境其它系统之间的竞争、对抗是整体控制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从博弈到合作的外在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