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不断发展,城市在进步,而城市之间的竞争也呈白热化,各大城市的市长们都紧紧地盯住GDP、外商直接投资、财政收入几个指标丝毫不敢松懈,唯恐稍有不慎就为人所后。
伴随着一片狂热的竞争场面,一系列的“城市排名”油然而生,比如“生活质量排行榜”、“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城市综合实力排名”、“福布斯中国最佳商业城市排名”、“财富最佳商务城市排名”、“台湾电电工会‘2006年中国大陆地区投资环境与风险调查’报告”、“世界银行中国城市投资环境排名”……
且不论这些排名的指标体系是否科学,其目的性到底如何,单就其影响力来说,真可谓气壮山河、震撼大地。每次新的榜单尚未出炉,就有大量媒体争相探口气,榜单发布者也有意无意的吹吹风,营造氛围,搞得众人都来关注。榜单发布之日更不得了,众多媒体长枪短炮奔赴现场;更多的,没有进场的媒体,大肆转载,你这儿剪一点儿,他那儿裁一点儿,就凑成了大幅版面重点报道。被媒体这么一折腾,各大网络论坛也炸开了锅,你说排名合理,他说排名不合理,你说A排名把你所在的城市排在前面,他说B排名把他所在的城市排在前面……公交车上、饭后茶余,众说纷纭,这些层出不穷的排名,搞得全国上下都来热论。
老百姓一关注,市长们可就紧张了。老百姓可不会考究这些排名是否真实可信,是否科学,只知道在市长您的领导下,这一年城市排名是提高了还是落后了。于是乎,排名靠后的城市政府自觉脸上无光,赶紧低声下气邀请这些排名的组织者来指导工作,提建议,抓整改,以图来年有个好名次。排名靠前的城市政府也不敢松懈,深怕被后来者赶上,也得寻求意见精益求精。搞到最后,城市政府是疲于应付各类排名,大把地花钱,狼狈不堪;排名组织者是吃了东家吃西家,名利双收。
作为一个城市经济学的爱好者,我真不明白搞这么多的排名到底有什么意义?这些排名的科学性何在?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
要说一个城市投资环境好不好,竞争力强不强,这不明摆着有现成的答案么?各地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标准,都要定期统计和发布“引进省内市外投资”、“引进省外投资”、“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数据。市场经济环境下,要素是可以自由流动的,外来的投资多,自然证明其投资环境好;外来投资少,自然证明其投资环境不好。犯得着搞一大堆指标,自己安排权重,然后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又是调研,又是计量的么?搞到最后,吸引投资少的,反而成为了年度的投资环境最佳,未免贻笑大方。
就拿世界银行近日公布的“中国城市投资环境排名”来说,所谓的“金牌”城市中,像厦门这样较小规模的城市,根本就没有足够的产业规模来提供城市化经济和地区化经济,产业报酬率的增加还没有达到相应的高度,根本无法聚集大量要素,其投资水平只有北京、上海的零头,怎么反就超过后者摘走“金牌”了?
产生这样可笑的结果,就在于世界银行的那一套指标体系有问题。凭什么要选取这些指标?凭什么要安排这样的权重?或许榜单的组织者会罗列出一大筐的理由,但这终究是人云亦云的东西。你拿出来的结果,和现实情况完全不符,这一套指标体系就是彻底失败的。
小平同志早就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我们有些同志到现在却还天真地想要蒙住眼睛,自己瞎搞一气,然后高呼:大家都不要管现实,快来看排名。
二、如何衡量指标体系的科学性?
指标体系的制定者,显然只注重如何把指标设计得富丽堂皇,看似很复杂、很有学问。
比如《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就声称“从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等十二个方面构建出一个多维度的生活质量评价体系。然后对居民收入、消费结构、居住质量、交通状况、教育投入、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生命健康、公共安全、人居环境、文化休闲、就业机率等12项评估子系统进行量化分析。”
那么,为什么是十二个方面,而不是五、六个方面,或者二十个方面?为什么要以这样的标准来量化,而不是其他?为什么要为每个子项,设计这样的权重?……
为什么“行”要用“每万人拥有公共汽电车数量”等指标来衡量?而不是其他?众所周知,居住在平原城市人们通常喜欢采用自行车作为出行工具,比如天津、北京等;而居住在山地、丘陵城市的人们通常喜欢采用机动车作为首选的,比如重庆、武汉等。
为什么“每百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量”可以衡量“乐”?SPA、KTV、洗脚、酒吧、蹦迪、农家乐、自驾游……都是现代人通常的休闲娱乐方式,如果不考察这些内容,而仅仅考察“图书馆”,显然有悖于现实状况。
《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标》的拟订者,也意识到自己所定指标的荒谬,因此在新一轮的评价中,分为客观方面(城市政府为居住者提供的生活所需要的设施、环境、服务等的客观状况)、主观方面(城市居住者对其自身生活状况及其所在城市的主观看法)分别打分,然后汇总。
这就造成了非常好玩的现象,比如按指标体系计算出来的东莞,其生活质量应该高居第二,然而按市民们的亲身感受来打分,在287个考察城市中仅排名第240位。
指标体系的结果与现实情况完全不符,只能说明指标体系不科学,而决不能说事实不是事实。任何指标体系的构建,不过是自己选取某几个考察方向,然后为每个考察方向选取某些具体的指标,将现有的数据或是状况进行某种量化,最后将这些分项的得分加以某种权重加总。太多的“某种”,太多的巧合,意味着人为的非严谨的因素太多。这样的东西,原本就是不科学的,注定其解释性会很差。
三、指标体系的目的性何在?
某一数据,某一指标,是有其现实表象的,说明了一些状况,具有评价、指导、预测等作用。将许多指标融合到一起,构成一个综合的指标,减小了而不是增强了数据的这些作用。
举个例子,世界银行搞的“中国城市投资环境排名”中,有一些统计是很有意思的。比如,他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统计了:备选城市“企业与主要地方政府机构打交道的时间”。单从这个指标来讲,可以说明的事情是显而易见的,对政府的指导作用也是很明显的。然而勤劳的工作者并不满足这些成果,而是找了一大堆的数据,拼凑起来,得出了几近荒谬的“中国城市投资环境排名”。
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把真科学变成伪科学,这是我们所谓的专家、学者,我们的排名课题组,正在进行的事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要求更多的科研经费,才能“教育并指导”地方政府的工作。
附:写到一半,本已经弃笔了,国家统计局出了“二零零六年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又提醒我文件夹中还放着这么个半成品;前几日,得闻以前学校的教授正在进行“休闲城市排名”……唉,全国上下的智力资源,都耗在什么玩意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