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与价值(一) 交换与交换的起源



交换是经济模式的关键环节,没有交换就没有经济。经济的模式可以概括为:(制造)取得——交换——使用。如果我们把交换去掉,经济模式就变成生存模式:取得——使用。而生存模式是没有经济的成分。因为生存模式同样也适用于动物,如果说生存模式有经济成分,那就是说动物也有经济。

    经济与交换密不可分,经济又是许多领域的基础。因此历史、社会、政治、哲学、文化、伦理等必然与交换有关连。所以交换的意义远不只是‘物物互换’或者只是商业贸易而已。

   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交换经济,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在提倡和谐发展的今天,交换应该引起更多的重视。

 交换与价值(一) 交换与交换的起源

   1. 交换的界定  

 什么是交换,我们在讨论交换的时候,首先应了解交换的内涵。要弄清什么是交换,就应该知道在什么范围讨论,我们要讨论交换,就是要讨论:人与物如何转换的问题。也就是讨论,人与人的关系,什么人之间才会有物品的交换;人与物的关系,物品是如何的取得的,人与物的所有关系;物与物的关系,什么物品之间才会交换,物品交换的质与量的关系。

人获取物品的途径和方法:(1)从自然取得,(2)抢夺,(3)诈骗,(4)制造生产,(5)乞讨,(6)分配,(7)在别人的帮助下取得,(8)别人给与,(9)在慈善活动获得,(10)交换。分析这些物品转换的情况,有两条线索,一是否自愿,二是否双向。物品的转换可以分成三种,非自愿都是单向,自愿分为单向和双向。交换与其他方法有什么不同,其他方法都是单方面获得、取得,而交换是双向自愿。

交换是人与人之间的物品对换,,不是什么人之间都会有交换的,人之间不会交换的情况很多,这里只强调一种,无论在哪里,同一个家庭的成员之间,同一个企业的部门之间是不会有交换的,因为他们属于同一个所有者,同一个所有者的财物是不交换的,交换是在不同的所有者之间进行的。交换是物品的交换,同样也不是什么物品之间都会有交换的,我们这里也只强调一种,无论什么时候,完全相同的物品是不会有交换的,交换是不同物品的交换。物品的交换是相当的物品之间的对换,我们要强调的是交换的双方都认为交换的物品(按同一个标准)是相等的。实际是否相等是另一回事。

 交换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方式,那么交换有那些特点,交换首先是出于需要的原因(需求指引),交换的物品不是同一所有者所有(非亲关系),交换是两种不同物品以相当的数量进行对换(对等物品),交换是物品同时换手(即时易手),交换是以和平商讨的方式进行(和平商讨),交换是对物不对人,就是说,交换是要与什么物品交换,不一定要与什么人交换(非对象性),交换是自愿的(自愿原则),自愿就是要求交换是自由和平等。

   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可以说交换是不同的所有者,由于需要自愿以和平商讨的方式,同时对等地对换各自不同的物品。

 

2.交换的起源

交换是怎么来的,什么时候开始有交换,我们知道有文字可以考证的历史只有几千年,中国的历史通常说的是上下五千年,埃及的古文明早些。交换的历史要早远得多(有人认为150万年前就有交换),但是交换起源于何时何地已无从知晓。

根据进化学说,我们都知道人是由猿进化而来的,交换也不是本来就有的。那么交换是怎么来的,由于无从考证,人们就发挥自己的想象说交换,最通常的说法是说交换起源于剩余和分工。剩余和分工是说到了交换的两个最基本的特点,交换是要有物品作基础,剩余就是说手里有物品。交换是不同物品的对换,分工是分别生产不同的物品。其实这是现代人的想当然。剩余是说物品很多,吃不完用不完,不是吃不完用不完才会有交换,我们知道在古代食盐和药品都是非常少的,肯定不是剩余,假如有人生病需要某种药,别人要求他用食盐交换,会不会交换,肯定会交换,交换不一定是剩余才会交换,交换是因为更需要。动物有时捕获大量猎物,吃不完放弃或存起来也不会交换。剩余显然不能说明交换的起源。分工是交换的起源吗?“分工,原不是人类智慧的结果,尽管人类智慧预见到分工会产生普遍富裕并想利用它来实现普遍富裕。它是不以这广大效用为目标的一种人类倾向所缓慢而逐渐造成的结果,这种倾向就是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亚当·斯密)这段话里包含两层意思,人类智慧形成以前就有分工,以后的分工是交换引起的。说到分工与交换的关系,我们先要弄清分工的含义,动物也有分工,这是无意识的分工,人的分工是从无意识到有意识,无意识的分工与交换无关,交换形成之前就有,也不会自动产生交换,就象动物的分工。现在所说的分工是操作行为,是人的有意识,自觉的行为,动物的分工严格地讲是不能称为分工,动物的分工是一种本能,是客观存在的分别,差别。至于有意识分工与交换的关系,是有了交换才有了有意识的分工,我们现在所说的分工是指行业的分工,是有意识的分工。这种分工是在交换形成之后才有的,怎么能说交换源于分工。没有物品和物品的差别也就没有交换,但不是有了物品和物品的差别就自动产生交换,物质固然是交换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所以,不能说交换起源于‘分工’和剩余。 斯密明确指出分工源于交换,交换出于人的本能(人的天性)。问题是交换并不是本来就有的,交换也有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交换是物品在两个‘人’(两个主体)之间对换,但不是任何人之间都会有交换的。什么人之间才会进行交换,要弄清这个问题,就要说到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首先是人与物的归属关系,物品是在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之后,不同的所有者之间才会进行交换,没有所有就无所谓交换。马克思说,商品交换要求交换参与者“彼此承认对方是私有者”。人类的早期,人与动物一样都是以群体的方式生存的。群体是生存单元,动物的某个群体可以不与其他群体关连,所以没有社会,人的社会性与交换有很大关系。群体是对生存状态而言,共同体是财产的所有单元,人类早期的共同体是群体,共同体的财产是共同体的成员共同拥有,共同体内的物品是以分配为主要方式,分配是由头领来分配的。共同体内是不会有交换的。所以马克思说:“商品交换是在共同体的尽头,在它们与别的共同体或其成员接触的地方开始的。”为什么会说交换是在共同体的尽头,交换是在共同体之间进行的,因为共同体的物品是共同体共有,是同一个所有者,而同一所有者是不会有交换的。我们看一看现在的家庭和企业的情况就会明白,同一个家庭内没有交换,同一个企业内部门之间没有交换,有的人会说同一个企业的员工之间会有交换,那是交换员工自己的财产,而不是企业的财产。我们把同一所有者(共同体)内的关系称为‘亲’,以外的关系称为‘疏’。交换是因为人的‘亲疏’的关系以及物品归属而产生的所有的不同才会形成的。交换是在‘非亲’的关系之间进行的,是‘疏’之间的一种物质交往的的方式,这也是人有别动物,形成社会的重要原因。共同体内除了分配,共同体的内部之间也有物品的转换,这是不是交换?这不是交换,是‘给予’,给予是单向的物品换手,不是双向对等的物品往来,所以不是交换。人类进化发展成为高级动物后,共同体之外不再只有抢夺,还有交换和‘给予’。有人把这种群体之外的‘给予’称为‘社会交换’(也许还包括交流,交往),并且说是社会交换产生了(经济)交换。社会交换的说的是给予,但又不包括群体内的给予,如果包括群体内的给予,动物也就有社会交换,因为动物群体内部也有给予,逻辑上好象就有问题。到底社会交换与经济交换的先后与决定关系如何,只是从字面来看,经济交换好象更‘基础’一些,社会交换看起来是道德和伦理的问题,是乎更‘上层’。应该是先有‘基础’,后有‘上层’。所以不能说经济交换来自社会交换,因为(1)、给予也分成本能和有意识,(2)、本能的给予不会引起交换的产生,动物的情况就是这样的,(3)、关于社会交换与经济交换先后问题,是经济交换先于社会交换。

从物质上和所有关系上理解交换的起源是不得要领,动物也有‘分工’和剩余,动物也有‘亲疏’关系,但是动物就是没有交换。交换是在人有了交换的意愿,具有了交换的内在能力才会有的,主要应从人的精神意识和文明理性说交换的起源。 那么交换是怎么来的,人具备什么条件才有交换的能力。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人还处在动物状态的时候,人与动物一样,为了生存的需要,人也是以群体的方式存在的,获得物品的方法或者从自然中取得或者从别的动物群体那里抢夺而来。从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群体内部没有交换,群体以外的交换是从没有到有的,那么交换是怎么从没有到有的。交换的形成必定是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我们无法知道具体的形成过程,我们只是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交换的形成。人们需要的物品除了自有,还要从别的群体取得,在交换形成以前,群体之间是以抢夺来进行物品转换。抢夺并不是没有风险不需要付出代价的,有时是要以生命为代价,而且并不是每次抢夺都可以得手。人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学会劳动(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劳动,是养殖和种植的早期,不具有分工意义的劳动),形成语言,人的意识也开始产生并不断发展,人们具备了交流的能力,学会思考和比较,是不是有别的方法而不是只有抢夺也能取得别人的物品。人们愿意以和平商讨的方式从别人那里获得自己需要的物品,要获得别人的物品,当然不能白得,必须以自己的一些物品为代价。这就产生了交换。人们在交换中也逐渐认识到交换会给自己带来好处(节约劳动时间,自己不必什么都做),慢慢地交换就成了人的一种‘本能’‘天性’。交换是人有了意识和思维之后才可能有交换,是人进化到与动物有了本质区别,有了语言,有了理性,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才有交换。所以斯密说:“这种倾向,是不是一种不能进一步分析的本然的性能,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不是理性和言语能力的必然结果,这不属于我们现在研究的范围。”“ 这种(交换的)倾向是否就是人类天性中的原始法则之一,关于这一点不能给出进一步的解释;或者问题似乎更有可能是:它是否就是人类推理和说话功能的必然结果,它不属于我们目前要考察的主题。”其实应该说交换是人的人性。也可以这样说交换起源于人的人性和平善良的方面,我们知道人性有善恶之分,人至今仍然还会抢夺,抢夺的极端是战争。抢夺是野蛮的行为,是单方面的意志强加给对方,交换是与抢夺相反的,是善与文明的做法,交换是以自愿、自由、平等为前提的,而不是以此为前提的‘交换’都有抢夺或欺诈的成分。人类社会到今天自由平等仍然是还在争取的目标,人类社会就是在抢夺和交换的交织中不断变化发展的,交换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不同的社会条件对交换也有很大的反作用。从这些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人的理性和智慧才是交换形成的主要原因,或者可以这样说人的‘文化’的因素是交换产生的主要原因。交换的产生对人类意义重大,交换产生了经济,交换也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就是在人具有了交换的能力,交换也不一定发生,因为如果人们没有在交换中获得‘好处’,交换也是不会进行的,这就是交换形成的另一个原因。交换的初期,交换是非常少的,交换只是在俩个交换者之间进行,而没有第三者可以比较。俩个交换者和分别属于他们的两种物品进行交换,这也是交换的基本模型,俩个人加两种物品,简化为2+2。交换的物品可分为自然物品和人工物品,交换是两种不同的物品按一定的数量比例进行交换,那么这个数量比例是根据什么确定的,肯定要以某一种的标准进行衡量,确定某个‘合适’的比例,这种衡量的标准只能以付出(代价)作为衡量的依据,交换初期可作为依据只有取得物品的劳动量,或者转换为劳动时间。同样是用劳动时间可以取得,为什么还要进行交换,这就是交换(或者说经济)为什么存在的原因,因为通过交换可以节约劳动时间。我们常常说这样比较经济,意思是说比较节省,比较节约。这里的节约并不是省吃简用,而是花更少的时间(代价)获得同样的物品。交换初期交换的主要是食物和衣物,但为了方便理解,我们用锄头和凳子的交换作例子。假设某人A制造一把锄头需要两天的时间,某人B制造一只凳子需要一天的时间,通过多次的交换,形成一把锄头换两把凳子。这是交换中的一个规律:等价交换,代价相等。为什么会要求代价相等,这是交换所以会形成的原因,交换是以平等为条件,平等有两层含义,一是要求交换者是平等的,二是交换的物品对等,物品对等的基础就是代价的相等,双方认为所交换物品的质与量是相当,也就是交换的双方认为按某种可衡量的标准交换物品是相等的。如果不是相当,有一方认为自己‘吃亏’,交换便很难实现。物品的‘相当’的标准是代价的相等,就是为取得某个物品的所有‘付出’。交换初期只有劳动时间是衡量的标准。对等的物品为什么会交换,因为双方都认为在交换中获得好处,双方的好处却不一定相等,因为B认为自己制造一把锄头需要2.8天,A认为自己制造两把凳子需要2.5天,所以双方都认为在交换中获得好处,节约了劳动时间,物超所值。交换为什么会形成是因为等价同时又因为不等值,必须明确的是双方都有利益(比较利益,节省或为了其他优势)交换才会进行,只有一方有利益交换不会发生。这就是交换的两个基本因素:等价、超值。(等价交换被认为是等价值交换,其实价值相等是不交换的,相同物品价值相等,相同的物品是不交换的)。这里我们用了一个概念,虚价:自己取得、制造对方的物品的时间。由于区域的不同(不同的区域,原材料不同,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因为人的兴趣能力不同,熟练程度的不同,交换双方取得同一种物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是不同的,因为不同,通过交换人们可以节约劳动时间,可以用更少的时间获得相同的物品,或者说以同样的时间可以获得更多的物品。这就是交换之所以会形成的技术原因。我们用数学式子加以说明。交换的俩个人A和B,两个物品A的为a,B的为b ,LAa,LBb,分别为A和B的劳动量,LAb,LBa分别为劳动虚量。两个劳动量差LAb-LBb   LBa-LAa都大于零。交换从数学语言讲就是这两个劳动量差不一定相等,都大于一定的数值,而且LAa和LBb基本相等。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交换形成的四个方面的因素:剩余与‘分工’的物质因素,物品归属的亲疏因素,理性与智慧的文化因素,代价与虚价的技术因素。

3.与交换有关的几个基本问题

    交换的基本问题之一是关于人与人的关系,这里说说‘经济人’的假设;交换的基本问题之二是关于人与物的关系,也就是所有制的问题;交换的基本问题之三是关于物与物的关系,物的质与量在交换中的关系。限于篇幅和题目,在这里只能简要进行论述。

(1)        经济人的假设

交换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换,交换离不开人,,但不是什么人都‘会’交换,交换对人必然有一些‘规定’,我们把有‘规定’的进行交换的人称为‘交换人’,交换人与经济人是相通的。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就是经济人的假设,关于经济人百科全书是这么说:即假定人的思考和行为都是有目标理性的。有的人说经济人是内在一致性和个人利益最大化。其实经济人的假设是说人都有目的,同时有实现目的的相应的方法手段,而且这个目的是合理的,就是争取个人利益,或者可以说是个人利益最大化,而实现目的的方法手段是合法的。经济人就是理性人,理性就是目的的合理和手段的合法。“经济人假设”来自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一段话: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对他们有好处。这引起一个争论:经济人是利己的还是利他的,并持续了很长时间。正常的人都会趋利避害,都会为自己争取利益,有很多的人自然就认为经济人是利己的,不利己怎么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有的人认为经济人是利他的,斯密这段话就有利他的意思。我们应该怎么来理解经济人是利己还是利他,经济是因为交换而来,所以经济人的假设要从交换来理解,经济人应该是互利的,斯密这段话是说经济人都是从利己的目的出发,但是都会有利他的效果,也就是说是互利的。如果不从交换的角度来理解,就很难理解互利,有人会说,互利是又利己又利他,好象有矛盾,利自己多少是利己,利他人多少是利他,又很难确定。从交换的起源分析我们就不难理解互利,交换的代价与虚价的关系就能解释什么是互利,怎么互利。为了理解互利,我们来看一看纤夫拉船的情况,以前在某些河段,船是要用人来拉的,在两边的岸上拉,对于一边来说,船似乎应该往自己这边走,因为他们是‘用力’拉向自己这边,其实不是,船是‘向前’的,是一种合力的结果。交换从交换的一方来看是要有利于自己,斤斤计较,讨价还价,但是结果是互利。利己是从生存的层次上看问题,从自己是交换的一方看问题,只看到问题的一个方面,如果交换的双方都与自己无关,对哪一方有利是利己,只利己交换是不会进行的;也不是利他,如果是利他,不必交换,奉送就行了。利他是社会学的问题。只强调利己必然滑向自私的泥潭,利己是在为抢夺寻找理由和辩护;只强调利他,经济就无从谈起。

(2)        公有与私有

交换是人与物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首先所有关系,必然引出所有制的问题。社会经济的发展的趋势,企业的生产资料的个人或家庭完全所有的情况越来越少,也就是说经济的发展趋势是从‘私有’转变为‘公有’。而国企改革强调‘国退民进’,似乎是‘公有’转变为‘私有’。这使人有些茫然,所以有必要来说说‘私有’、‘公有’和‘国有’。公与私是相对而言的,由少数人所有转变为多数人所有是公有化,相反是私有化。私是少数人,公是多数人,多少是公,多少是私,应该有个区分:私有是个人或家庭所有,是‘一个人’所有,是一个极端;几个人或许多人所有的是什么样的所有,是‘共有’;公有是很多人所有,过半数才能算很多,公有是大多数的人所有;全民所有,是‘所有的人’所有,是另一个极端。所以按人数多少划分,应该有四种不同的划分:私有、共有、公有,全民所有。以前大多数的人都认为,公有就是全民所有,除了公有,就是私有,公有就应该实行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是私有经济。全民所有是‘所有的人’所有,看起来应该是公有,但实际上很难做到‘所有的人’所有,全民所有的表现形式只能是国有,国有被认为是公有。国有是公有吗?我认为不是,认为国有是公有是一种误解,国有要算也是‘所有的人’所有。‘所有’是财产归属与人数的相对关系,如果把它绝对化,也就没有什么所有的问题。‘所有’的绝对化必然导致轻视交换,以前我们有很多的人认为经济是可以没有交换的。那么‘所有’、交换、经济是什么关系,通过对交换的起源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是有了不同的‘所有’者才有交换,有了交换才有经济。同一个所有者内部是不会交换的。以前的国有就是变成一个所有者,交换被取消,取消交换也就是“取消”经济。现在的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是不是同一个所有者,我认为不是,如果是的话,也不会有交换。这就象兄弟分家前后一样,兄弟分家前是同一个所有者,分家以后就不是同一个所有者。俗话说:亲兄弟,明算帐。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

(3)        交换与创新

交换是物与物的对换,没有物品交换也就无法进行,交换是物的质与量的交换,质是物品的性质,性能,物品的品种,量是物品的数量。交换的物品的质与量有什么关系.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之所以要进行交换就是因为每一种物品的数量是有限的,这里有两层意思,存在的物品数量是有限的,也就是说物品是‘稀缺的’,人们对同一种物品需求的数量是有限的。所以交换的物品总是有数量限制的,如果没有数量限制,数量很多象空气一样多,交换也就失去意义了。交换的质是无限的,也就是说交换的品种是无限的。我们都知道市场总是不断有新的产品出现,这就是说交换的品种在不断增加。交换的质的无限与量的有限,这就是交换的质与量的特点,也就是交换本身的特点。交换的数量是有边际,会均衡;交换的品种是没有边际,不均衡,不断创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以不断的创新为基础。现在创新成为一种时髦,创新使用之多之频,前所未有。什么都冠于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等等,好象有了改变就是创新。创新是熊彼得在《经济发展理论》提出的:新产品,新的生产方法,新的市场,原料的新来源,新的企业组织形式。我们可以看出熊彼得所说创新的核心是产品创新。创新应分为狭义创新(即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和广义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产品创新,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才是真正意义的创新,其他创新如管理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是‘上层’的创新,是广意创新。也要用是否有利于产品创新来衡量。交换与创新有着什么样的关系,从交换的起源分析,我们知道完全相同的物品是不交换的。交换是‘不同’的产品之间的交换,对于参与交换双方的人来说,都是为了换回自己‘没有’或自己缺少的物品,抽象、概括地说,交换就是一个从‘没有’到‘有’的过程。而创新抽象地说也是从没有到有。创新的状况与交换的因素密切相关,交换会促进创新。从历史上看,什么时候限制或者取消交换,创新也就必然受到限制,经济发展就停滞不前,‘重农抑商’扼杀了中国的工业萌芽,计划经济时期,产品几十年‘一贯制’。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因为企业不仅是产品生产的主体,生产资料所有的主体,企业也是交换的主体。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交换与创新的关系。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44627.html

更多阅读

黄色人种的起源与扩散 三大人种的起源及演变

[呼呼提供网络资料]类别:人类学讨论古代世界历史和文明起源问题,需要人类学的背景知识。特推荐以下两篇论文供博友参考:一、华夏人类的起源【体质人类学基本知识】在本文的一开始,首先需要纠正大家的一个传统观念:中国人皮肤的颜色不是黄色

声明:《交换与价值(一) 交换与交换的起源》为网友瀟先森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