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集团国际化战略 国际化不是赶远集



把产品卖到国外就是国际化了吗?在金志国看来,这和我们拿点土特产去赶集是没什么两样的,唯一的区别就是迈出了国门,赶了个远集

全球一体化早已让国际化成为中国越来越多企业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国际化”在国内也已经喊了好几年,然而在青岛啤酒董事长金志国看来,目前国内企业的国际化还只是停留在概念阶段,而且这所谓的国际化更多地是体现在了产品上,资本的国际化还是小儿科。问题是,究竟什么样的企业才是国际化企业,企业如何才能真正实现国际化呢?为此,本刊记者与金志国进行了交流。

“赶远集”走不远

aihuau.com

《新智囊》:我们知道,青岛啤酒很早就在海外销售了,这是否就意味着青岛啤酒的国际化很早就开始了?

金志国:2005年的时候就有媒体问过我,国际化是把产品卖到国外吗?当时我回答,目前的青啤还不是国际化公司,产品出口那只是赶远集。

类似的问题被问过很多遍。对中国企业来讲,最早进入国际市场的应该是青岛啤酒了。但是青岛啤酒在这些“国际市场”上的销量都还很小,甚至都达不到海外建厂的级别。这能算是国际化吗?

显而易见,产品销往国际市场是企业国际化的一个方面,但是国际化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将产品卖到国际市场,仅是国际化低层次的组成部分,而且这样简单的出口贸易形式对于啤酒行业来说已经越来越走不远了。

《新智囊》:但是不能否认,青岛啤酒在国外的销售,无疑也是国际化举动之一啊?

金志国:要这样说的话,青岛啤酒从诞生那天起就具有“国际化公司”的基因。它的资本是来自英德商人,技术和管理来自德国,1903年建厂,投产后的产品很快就卖到了欧洲市场,然后是日本、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很快就初步实现了市场的国际化,并且早在1906年就在德国慕尼黑博览会上获得金奖。所以说,虽然青啤的“出生”带有国际化的“血统”,青啤的产品从一开始就是在国际市场上销售的,但这并不是真正的国际化。

《新智囊》:但是抛开历史,现代意义上的青岛啤酒是怎么走出国门的?

金志国:第一位把青岛啤酒卖到美国的人是罗滨先生。2005年的时候,我碰到他曾问他,“上世纪70年代中美之间尚无贸易最惠国协议,物流等方面也和今天不能相提并论,怎么会有利润呢?”

罗滨告诉我,的确没有什么利润,起初做青岛啤酒是一种感恩。1976年,罗滨在天津买不到去北京的火车票,就随便买了一张车票,这张车票是通往青岛的。而在他上车后的四小时,唐山大地震发生了,他原来住的宾馆裂成了两半,所以罗滨认定,是青岛救了他的命,他决定要为青岛做点什么,于是选择了曾经喝过的美味的青岛啤酒。

青啤国际化决不能“赶集”

《新智囊》:上面那个故事可以说是一种机缘了。您觉得,这种机缘对于青岛啤酒未来的国际化有何启示呢?

金志国:这个故事倒是让我想了更多关于国际化的问题,就是我上面说的“赶集”。

这样的远涉重洋其实算不上国际化,这种营销渠道不是我们掌控的网络,这种物流和国际是不对接的,以什么样的方式、在哪种目标市场、为什么样的消费群体服务,无一进入视野,那么,这和我们拿点土特产去赶集是一样的,唯一区别是这次到了美国,赶了个远集。

《新智囊》:“赶集”对于青啤来说,为什么不算国际化呢?

金志国:首先,啤酒本身有新鲜度问题,为了保持啤酒的新鲜度,一家生产企业的市场半径最好控制在150公里以内,有地产地销的特点。

加上本身价值不高,转移到很远的消费者手中时,消费者支付的费用大都是物流成本、关税成本,真正支付的啤酒成本却很少。

再到我们的目标市场上看看,经济全球化的市场中,国际巨头已垄断和固化了很多资源,比如渠道和品牌。国际上网络管理和控制不像中国如此松散,进入门槛很高,如果要再复制一条自己的线,中国的啤酒企业将付出很大代价,不仅是资金代价和时间代价。

 中信集团国际化战略 国际化不是赶远集
《新智囊》:您怎么理解企业的国际化?

金志国:我们通过对世界上著名的国际化大公司的分析,将国际化分为四个阶段,即国际化萌芽阶段、准国际化阶段、国际化初级阶段、国际化高级阶段。国际化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征,我们从品牌状况、市场地位、运营管理水平、战略思考方式等方面对国际化不同阶段的特征进行区分,企业相应的特征对应着国际化的不同阶段。国际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国际化要走很长的一段路。

国际化首先是资本国际化

《新智囊》:在您看来,国际化企业需要具备哪些要素?

金志国:我们总结出了国际化公司必备的十大要素:视野国际化、人才国际化、标准国际化、资本国际化、管理国际化、制造国际化、品牌国际化、营销网络国际化、市场国际化、物流国际化。我们看那些真正的跨国集团,不仅有很高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而且其各项经济指标、产值、销售额等等也都是非常可观的。可是,对于他们用什么方法,如何成就国际化,对于他们的内涵,我们中国的企业其实了解得很少。

《新智囊》:要想具备这些要素,企业该怎么做呢?

金志国:我的感受是,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必须参与国际经济循环,成为世界产业链的一部分。

《新智囊》:目前青岛啤酒有类似的举动吗?

金志国:青啤的资本在一定的市场空间“做大”、“做强”后,必然会谋求在更大空间内的运动,吸收更大规模的资本要素,整合更优质的资本“活化剂”,实现更大规模的增值。这是资本的增值和运动属性,形成了资本的扩张冲动,这构成了青啤国际化发展的本质原因和源动力。

《新智囊》:从这种举动看,您觉得资本的国际化比产品的国际化更重要?

金志国:是的,出口产品是青啤国际化的起点,随着青啤的发展,青啤的资本运动空间会逐渐从国内扩展到国外,扩展到全球。在这个过程中,国际化经营的活动会越来越多,形式会越来越丰富。如到国外去投资办厂,建立跨国公司,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和生产要素,从资本经营高度营运国际资本,提高青啤国际市场竞争力。

 

资本之外的“内功”

《新智囊》:除了资本,您认为企业国际化过程中还需要学习什么?

金志国:要想实现真正的国际化,我认为,组织的国际化视野、国际化胸怀和开放的组织心态是更重要的国际化元素。

《新智囊》:目前,这种思维方式在青啤有没有贯彻执行?

金志国:我们从没有简单化地理解国际化,没有盲目地去在海外扩张,也没有订立不切实际的国际化的目标。相反,我们审慎地分析了当前的形势,确定了先“内向国际化”再“外向国际化”的发展思路,将当前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内向国际化”上。

《新智囊》:如何理解“内向国际化”?

金志国:所谓“内向国际化”就是指企业要基于国际的视野去思考公司的未来发展,通过国际市场上的融资来发展企业。用国际化的手段进行管理,吸引国际化的人才参与企业运营,同时生产标准、产品技术标准等也要和国际接轨,即内部要达到国际化的标准。“内向国际化”是实现“外向国际化”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内向国际化”作基础,就没有成功的“外向国际化”。

《新智囊》:你如何评价青岛啤酒在“内向国际化”方面取得的成绩?

金志国:“内向国际化”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过去,我们有点像井底之蛙,在中国啤酒行业是NO.1,但如果放大到国际上看,我们的大和强都是不能与国际啤酒强者相媲美的。因此,我们在国际化方面需要质的飞跃。

金志国

青岛啤酒集团董事长,1975年进入青啤公司前身青岛啤酒厂工作,2001年8月任青啤公司总裁,2008年6月起任现职。荣膺2005年“中国品牌十大年度人物”、2006年“十大人民尊敬企业家”、2007年“十大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44495.html

更多阅读

企业服务 战略合作 战略合作不是纸上作合

     在当下各经济个体的发展规划纲要中,“战略合作”几乎是一个必不可少司空见惯的压轴关键词。对照到白酒行业上来,无论板块之间、区域之间、香型之间,还是企业之间,都普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战略合作关系。然而,这种关系是否在合作

郭台铭:鸿海集团裁员不是没有良心

据台湾媒体报道,今年六月郭台铭在鸿海股东会就说今年景气不明朗,要保留多一点现金因应,郭老板精准掌握景气,现在首富再提景气问题要比大家想的坏三倍,震撼台股,未来身躯巨大的鸿海集团更要面临诸多问题,看郭台铭如何带领鸿海走过不景气。

发展战略的制定包括 战略制定不是说梦话

     碰到这样一件事情:一位老总接到董事会下给自己对经营的新项目发展商业模式与战略规划可行性分析的命题。老总接招后,找到一位写手对新项目的战略发展及可行性分析做了洋洋洒洒万字进言,然后开始了自己对董事会承诺的梦之旅

声明:《中信集团国际化战略 国际化不是赶远集》为网友默默回忆苦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