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ar沟通模式情景案例 《看电影学管理》情景教学案例



当情感与组织利益发生冲突时

电影《女王》的启示是,在制度的框架内把握人性的空间,能使领导者在管理中充分发挥制度和人情的效能,在兼顾人情的同时实现组织利益的最大化

自从成为领导人的那一天,我们就被推到了一架天平中间,左边是个人情感,右边是组织利益。当情感与组织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你会偏向哪一边?一个领导者本能的反应是什么,理性的行动又应当是什么……

aihuau.com

电影《女王》就是围绕这一矛盾展开——针对戴安娜之死的人民要求和王室尊严的对立、变化的社会价值观和传统的国家体制的冲突、个人情感和国家组织利益的矛盾,在这些矛盾的解决中,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布莱尔的人格魅力和领导才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故事情节也波澜起伏。从管理的角度看,《女王》描述的是王室和政府的一次联合“危机公关”。

布莱尔,一位刚刚上任并决意将英国推向“现代化”的民选工党首相。刚一担任不列颠王国的“总经理”,就遇到戴安娜王妃之死给英国王室带来的信任危机,如何解决这次危机成为了对他的一次彻底考验。作为不列颠王国的“名誉董事长”——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并没有预想到戴安娜之死的严重性,她坚信失去“殿下”封号的戴安娜与国葬的礼遇不相匹配,希望保持王室的尊严、让戴安娜所生的孩子以及查尔斯王子本人不要陷入这种悲伤之中,于是便远离了伦敦,而带着家人前去狩猎。王室的这一举动惹得群情激愤,悲痛的浪潮汹涌至白金汉宫门前,悼念花束的卡片上写着“他们的手上沾满了你的鲜血”。伴随着王室和人民的矛盾的升级,王室的信任遭受了空前的危机,但女王和首相却艺术般地平息了这次危机!这次危机处置给企业管理者带来了什么启示呢?

个人尊严诚可贵、组织利益价更高

伊丽莎白女王沉着内敛、高贵自尊的气质令人着迷,她所代表的正是英国社会固有的传统和规则。于她而言,一切都是庄严肃穆的,不能有损王室的尊严。因此她拒绝参加民众悼念活动,对外界保持缄默。而在英国人民眼里,戴安娜是风度优雅、心地善良的王妃,是王室陈规陋习的牺牲品,是贫弱病困、鳏寡孤独者的守护神,悲剧发生后,举国哀恸,戴妃被尊为“人民的王妃”。在这种两相对峙中,人民对英国王室的信任荡然无存,甚至有四分之一的民众要改变君主制。在这关键时刻新首相布莱尔给女王打来了电话,劝说女王接受四点建议:

女王:首相先生。

布莱尔:陛下,很抱歉打扰您。请问您看了今天的报纸吗?

女王:我抽空看了一两份。

 sbar沟通模式情景案例 《看电影学管理》情景教学案例
布莱尔:原来如此,请问您是否认为我们需要做出相应的回应?

女王:不,这些只是几个过于热心的编辑提高报纸销量的伎俩,不能随着他们的口风走。

布莱尔:如果是一般情况我同意您的看法,但我的建议是……大众调查结果显示民众现在情绪很脆弱。

女王:那么您的建议是……一份声明?

布莱尔:不,我认为已经错过发表声明的时机,我建议白金汉宫降半旗,并且请尽快赶往伦敦,这对于民众而言是极大的安慰。可以有效地安抚他们的伤痛。

女王:他们的伤痛?如果你认为我会放下两个失去母亲的王子和这里所有的事务赶往伦敦,你就大错特错了!没有人比我更了解英国人民,更相信他们的智慧和判断力,我相信他们随时都会摒弃这种由媒体制造出来的大悲大哀,选择静静地伤痛、默默地悼念。这是我们民族处事的方式;毫不张扬又不失尊严,全世界都知道。

在这段对话中,布莱尔首相的建议不但没有被接受,反而激怒了女王,女王认为自己的王室才真正承受了巨大的“伤痛”。此时尊贵的女王怎么会低下自己高贵的头,接受“如此苛刻”的条件呢?

一次偶然的机会,女王的车坏在了山涧小溪。正当她觉得无助而黯然神伤的时候,却看见高贵的麋鹿形单影只。这一刹那间,女王多么希望自己只是个正常的、也有过青春的女人、母亲、婆婆。这个深深的触动和布莱尔的继续说服,终于让压在老人心头的尊严的坚冰融化了,老人采纳了布莱尔的建议,毅然回到伦敦。而当女王以这样的胸怀和方式给人民回应时,她的人民在广场上给了她尊敬的回礼——一个小女孩送给了她鲜花。不习惯流泪的女王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她的嘴角也微微地颤动了。这样的结局无疑印证了一句古话“以退为进”——女王的躬身相应使她变成了一个有情感的女王,不但尊严无损反而得到了强化和提升。

反观一些商界骄子,研究进之道已是“博士后”,退之道还在“学前班”。分众传媒总裁江南春,在平息“短信门”事件中做了道歉,却遭受了看客的嘲讽;房地产行业教父王石,因为地震捐款的话语,向网民们说了Sorry,反而遭到了网友的“炮击”,原因何在?不是错了低头就行,要知道,人间万事总关情——有真情而后才能有谅解!

在制度的框架下扩展人性的空间

影片中对伊丽莎白二世的心理刻画逼真、含蓄,她的高傲,她的坚韧,她的内心挣扎,她转瞬即逝的悲怆,她的无奈忍受,她善良本性的流露……交织的情感令人物丰满。但为了体现王室的尊严、地位,这一切都被女王用高傲掩盖了——自己的感情得不到宣泄,真实的自我不能被表达,于是才有了在寂静的小溪边女王的哭泣。因此,正如人们评论的:“Before everything, the queen is also a human being”(女王首先是一个普通的人)。看见自己喜爱的麋鹿被射杀,作为女王还必须忍痛祝贺商人的收获;看见深深刺痛她心的卡片——“他们的手上沾有你的鲜血”,还得掩饰得若无其事。而就在影片的结尾,导演笔锋一转,真实地再现了一个和蔼的女王。

三个月后,女王再次约见首相布莱尔。在简单的会见后,女王和首相来到了白金汉宫的草地上散步。在这个广角镜头中,女王自然中的尊贵浮现在观众眼前:女王悠然的迈着小步,在水柱的映衬下,这个百科全书式的老人与首相轻声地谈论着。这样的镜头中,女王和首相已然不像君臣,而更像母子。

不平凡人的平凡感情更有感人的动能。而在员工眼中,领导者往往就是那个高高在上、不平凡的人。他们在组织管理中习惯了依靠制度刚性的执行,过程简单而且效果直接。而真正的管理不仅要治人,更要治心——对员工适当地表以真实的感情,多一些情感的交流,用感情去主导我们的员工,实现情感的领导。治心者也许不能一劳永逸,但至少能够一劳多益!因此,《女王》启迪领导者在制度和人情之间要掌握恰当的黄金分割点,在制度的框架内把握人性的空间,能使领导者在管理中充分发挥制度和人情的效能,也能让自己成为员工眼中“有人情味的领导”——在兼顾人情的同时实现组织利益的最大化。

因势利导,管理你的领导

影片中这次危机公关的顺利完成,与布莱尔首相的关系甚大。但影片并没有浓墨重彩地展示布莱尔首相是如何规劝女王的,仅仅描述了女王和布莱尔首相的三次电话交谈,而正是三次交谈促使了有些固执的女王接受了首相的公关方案。

在这三次交谈中,前两次交流收效甚微。此时的女王已经不是丘吉尔时期那个小女孩了,岁月的洗礼让她成了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女王。她认为没有别人比自己更了解她的臣民,首相也不例外,因为“布莱尔是她任命的第十一位首相”。特别在第二次首相布莱尔给女王的建议中,“人民的伤痛”这个字眼还重重的激怒了女王。在交流起了逆反效应时,布莱尔首相并没有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想法,他给了女王这样的回复:“如果这是您的决定,政府理当全力支持,让我们保持联系”。他理解这个对自己判断充满自信的女王不可能在现在就向她的人民低下头,于是他放弃了继续劝说,而是乘机让自己站在了女王这边,这样也降低了他下次规劝女王的难度。可见规劝别人也许首先并不是让别人接受你的话,而是要接受你的人!最终女王接受了布莱尔,这正是因为布莱尔了解了女王、了解了女王所处的“势”。这在首相与部下的对话中透露了出来:

布莱尔:你误会了,真的误会了。那个女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工作了50年,做一个她永远都不愿做的工作,她目睹父亲死于这个工作,她一直在试图有尊严地履行她的任务,但由于一点小失误我们都去攻击她,只因为她竭力想保留一些。在过去的几年里,她奉献全部时间毁掉那些她最珍贵的东西。

第一次见面,女王让布莱尔感受到王室的尊严、权威至高无上,到第二次见面中的和谐的对话,三个月间两个人的关系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而规劝女王处理戴妃之死的事件是一个重要的契机——女王感受到了布莱尔不仅是人民的首相,还是王室的朋友。

布莱尔首相规劝女王的高明之处运用到我们企业管理中,就是在对领导的规劝中要保持“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毋意就是指不要任意地猜测、希望、期待;毋必就是凡事都不要强求;毋固要求要警惕习以为常的模式,不要有惯性的执著;最后第四戒的毋我,其实是对前三者的总结,就是无私的意思,不要把出发点和立场都放在自己的角度,要站在领导的角度上去谋规劝之策。只有这样才能因势利导,才能排除自己的情感、立场对领导和组织利益的影响。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44482.html

更多阅读

《看电影》杂志中文电影100强 看电影杂志 pdf

一百年的电影,一百部的电影,在中国电影的夜空中寻找一些最亮的星星并不容易,难免有所遗漏,因为灿烂的星空很容易让人们的目光迷失,但谨以这样的方式向中国电影,和中国那些真诚对待的电影工作者们致敬!这个帖子的内容出自《看电影》杂志为中

声明:《sbar沟通模式情景案例 《看电影学管理》情景教学案例》为网友我很坚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