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成为没有缺陷的平庸之辈,还是作一个备受争议的英雄?是弥补自身的不足,还是强化既有的优势?这是个问题!
一个程序员做了十年,技术上已经是炉火纯青,但必将面临着精力不济的问题,毕竟这行也是吃青春饭的。这时他面临着两个各选择:一是技术上精益求精,成为这方面的专家;二是提高管理能力,成为部门的管理者。前者是发挥长长板优势,后者是弥补短板提升整体水平。
我们经常可以在组织中发现一些很优秀的人,他们能力很强威信很高,但却始终难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原因在于其整体能力中具有致命缺陷。同时也发现,有些人综合能力很强,工作勤勤恳恳,但也一事无成,埋没一生。我们也同样发现,有些企业在某个阶段领先同行,过一个阶段则被后来者反超。这是为什么?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很早前就提出了木桶原理。水桶原理是指一只水桶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就是说一只水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木板。也可称为短板效应。一个水桶无论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决于其中最低的那块木板。
与此对应,还有一个“反木桶原理”,即长板效应:木桶最长的一根木板决定了其特色与优势,在一个小范围内成为制高点;对组织而言,凭借其鲜明的特色,就能跳出大集团的游戏规则,独树一帜建立自己的王国。在扬长避短中,把业绩建立在自己的优势资源上更合理一些。
木桶原理和反木桶原理实际上说的是成长道路上的两种状况:当一个企业或者个人能够立足、存在并发展,这取决于他的长板,也就是优势;而到达一定阶段,阻碍其发展的则是其短板。一个企业最初可能是依赖技术和产品发展,然后则要强化营销;一个企业可能最初依赖强大的营销能力快速发展,后来则要完善管理和提升研发。
资源都是有限的,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强化长板优势,还是投入到弥补短板劣势,实在是需要智慧的。当长板优势和短板劣势差距过大时,短板劣势就会抵消长板优势,这时就变成了“破桶”。弥补短板实际是挖掘长板的潜在价值,使长板发挥更大的作用。观察发现,大多数成功的个人或者公司,未必具有很鲜明的优势特点,但却是没有明显缺陷的“短桶”。
一个人作了几年策划,如果不懂销售,很难成为总监;一个人是金牌销售高手,但如果不懂管理,永远当不上经理。一个人作了几年人事但不懂行政,则很难成为总监。专业是人立足的前提,管理能力则是发展的关键。领导未必水平更高,但却是个人影响力最强的。
一个企业,最初老板的偏好决定了企业的性格和能力。老板喜欢策划或者推广,那企业就会凝聚吸引一批擅长策划的人,进而成为了企业的突出能力;一个老板喜欢销售销售拓展,企业也就会凝聚大批销售高手。养生堂擅长新产品研发和推广,如果他们弥补渠道推动力的不足,他们很有希望成为中国的百事可乐;哇哈哈擅长渠道经营,如果他们弥补了品牌运营的不足,他们很有可能成为中国的可口可乐。
所以,宁作短桶,不作破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