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导,11月份的那次北京人才招聘会上,出现了四万名硕士毕业生争取四千个北京户口的现象。笔者不仅要发问,人才流动是以利益驱动的,当这种利益仅仅是一个地区的户口时,不知道这种利益之驱动还是否具有积极的市场意义。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户籍制度无法适应当今中国市场经济的实际需求。
然而,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这个问题极其不好解决。众所周知,中国户籍问题盘根错节,非常复杂。包括医疗、就业、上学、住房等方方面面的问题都与之强强挂钩,明知道这种挂钩不合理,会导致城乡二元化经济越来越明显,穷人越穷,富人越富,但还得这样做。13亿中国人,让其100%都享受医疗保障,100%都普及大学,100%人都在城里工作,这显然是不可能。资源——社会资源(包括社会财富、人才配置等等)不足或配置不合理成为中国户籍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所以,即使国家向全社会宣布,“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人口的分类”,其实也只是权宜之计,只能暂时为解决问题赢得点时间而已,没有什么实质性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财富在不断增加,中国的社会资源在不断增长。中国户籍问题随着社会资源的不断提升将自然得到解决,资源的分配将越来越公平,社会保障体系将越来越完善,公民上学、就业、医疗、住房等问题就不再存在像眼下这种不公平的现象了,户口——也仅仅是一种居住地的代表而已,将没有任何其它附加意义。
当然,也不能仅仅依靠经济发展来自然而然地解决这类问题,还是要有一些人为的动作干预,使户籍政策所附带的不公平性尽量快些减少。于是,国家在探索有重点性地解决一些附带问题,将主要资源优先运用在关系国计民生,迫切解决的问题方面。如农村医疗问题、农村人口就业问题、公民免费义务教育问题等等。随着这些问题的解决,户口所显示的作用将越来越小,其在20世纪后半叶突显出来的不公平性将一去不复返。当过了若干年后,这些硕士才子们发现自己当初争取到的,也不过是一个没有任何利益可循的东西,然而却丧失了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时,将会多么失落啊。
在企业管理实务中,很少有人愿意使用这种思维(哲学方法)来认识与解决问题。我们总是被一些现象所迷惑,总是无法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之所在。由于找不到突破口,使这类问题越演越烈、越积越多,最终只能通过“伤筋动骨”的组织变革来解决,将不可必免地使企业元气大伤。
这种认识问题的方法是什么呢?这种方法就是我们在课堂上学也学不明白的辩证法,在企业管理实务中的使用,当这种认识问题的方法成为一种习惯时,我们就形成了自己的哲学观。“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听起来是那么难懂,其实如果与实践结合起来对待,却是非常简单的。打个比方说,一棵树只有一条根,而一条根却可能生出一个、两个、三个甚至更多的树干,一个树干又会生出许多的树枝,树枝又长出很多的叶子。远远看去,我们能够看见的只是叶子、树枝、树干而已,却看不到树根。这些表面的现象在迷惑着我们,让我们看不到根之所在。找不树根之所在,就永远无法从根上解决问题,尤其是面对较复杂的问题时,就像面对一只刺猬一样,不知从何处下手才好。
首先,我们要寻找出现不良现象的根本原因。这条树根的寻找,非常关键,是解决问题的根源之所在。我们可以先把出现的不良现象都罗列出来,摆在桌面上,去寻找这些现象的归属、类别以及其它的逻辑关系,通过对这些逻辑关系的分析,来总结出现这些现象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其次,我们要根据本质原因,制定相应的解决手段。一般来讲,简单的、处于萌芽状态的问题可以直接对病灶用药,就像一株小树,很容易就把其树根刨出来;但复杂的问题,尤其像中国户籍问题这样比较复杂的事物,在总结出根本原因之后,还要将其分解成为若干个与其有必然联系的关键问题,先击落叶子,割断树枝、伐倒树干,不让其再生枝叶,树根因为没有营养而烂死在地下。通过重新配置资源,解决农村学生上学、农村医疗、农村富余人员就业等关键细节性问题,就是用来解决户籍政策所带来的问题。
最后,我们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任何问题的解决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在解决问题时,更不能逆大势而行,做拔苗助长的事情。比如,某小型企业管理员工的水平非常一般,甚至可以说很低,我们却非要让人家引进当今世界非常先进的管理手段,让人家搞什么“6σ管理”、知识管理等等。解决其质量问题必须循序渐进、因地制宜,一定要尊循事物发展规律。
世界上没有万能药方,我们应在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利用解决问题的哲学方法,具体事件具体对待。尤其是面临一些棘手问题时,一定要勤动脑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