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多是中国的一大特点,中国的经济史就是就是消除失业率的历史。但目前情况有了根本的转变,劳动力变得短缺,找工难变成了招工难,正如同那日渐稀少的森林,劳动力也变得越来越稀缺。以往内地政府把劳务输出当做一件大事来做,现在则把帮助当地企业招工、留住本地劳动力作为首要任务,即使在最偏远的地方,政府都提出来“离乡不离土”的口号,劳动力争夺变得激烈起来。绝大多数沿海企业因人员不满导致开工率不足,有订单不敢接,象富士康这样的大企业甚至干脆把企业挪到了内地。
破解用工难招工难的困境,首先要转变用工理念,否则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应该认识到,目前劳动力市场已经从买方市场转到卖方市场,企业要从高高在上,要变得主动迎客。破解劳动力不足的难题,可以从以下角度切入。
要象欧美企业那样对待员工。欧美企业无论企业大小、是否盈利,员工的待遇不会有差异,即使企业破产重组,最核心的条件,依然是保证员工的利益。国内民营企业很喜欢讲一些大而空的道理,忽悠员工和企业同甘共苦。但实际上,员工只能和企业共苦不可能和企业同甘,因为员工不是股东,不能要求企业分红。员工和雇主间的不信任关系,影响了员工的稳定性。
适当提高劳动者工资。劳动力既然已经变得短缺,那必然存在着劳动力争夺。富士康到了郑州,一年多来尽管工资较高,但始终招不满人,于是近期他们将基本工资提高到了2000元,顿时和同行拉开了距离,很多人跳槽到了富士康,其他企业抱怨富士康抬高了工资水平。劳动力稀缺,价高者得,在新的时期,能否开出高薪是对企业最大的考验。
着力改善员工工作和生活条件。员工的劳动付出不仅取决于工作强度,也取决于工作环境的优劣。目前沿海企业的整体工作环境较差,尤其是夏天,工作间里高达40多度,没有降温设施,也缺乏高温补助。在这样的环境里,不用说劳动,即使休息也是一种考验。有些企业认识到这一点,不仅在工作环境上进行改善,且在生活条件上给予提高,给宿舍安装空调,给员工提供娱乐设施,提高了员工的忠诚度。
着力打造优秀企业文化。员工是企业的财富而不仅仅是劳动工具和成本,打造优秀的企业劳动文化,才能建立良性的劳资关系,使人力资源得以最大的开发利用。历史上的东北地广人稀,地主对雇员较为优待。地主省吃俭用啃玉米,却要给雇员们吃大米白面;干活的时候,地主走在前面,对雇员们则嘘寒问暖。因为地主们深知,如果对待雇员不像对待客人那样谦恭热情,他们可能会出工不出活,或者是脚底抹油辞工不干。因为劳动者不是奴隶,他们有权用脚投票。
以往企业界把矿产、森林、土地、厂房视为资源,但却忽略了劳动力资源,以为劳动力是取之不尽招手即来的。现在,如果老板不和员工好好玩,员工可以选择不和老板玩。这是社会的进步标志,也是劳动者价值得以彰显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