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又称过春节。
春节是国人最看重的民族节日,历史悠久,节期最长,气氛浓郁。每到春节,全国上下乃至有华人的国外都张灯结彩,家家户户焕然一新,热闹喜庆,欢乐祥和,一派融洽和谐景象,并因此而形成年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春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代代相传,沉淀厚重的文化底蕴,可谓是含金的矿藏。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把那种燃鞭炮、贴春联、春暖花开、喜庆欢乐、辞旧迎新的节日气氛,简单而清晰地被勾画出来,呈现在人们眼前。
记得小时候是特喜欢过年了(对于六、七十年代的人来说,特别是在农村)。一到腊月,大人孩子都会开始念叨过年的事宜,开始为节日做各种准备。购置全家人的新衣服,购买待客的各色瓜果,推磨舂米,打糍粑、油炸薯片、圆子等各种年货。一般腊月二十三起,开始洒扫庭除,翻箱倒柜地来一番重新整理。拆洗被褥窗帘,掸除灰尘蛛网,清洗杯盘锅碟,翻晒枕被床板,忙得不亦乐乎。
徐夕夜是最热闹的时候,放鞭炮、贴对联,全家人围坐火炉守岁,直到次日零时,等待新年的到来。零点一到“开财门”的鞭炮声便四处炸响,此起彼伏。“过年啰”这是发自孩子们肺腑的心声,“过年”也确是孩子们最向往、最企盼的节日。
正月初一要早起,见面都要互相说些祝福吉祥的话语。然后,先是孩子走家窜户给大人、长辈拜年,次后才是大人领着孩子窜亲戚、走朋友,整个活动从初一直到正月十五才算结束。其间你还随处可见窜家走户耍狮子、玩龙灯的,演戏唱大花的;在城里,还有各种游艺活动,内容十分丰富,猜谜摸象鼻子套圈钓鱼等,把个节日气氛烘托得热闹而温馨、精彩而纷呈。整个春节气氛浓烈而融洽,处处喜气洋洋、热闹非凡,令人心旷神怡。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岁月的更替,环境的变迁,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年“味”的感觉却越来越淡,先前对年的向往与企盼,似乎一夜之间成直线下滑,缺乏热情与激情。过年成了某些人的包袱与负担,甚至“谈年”色变,过年也就作为一项任务完成而已。而且随着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拜年的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论天涯海角还是近在咫尺,只要拨个电话、发个短信,或通过互联网发个电子信件、发个电子贺年卡什么的,既方便又快捷,可以说拜年也全盘地“摇控”化了,用不着老套的上门窜户“零”距离接触。因而,形成各家各户关起门来看电视、看“春晚”,正是:“爆竹声声不夜天,五彩纷纷迎来年;亲人团聚荧屏前,春晚歌声舞翩跹。”这一天远远近近的鞭炮声会不绝于耳,四外绽放的烟花把夜空点缀得如同白昼。一切都沉浸在现代化“年”的气氛中,缺乏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最直接沟通与那种最原质的亲情,“过年”被演绎为学生减负释压、商人乘机赚钱、工薪一簇难得休闲、三五九流不是扑克麻将就是上网聊天,到头来,亲情疏淡、人际关系松散,由此,总觉得:人与人之间也似乎缺少点什么。
……。
总之,过年的方式与节奏虽已发生变迁,人们的追求与企盼也有所不同,但过春节的愿望是一致的:祈盼来年有个好兆头,实现对新年的憧憬和梦想。
文化的质是历千年而不变的。沿袭至今,过年仍然是全球华人共同的节日。欢欢乐乐过春节,是太平盛世的标志,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