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没有哪个话题会像反腐败这样,经历过多年的梳理剖析,还是会呈现太多违背常识的错误观点,甚至连专家学者和组织机构都会不断闹出笑话来。 最近一个关于“苍蝇比老虎更有害”的反腐败结论判断,就是典型事例。 众所周知,“打老虎”和“拍苍蝇”,这是反腐败的两个生动比喻。中国社科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和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日前联合发布的2013舆情蓝皮书称,“苍蝇”直接损坏党和人民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比起“老虎”,“苍蝇”数量大,传播病菌范围广,其危害面更广、更深。

围绕这个反腐败观点,一时间,舆论掀起一片激辩浪潮。苍蝇和老虎,到底谁比谁更猛,谁比谁更有害,谁比谁更影响生活,人们争得不亦乐乎。我注意到,甚至连动物学、昆虫学的理论,都被一些人搬出来作为论据了。还有什么“苍蝇”是幼年的“老虎”,“老虎”是成年的“苍蝇”之类的说法,直接让我想到卡夫卡的“变形记”。 在我看来,从这个研究命题到这场争议辩论,原本就是莫须有的,搞出来这档子争议,实在有些无厘头。它直接表明,看待反腐败,很多人已经失去了起码的常识,已经陷于一种思维混沌逻辑混乱的状态。 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就是你拿什么去计算“苍蝇”与“老虎”的数量?拿什么去衡量各自的社会危害度?拿什么去界定二者谁对人们生活危害和影响程度更深?更何况,对反腐败来说,要打的,还多是那些没被发现的“苍蝇”和“老虎”。 出现“苍蝇与老虎谁更有害”这样的争论,只能说明一个问题,直到现在,人们看待反腐败的问题,还是跟着感觉走,经常处于凭空想象的状态。这类所谓的专业分析,这样迷乱的社会心理,最大的根源,也就是因为在现实中,总是呈现运动式反腐败,总是出现选择性执法,让人们不明白,反腐败的风到底往哪一个方向吹。 反腐败有一个被无数次主张过的常识,那就是“苍蝇”与“老虎”要一起狠狠地打。如果真的做到这一点,争议这二者谁比谁危害大,自然也就失去意义。从这个意义讲,之所以出现这场莫须有的争议,更多还是表明在现实中反腐败一脸尴尬,那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并没有被公众直接感知到。 “苍蝇”与“老虎”谁比谁更具危害性,讨论这样的命题,是一个反腐败的笑话。最糟糕的是,这种笑话,从普通公众到专业学术机构,都轻易地沉浸于其中,对着一个伪命题乐此不疲进行盘点分析。这足以证明,缺乏制度刚性的反腐败,正在以尴尬的现实表现,扭曲着人们的精神人格。最终的结果,也就是形成一种对腐败敏感度低、宽容度高的的社会文化氛围,让对腐败“零容忍”成为一句空话。 忽视什么,都不要忽视常识的力量。既然没有人愿意接受“苍蝇”,也没有能够容忍“老虎”,那么,还是回到那句老话,就是反腐败必须“老虎苍蝇一起打”,就是“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如果制度与法律构筑而成的笼子足够密实,如果反腐败执法能够没有弹性空间,让苍蝇和老虎都统统被打死,人们还会无聊地去讨论谁比谁更让人恶心,谁比谁更让人恐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