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据媒体报道:联通向信息产业部宣布停止经营无线寻呼,中国曾经辉煌的寻呼时代正式宣告结束。
这样一条不起眼的新闻,对我来说,却犹如翻倒的五味瓶,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因为我的企业,曾经拥有两家寻呼台----不,准确的说,是在三个城市拥有两家半寻呼台,自己独立开办了两家,另外与人合作一家----但是,赚得盆满钵满的好日子,却很快就结束了。
一个拥有长长产业链的产业,从诞生到最后终结,仅仅生存了20年,这其中,最辉煌的时光,也不过8年时间(1993-1998)。其实,整个寻呼产业链的崩溃,恐怕伤害最重的,并不是寻呼台,而应该是生产商,我的印象中,摩托罗拉就是因寻呼而雀起,因寻呼的衰落而衰落,至少,它在中国是这样的。
一.警惕产业和产品的危机
我曾经是波导公司的合作伙伴----他卖寻呼机、我买寻呼机----并且曾经因为寻呼机质量问题有过争执,我的一位下属去解决问题时,回来说的一句话,令我记忆深刻:老师们竟然也会耍无赖!他们竟然要我们去做质量鉴定,慢慢的去打鉴定官司----波导公司的创业者,曾经是三位大学的老师。
若干年后,当我再次遇到三位创业者的其中一位时,重提旧事,我忽然问到:你们当初是怎样想起转型的,从寻呼业走向了手机业?他的回答是:被逼无奈,纯属偶然!这是一个意料之中的回答,因为,早期的原始创业者们,几乎没有产业或产品的危机意识,通常来说,只有当企业遭遇到“利润危机”时,才会醒悟并感受到产业或产品的危机。
我曾经说过一句很蔑视的话:波特的战略理论,已经过时了!原因无它,波特的战略理论,前提是“产业竞争”,确实,我们忽视了“产业”的前提,无论是低成本竞争、还是差异化竞争,或是核心技术或能力竞争,它的前提是:假设这个产业,是持续存在的!反过来的意思是:假如这个产业都不存在了,即使你打败了竞争对手,那又怎样?!胜利者和失败者,会一起被时代所淘汰的。
当我再次拿出早年制订的“未来五年寻呼战略规划”时,不禁哑然失笑了!那是一份专业人士制定的战略规划,其中,有关“优势和威胁”等等一系列分析,令我这个从未读过管理理论的企业主,大开眼界并且信服不已!可事实结果,却是大相径庭,原因不是咨询师的错,而是他们使用的波特战略理论的错,因为,最大的威胁,其实是来自产业之外的、非同类产品的替代和威胁。
确实,你几乎无法预测;从世界上哪个角落里,忽然杀出一个陌生的企业或产品来?!也许,它不是你的同类或同行,却足以颠覆你的产品或产业,就如同日本流行的网络博客书店一样,它不限制首次印刷数量、不限制内容的私人性,而利润分成则是反过来的2:8,它作为网络书店的一种,却轻易的颠覆了传统出版业,至少,它意味着中国出版社的经营成本,是多么的高昂,反过来说,干掉中国传统出版业,是多么的容易。
它只意味着这样一个商业事实:产业或产品的危机,开始来自于行业之外!就如弗里德曼所说“世界是平的”,它使得行业的边界、产业的边界、产品的边界,开始变得模糊起来,一方面,它也代表着旧的管理理论----譬如:波特的产业竞争、产品周期论等等理论----过时或消失,另一方面,新的商业现象代表着新理论的诞生,我个人的看法是:生活方式正在重新划分顾客、重新划分消费,并且重新分配市场格局,它也是我的新书《企业的贡献:创造生活方式》的核心观点。
事实上,即使我的看法不够正确,至少,它也代表着旧的商业现象和旧的管理理论的消失。
二.管理什么时候承担企业责任
似乎,“管理什么时候承担责任”,是一句莫名其妙的话,但事实上,它的真实意义是:“管理”什么时候才会冒出来,成为管理者必须懂得的知识,并且为企业的成功或失败承担责任?!更通俗点说,早期的商业或企业时期,“管理”,其实没有意义的,只要商机意识敏锐、利润滚滚而来,“管理”,其实就是多余的奢侈品。
我十分“怀念”以前做寻呼时的暴利----你几乎想象不出寻呼业的暴利,它的进价只有不足1000元,而销售价却高达2000元,加上一年600元的服务费,几乎可以令一个傻瓜坐在大班椅上数钱玩----这时,所谓的“管理”,变得毫无意义,最多,只会说下属需要忠心和服从,并且使用所谓的激励措施,鼓励下属积极卖命而已,而下属看我的眼色行事,成为了他们必须学会的管理本事。
确实,当我将早年的寻呼业暴利,投资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航空游览公司时,我才体会到“管理”的价值和意义----再也没有了坐大班椅上数钱玩的好心情,因为,我遭遇到了一系列的困境,如何与农民竞争、如何考虑蔬菜成本、如何做到果品的保鲜……这一切,涉及到了一系列的成本、效率、顾客、市场等等基本管理概念----也就是说,至少,当你进入到一个完全竞争的、十分成熟的市场领域时,才开始考验你的“管理能力”,否则,假如一张批文、一块土地本身就意味着滚滚利润时,“管理”只能靠边站,一边凉快去。
我的意思是:“企业成就”和“管理成就”,不一定必然成正比,当某位富豪宣称他成为了中国首富时,他,完全可能是“管理的外行”,假如他要开办商学院的话,最多,只能培育出所谓“捕捉商机”的好手----苛刻的说,完全可能培育出“权谋技巧、官商勾结”的高手----但,这事与管理无关,一点都意味着他懂得管理。
我最近写给某刊物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李东生的“道德式”检讨》,我“恶狠狠”的在文章中说,李东生,其实是管理的外行,原因,就是他的检讨文章《鹰的重生》,几乎全部是道德的、自责的、自律式的“道德检讨”,几乎找不出一条来自顾客、来自市场、来自组织结构层面的“管理检讨”----它依旧代表了我的这样的观点:“企业成就”和“管理成就”,不一定必然成正比,虽然,李东生在中国市场上,取得了伟大的企业成就,但,并不代表着他必然是管理行家。
因此,“管理”,只有在一个非常成熟的市场里,才会体现出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否则,“管理”,并不会承担企业成功或失败的责任,我的言外之意是:在中国,许多所谓的“企业成功”,常常被归咎于“管理成功”,其实是一个假象,我把它们称之为“虚假的成功”,也就是说,它们其实是不成熟市场的成功、也是早期的原始竞争的成功,却并能不代表着“管理的成功”。我一直深度怀疑:李东生其实是试图将在中国成功,“复制”到欧洲更成熟消费市场去,这是非常危险的做法,因为中国市场的成功,带有特定国情下的“虚假成功”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