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中国企业如何-在欧洲保护知识产权



慕云五:我们今天的谈话未必需要引导出一个颠覆性的结论,讨论的过程更重要,就如同组织在面对外界变化时本身的变化过程,是有意义的。今天参与谈话的两位专家,有很相似的地方, 都做过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实践的经验都比较丰富,另外,两位跟中国企业打交道的时间都比较长。避开中国的情况,单纯去谈这个理论,其实意义并不大。我们想更多地结合中国的实际讨论。下面先请王吉鹏先生阐述您的观点,您为什么认为在中国是“结构决定战略”?

王吉鹏:我是搞实证研究的,但我一直在做企业,我属于马路派,是在实践中去摸索规律。我一直秉承的一个观点就是:理论首先得是科学的,不是科学的理论没法进行传播,就像你刚才说的,会有质疑,在质疑中找到最接近本质的理论。但我们更强调理论的适用性。

正确的理论也有适用范围的问题,橘生淮南为橘,在淮北为枳。非时非所,可能就不对了。我们反观“战略决定结构”,国内一般是这样引用的:战略决定结构,结构服从战略。刚才你系统地回顾了钱德勒研究的历史,实际上它有两层含义,一个叫结构服从战略,有什么样的战略就必然决定其组织架构要根据这个战略来调整,当然,它会有一定的滞后性,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滞后性是客观的,不可能战略一调,结构马上调,这是第一个方面,我完全同意,但它还有第二个方面,也就是我质疑的地方,结构会影响和制约战略,就像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样一个辩证关系,这跟我的观点好像有点相似了,其实不然。我为什么提出结构决定战略呢?我依据的是国内企业的现状,特别是民营企业和其他的新兴企业,他们处在一个不充分发育的市场,哪里有机会,就向哪里投资,然后在那个领域成长起来。比如原来是卖报纸或倒服装起家的,一看餐饮好,就搞餐饮,也搞得挺大,餐饮之后搞房地产,房地产又搞大了,后来发现国际贸易挺挣钱的,又参股或者控股一个国际贸易公司。我们现在很多的企业都是这样成长起来的,它已经客观形成了这样的产业布局,就是一家企业下边可能有五个行当,有国际贸易、房地产、餐饮、服装,可能还有点金融。

在这种现状基础上,假定我们现在为这个企业制定10年发展战略,首先依据核心竞争力等原则,服装不要做了,因为是个夕阳产业,要集中力量,像万科那样去发展房地产业。可事实上这不太可能,为什么呢?因为战略受制的因素太多了。即使企业想收缩做房地产开发,其他非核心产业的企业却不易退出,企业不容易卖掉,破产还得有个程序,职工安置还有个稳定问题,没有完善的产权市场,没有一个市场评估体系。还有政府关系,我遇到很多例子,本来在这个地方投资,过后不想投了,想撤,但是当地政府会很不高兴,真的,面对和政府关系搞僵的风险,你敢?你想搬个地方都不行!政府有GDP的考量,这是政府的苦衷。

我们现在制定战略往往就像依据厨房里现有的菜来安排一桌饭。结构决定战略走向是目前绝大部分国内企业的共同课题。包括国企也是一样的,中央国资委、地方国资委需要确定管辖企业的主业,而企业就尽力保住几大主业,他的目标是大,大就是政治。国企最关键的是屁股要稳,据说奥运之后,国资委会把现在的150家变成80-100家。如果不够大,说不定就被合并重组出去了。他做发展战略怎么做?比如说中粮集团,以食品为同心圆,制定相关有限多元化战略,怎么相关多元化呢?食品和房地产有什么关系呢?但还是要发展中粮地产,实际上就是结构决定着战略。用经典的纵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都不好解释。再比如某国字头集团,他们找了我几次做战略咨询,我都没有承接,为什么,因为没有办法做。它本来也是贸易公司,主营机械设备进出口的企业越做越大,就成立了一个集团。政策性重组某医药集团,再后来又发展汽车,把国内一家很大的汽车研究所收购了,原来还有一部分工程总承包业务。依据这个做战略,我头都疼了,没法做。但是现在它已经有这个结构了,这个结构决定了三大块都要发展,实际上只是做策略。

aihuau.com

绝大部分企业,确实应该做聚焦,因为十个指头展开之后,看起来这个产业贡献2千万,那个产业贡献3千万,一旦风险来了,一下就归零了。很多企业是这样的,注意力不集中,资源分散,风险大,任何一个风险都可能冲击到你。

最近有媒体报道浙江的几个赫赫有名的企业老板都失踪了,躲债去了。有几个老总我还见过,像飞跃集团,资金链又断了,飞跃的老总没跑,申请政府保护。。其中浙江南望集团的张健就很典型,它是三大主业,安防设备、地产加上电站,他的反思非常明确,如果不投这些钱,专心发展安防,全国行业领先,企业可以做得很大,他的利润也可以做到25%。结果现在房地产不挣钱,电站不挣钱,最后14.5亿的债务把自己拖垮。所以,这是第一个启示,就是如果原来的产业分散的话,应该集中。第二个启示是,我们还是应该回归到本原上来,回到战略决定结构上来。大师还是大师,我们现在是属于不充分的市场,个案是结构决定战略,最终要回来,用战略来决定结构,先做战略,梳理完之后,哪个进哪个出,用它来调整结构。

杨钢:我支持战略决定结构的说法。我发现吉鹏先生在最后也回到了大师的观点。

其实,我本人“下海”也比较早,1989年即在中银实业集团工作。那时候贸易公司比较多,逐渐开始流行实业公司,我们就决定做实业投资。我同意吉鹏先生的说法,中国的市场的确是个机会市场,那时更是个没开垦的土地,大家有钱就在那儿折腾。中银是既有钱又有关系的。

我专门负责投资发展,担任董事长的助理,我们先后在国内外投了三十多家公司。根本没什么战略,就是觉得这个项目行就干,那个东西行就干。那时候我兼着一大堆董事长、总经理的职务,先兼着,等着找人来干。

 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中国企业如何-在欧洲保护知识产权
我们既不缺钱,也不缺关系,可是那些企业都不死不活的,我极为困惑。在那个时候,万科干什么呢?什么都干。后来就有了一个著名的公案,叫“君万之争”(君安和万科),就是多元化和专业化的争论。从那以后,万科受到启发,他们觉得要找准自己的方向。可以这么说,我们中国的大部分企业,尤其是国企,本来都在计划经济时代中专注自己的主业,可是在市场化进程中却迷失了方向,大家觉得什么都能做,什么赚钱做什么,慢慢就变成多元化了。就像你不小心生了十个儿子,我们也知道,应该锁定一个两个儿子做主业了,那你说取舍哪个?很痛苦,你把那几个杀了吗?当年我们中银就是这样,后来发现三十多个儿子中,有些长得歪瓜裂枣,有些还值得扶植,我们做出任何决定都相当痛苦。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先有了结构,然后再选择战略。最后怎么办?砍,没有办法,断臂不要了。

这是我们中银失败的例子。成功的是华润,华润开始在香港做贸易,是垄断的,代理权放开后,垄断地位随之丧失,立即决定做实业,开始了既定行业的收购,这个战略是清晰的,然后整个结构跟着变。

再看万科,战略越来越明晰,王石反复说,不能一句话说清楚自己的战略的公司就一定会失败。他说万科第一个阶段多元化,那个时候很幼稚,多元化也是所有中国企业成长的一个必然的过程。第二个阶段开始专业化,做房地产,第三个阶段干什么呢?做onmouseover=displayAd(0);onmouseout=hideAd(); onclick=linkClick(0);>精细化,锁定这个行业,深耕。我觉得万科成熟了。

我们的环境和西方的环境不一样。钱德勒研究的一些活生生的企业都是处在相对完善的市场制度下。我们是小学生,他们已经上大学了。但是,战略决定结构没有错,如果反过来,就会导致过去我们中银的失败。

慕云五:两位谈了各自的观点,有冲突也有一致。我们谈到的企业也大都是规模相对比较大的,似乎只有在涉及多元化的时候,我们才会谈到战略与结构的关系。我们下面可以就多元化的问题展开讨论。关于多元化,钱德勒的著作中着墨比较多。在他的著作《规模与范围》和《塑造工业时代》中,他阐述了基本观点:往往相关多元化容易成功。他是用历史做实证的,结论的理论依据是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所谓规模经济是指单一产品的产量足够大,所谓范围经济是指充分利用本来拥有的人才、知识、生产线,增加相关产品,也就是相关多元化。吉鹏先生前面倡导的产业聚焦,以及杨钢先生举的万科的例子,其实也说明了这个道理。然而,非相关多元化其实在中外也都有很成功的例子,钱德勒研究过联合利华的早期历史,这个企业显然是非相关多元化的,钱德勒只是关注它从英国个人管理向集体管理过渡的过程,并且认为其在主动的组织变革方面是远逊于杜邦、通用汽车的。没有评价它的多元化。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43288.html

更多阅读

中小型企业名录 中小型白酒企业如何在整合中不被淘汰?

白酒行业在进入快速整合期,这一点基本上已经达成行业共识,但是整合的结果就是一些企业和品牌将会趋于消失。而作为竞争能力相对较弱的中小白酒企业,被整合后淘汰的风险就会日趋增加,那么中小酒企(也就是地产酒企)该如何在这场行业整合中

企业品牌打造 保健品企业如何低成本打造品牌?

中国的营销战场,依旧是烽烟四起,企业生存与消亡往往只是刹那间的事,人员更替也是层出不穷,众多企业如何在困境中寻找出路、如何走出有特色的发展之路,就成了部分中小企业的当务之急。营销,也成为众多企业的“科研课题”。针对此种现状,著

逆境 家纺企业如何在逆境中开拓内销品牌的蓝海?

文章摘要: 超市渠道因为其强大的采购和物流配送体系,在家纺产品的选择上也相对集中在了一些超市品牌上:如巾类的金号、洁丽雅,床品类的小绵羊、安睡宝、红富士等。 生意社2月11日讯 突如其来的世界级金融海啸,令中国的纺织企业措手不

声明:《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中国企业如何-在欧洲保护知识产权》为网友我是雷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