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65年3月18日前苏联“上升二号”(Voskhod 2)航天员里奥诺夫(Alexei Leonov)首次人类太空出舱起算, 到本文截稿日为止(2008年9月11日),“神七”是人类第298次太空行走(Space Walk)。 “行走”是人类在重力场中双脚和路面摩擦前行现象。在太空轨道中,重力被速度产生的离心力抵消,航天员处于漂浮状态。虽然我们一直轨道轨道说个不停,但在太空中找不到铁轨,也看不到柏油路,更没有高速公路。像李宁在北京奥运会点燃圣火前的“空中行走”一样,航天员“太空行走”, 脚不沾地,是文学加工后罗曼蒂克的形容词。正确的说法是出舱活动(Extra Vehicular Activity,EVA)。 航天员频繁出舱,不是因为出舱活动像户外郊游一样好玩,而是因为一大堆舱外的复杂精密太空设备需要组装和定期或紧急维修。出舱是必要的手段,也是载人航天必备的基本功。 航天员到目前为止已出舱近三百次,皆能安全完成任务返回。但这并不说明出舱任务绝对安全。实际情况是,太空环境极度恶劣,除开超真空外,还有高速流窜的微陨石流星体,温度也极度不均匀:向阳面可以把水烧开,背阳面比南极冬天还冷。也别忘了太阳强烈的紫外线,还有它不时疯狂地喷出接近光速的各类粒子和辐射能。航天员出舱训练和工作,有如在枪子儿乱飞、冰山火海中讨生活,出舱服也随时可能被打穿漏气,是一项超级危险的活动。
![神舟七号太空行走造假 太空行走](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7581724715395.jpeg)
更重要的,在返回舱中,航天员的生理机能已经平衡在一个和地面重力场中不同的基点上。出舱前,航天员还要再咬紧牙根,把生理机能调节成能适应出舱服内低压纯氧状态,才能出舱。和地面人类比较,出舱的航天员首先已是在极度的失水状态,第二是在相当于珠穆朗玛峰的低压下呼吸纯氧。如出舱航天员需紧急帮助,在返回舱内的航天员一般无法立刻出舱救援。舱内舱外,咫尺天涯。所以为安全着想,出舱活动,会同时将两位航天员一起送进气闸舱,将他们的生理基点,同步调整到可以立即出舱状况。一人出舱,一人留守在气闸舱内打下手。万一发生紧急情况,预备航天员可立即出舱救援,省掉出舱准备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