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学年会招聘 2006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获奖作品



摘要:社会学、经济学研究成果表明:如果放下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经济制度不提,到目前为止,人类已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四种社会形态和已经历自然经济、产品经济、商品经济、资本经济四种经济制度。那么,不同的社会制度、经济制度的出现是偶然还是必然的?两者有无本质、内在、必然联系?取代资本主义的准社会制度、经济制度又是什么?为何就是包括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在内的“资源主义”?“后资本主义”准经济社会制度为何为体现“规划”的本质特征?

 

社会学、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如果放下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经济制度不提,到目前为止,人类已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四种社会形态和已经历自然经济、产品经济、商品经济、资本经济四种经济制度。那么,不同的社会制度、经济制度的出现是偶然还是必然的?两者有无本质、内在、必然联系?取代资本主义的准社会制度、经济制度又是什么?为何就是包括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在内的“资源主义”?“后资本主义”的准经济社会制度为何体现“规划”的本质特征?

一、一定的社会制度与一定的经济制度存在“对称规律”的发现

“二战”后,在欧洲,曾经出现长达20年的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人们称之为“黄金时代”。之后,欧洲便进入缓慢的增长期。请注意,到目前为止,中国经济已保持了28年的高速增长,且增长势头不减。中国的成功打破了固有的经济、政治发展格局。人们不禁要问,一个连市场经济地位未被承认的国家,其经济增长动力在哪里?诚然,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的成功绝非偶然,一定有必然因素。

1、社会制度与经济制度存在“对称关系”的发现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某种社会制度、经济制度的出现均不是偶然的,而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由于生产力极为低下,在原始社会实行的只能是自然经济;奴隶社会的生产力虽然得到提高,但由于生产什么和怎样生产由奴隶主说了算,所以实行的是产品经济;当发现将奴隶锁起来不利于生产发展而不如将土地租给奴隶时,奴隶和土地均变成商品,于是产品经济被商品经济取代。

商品经济与产品经济的区别是为了交换而生产而不是为了生产而生产。这种“为了交换而生产”的生产方式发展到资本主义时期时便到达极点,并出现以资金、技术输出为特征的经济模式,于是人类社会进入到了资本主义经济社会。资本经济的本质特征是,以资本、技术拥有量的多寡来瓜分社会财富而不是以所生产商品的绝对数量的多少来瓜分社会财富,这是资本经济与商品经济的本质区别。

抛开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经济制度不提,大家知道,人类已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四种社会制度和自然经济、产品经济、商品经济、资本经济四种经济制度。那么,不同的社会制度、经济制度的出现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有无本质、内在、必然联系?回答是肯定的。这是因为,世界上压根就不存在绝对的偶然,不同的事物与物质之间,都存在本质、内在,必然的联系。

社会制度与经济制度之间存在的是种什么样的联系?毫无疑问,就是一定的社会制度与一定的经济制度存在“对称”或者说存在“对应”。如原始社会对应的是自然经济,奴隶社会对应的是产品经济,封建社会对应的是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社会对应的是资本经济等。诚然,在某一特殊状态下也可能出现相互交叉、渗透的现象。如中国香港、台湾、澳门与中国大陆实行的社会制度、经济制度就不同。

如此,笔者又想说明什么?笔者想说明的是,在正常的情况下,一种社会制度与一种经济制度都应该存在上述对应、对称关系,由于存在政治、经济、认识差异,才使它们相互间失去对应或对称的关系。当然,这种对应或对称不仅体现在社会制度与经济制度的关系上,也体现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当然,这种对应或对称不仅在经济社会表现,也在其他非社会领域表现。

2、社会制度与经济制度存在“对称价值”的发现

传统经济学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存在决定与被决定、适应与被动适应的关系;反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会有“反作用”存在。笔者以为,上述说法过于抽象,且不利于操作,因为人们很难确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是否对称或对应。可是,若从社会制度与经济制度的“对称关系”上看,上述问题不仅容易理解,也容易操作。

比如,当某一个国家选择、实行了某种新的社会制度、经济制度时,由于一时很难用实践来进行检验、证明,所以,在尚未得到检验、证明之前,人们很难得出所选择、实行的社会制度、经济制度是否“适应”与“对应”——即便选择的是先进的社会制度、经济制度,由于未得到实践检验,不仅容易发生争论,出现派别,而争论、检验、证明的过程也会有反复、代价,搞不好还可能“走弯路”。

应该承认,社会主义阵营在东欧的“剧变”和前苏联社会制度联邦制国家的“解体”就是由于这些“前社会主义”国家不知道自己应该实行什么样经济制度而选择了“计划经济”造成。中国的成功与成功实行市场经济有关,所以其经济发生了质的飞跃。可以肯定,中国经济的腾飞与中国成功地选择、实行市场经济有关。以上说明,社会制度与经济制度存在“对称价值”,并非是一件随便的事情。

试问,对称的事物之间为何会存在价值?这是由于,凡是能够存在、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事物其质能关系、性能关系都是对称或基本对称的。黑格尔曾经说: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笔者以为,存在的未必是合理的,因为对于“是否合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凡是存在的都是客观的和有价值的,否则它们就不会存在,也不会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因为缺乏“对称”。

那么,什么是“对称价值”?笔者以为,是指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中或者说在一个相对开放的系统中,组成该系统的质量物质与能量物质(如物理学上的)、性量物质与能量物质(如化学、生物学和社会学上的)之间存在着“对称价值”;表现为——凡是对应的、对称的、守恒的便是有价值的;反之,则是缺乏价值的或者说是存在“反价值”的。诚然,经济事物的质能关系、性能关系也如此。

3、社会制度与经济制度存在“对称规律”的发现

如上所述,中国的成功与成功实行市场经济有必然联系,否则谁能说在实行“计划经济”的时代的中国不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的不是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谁又能说在实行“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人不勤奋?反之,由于“前社会主义”国家选择了与其社会制度不对应、对称的“计划经济”,造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在东欧的“剧变”和前苏联社会主义联邦制国家的“解体”,教训当然是沉痛的。

如此说明,一个国家的经济要想搞上去,实现社会制度与经济制度的对称十分必要,不对称的结果就会出问题。这里面有两层含义:第一,不管采取什么社会制度、经济制度,总有一种社会制度与一种经济制度对称,也就是说只有一种社会制度与经济制度存在“对称价值”;第二,不对称有两种状态,一种是经济制度落后于社会制度;一种是经济制度越前于社会制度,但均对经济社会发展不利。

社会制度与经济制度“对称”了为何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而不对称就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这是由于“对称”不是别的,正是“价值规律”的体现。为此,为了说明问题,笔者有时也把社会制度与经济制度的“对应关系”或者说“对称价值”称为“对称规律”,表现为“广义质能关系”的守恒与转化和“广义性能关系”的守恒与转化。也就是说,经济事物也体现质能、性能的守恒与转化定律。

大家知道,在物理学上,有“质能守恒与转化定律”,讲的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中,质量物质与能量物质一般是守恒或基本守恒的,否则该系统就会由于质能关系的不守恒而发生转化。笔者以为,物理学上讲的“守恒”其实就是“对称”或基本“对称”的意思,它在经济学、社会学上的表现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是否适应,具体地说就是社会制度与经济制度是否对称。

上述当然是客观规律的体现,否则,一旦不适应、不对称就会产生“反作用”或“反价值”。换句话说,之所以会产生“反作用”或“反价值”,就是由于人们违反了广义的“质能守恒与转化规律”。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业已出现了“不适应”或“不对称”的状态,表现为其所拥有的资本已不能再实现可持续增殖!

二、揭开比“资本增殖”的秘密更秘密的“资源增殖”的秘密!

在数百年的时间里,资本主义经济社会所以能得到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一个根本原因在于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社会制度与经济制度是适应、对称的或者说是基本适应、对称的。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今天的它们仍然是适应、对称的。这是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已进入“后资本主义”时代。什么是“后资本主义”时代?在这个时代,其社会制度与经济制度的对称关系如何?

1、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制度被取代趋势的形成

大家知道,“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如果出现了相对意义上的过剩,就会形成“资本资源化”趋势,因为过剩资本已不能为人们带来剩余价值。显然,这是谁也否认不了的,否则大量的资金就不会涌入非生产领域。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危机为什么会被金融危机、能源危机取代?难道不是由于相对意义上的资本过剩造成?如生产多少就能销售多少,资源供给大于需求,上述危机能形成吗?

毫无疑问,“资本资源化”的形成与相对意义上的“资本过剩”有必然的联系,当然不是孤立、偶然的事件。造成资本过剩、资源化的原因很多,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科技进步使资本增殖的速度大大提高;第二,经济全球化使“扩大再生产”和资本增殖膨胀;第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避免了不必要的投入,也节省了大量的投头;第四,结算技术的提高,使资本周转的次数倍增。

诚然,上述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物质决定意识的过程而不是意识决定物质的过程。换句话说,如果不是由于作为物质形式而非意识形式的资本出现了相对意义上的过剩,那么资本就不会出现资源化。试想,一种始终不够用的东西怎么会转化为资源呢?资本就不能“资源化”了吗?资本是什么?从其所起的作用看,当然是一定的经济能量物质,而能量的本质就在于“做功”。

应该知道,不管是劳动还是劳动转化形式的资本,就如同是电厂里发出来的电,是需要为其派上用场的,否则就会由于过剩而降低价值或丢失,搞不好还会对电力设施造成破坏。应该承认,金融危机就是由资本过剩造成的,而能源危机更是资本过剩的必然产物——表现为购买力的相对缩小——结果使过剩的劳动、产品、资本、生产力“资源化”;当然,也预示着某种新的经济社会制度即将来临!

无意,像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和产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取代产品经济、资本经济取代商品经济的道理一样,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势必有一种全新意义上的经济制度、社会制度取代今天仍然起主导作用的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社会制度。这显然是再简单也没有的道理了,否则,前一种社会制度、经济制度如何被取代?

2、“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为何是“资源经济”?

那么,取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社会制度是什么?当然是“后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社会制度,笔者把它们统称为“资源主义”的经济制度、社会制度。什么是“资源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为何是“资源主义”而不是“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这是因为,“资源主义”不仅包括“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也包括“后共产主义”。换句话说,“资源主义”经济、社会制度有多种形式。

又由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即经济物质不仅可以决定经济意识,也能够决定其自身存在与运动状态,发展于转化趋势,所以“后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即“资源主义”的社会制度就自然在“资源主义”的经济基础的决定下形成。上述为何是“物质决定意识”的过程呢?

笔者以为,不管是什么,一旦过剩便转化为资源,甚至包括过剩的资本在内,因为过剩的资本已经不能为人们带来“剩余价值”。需要说明的是,“资源经济”里的“资源”主要是指“无形资源”。这是由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有形资源”仍然由资本决定而“无形资源”是资本不能完全左右的。大家知道,资源在经济学那里均不被纳入资本、成本进行核算,所以“资源经济”属于“非资本经济”。

如购买力这种资源在没有兑现之前就属于“无形资源”;如人类经济社会究竟应该经历几种形态在没有走过来之前就属于“无形资源”;而对各种经济规律的认识同样属于“无形资源”范畴;如经济管理学理论与程序等也属于“无形资源”范畴。当然,这并不等于说资源对经济增长与资本增殖没有影响力!可以肯定,资源对经济、资本的影响力是十分巨大的,而且还是资本增殖力无法比拟的一种力。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购买力自然成为生产力的决定因素。购买力是什么?当然属于“非资本”的经济资源。以上说明,资本能否增殖,取决于资源能否继续让其增殖。显然,社会主义制度在提高社会购买力方面比资本主义更有办法、更有力度。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国家,有相当一部分财力掌握在国家手里,而资本主义国家尽管也掌握部分财力,但由于代表部分人的利益,所以不能集中使用。

3、“资源主义”经济的本质为何是“资源增殖”?

传统经济学认为,资本的增殖是通过“扩大再生产”方式实现的,体现为“剩余价值的积累”。关于传统经济学上的这一认识,笔者基本上是赞同的,因为在供不应求或者说在短缺经济的状态下,由于企业生产多少基本都能销售出去,所以存在着一个“量·本·利”关系,即资本的增殖实际上就体现为产品绝对数量的增加,而产品数量的增加又体现为“绝对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增加。

上述显然只说了“劳动价值”而把始终与“劳动价值”对应的“非劳动价值”给忽略。作为物质形式而非仅仅是意识形式的价值,其形成绝不应该是个孤立的系统,否则就会违反哲学上的“对立统一”。既然有“劳动价值”就该有“非劳动价值”。那么,这个“非劳动价值”是什么?当然是通过非劳动手段形成的价值形式。如果“资本增殖”体现“劳动价值”,“非劳动价值”势必体现“资源增殖”。

资源也可以增殖吗?是的,回答是肯定的。可以肯定,在人类尚未诞生之前,是没有什么所谓劳动、资本的,资本即便就是“劳动价值”的转化形式,那也不能否认了自然母亲在人类创造“劳动价值”的过程中所做的贡献,就不要说人类劳动的形成、“劳动价值”的创造均离不开人体细胞组织的协作和劳动对象的存在。常言说“一个好汉众人帮,一个篱笆数根桩”,难道劳动就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应该承认,“劳动价值”是绝对意义上的价值形式,是由“必要劳动”或“一般劳动”决定的,而人类却始终生活在一个相对、具体的生态、社会、经济环境中,因此,讨论“劳动价值”就不能不考虑生态、社会、经济环境等“非劳动价值”因素的影响力。比如,由于中国成功地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过去实行计划经济相比就存在巨大的“价值差异”,否则中国为何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是什么?是传统意义上的资本么?不,是一种资源。当然,也可以把市场理解为“广义资本”。资本是怎样产生的?当然是由包括“剩余劳动”在内的资源转化而来。如此也就说明,能够使资本增殖的不仅仅只有“剩余劳动”,也包括社会制度与经济制度的“对称关系”在内的“非劳动”因素。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增长为何会放慢?因为缺乏相对意义上的市场、劳动、公有制资源,而中国则相反也。

三、关于“规划经济”就是“后资本主义”的准经济制度的证明

诚然,中国经济社会之所以会取得今日之辉煌绝不是偶然、孤立的事件,势必与所选择、实行的社会制度、经济制度有着本质、必然的联系。于是,便会有这样一个问题被提出,那就是,中国目前选择、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否就是“后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和是否是“资源主义”的准经济制度。如果是,其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说将“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是“规划经济”的体现?

1、中国经济为什么能够保持28年的高速增长?

有人曾经认为,共产主义是“乌托邦”。由于“前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普遍滞后于资本主义,又由于“巴黎公社”的失败,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剧变”和前苏联社会主义联邦制国家的“解体”,似乎也为上述论调在做注脚。在上述“铁的事实”面前,我们理论工作者长期以来似乎也拿不具有说服力的东西!正由于如此,在我们一些青年人当中,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开始产生怀疑!

不过,令人振奋的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却取得了令世界震惊的、辉煌的经济业绩。人们不禁要问,如果社会主义的经济社会制度就是“乌托邦”的话,中国经济28年的高速增长又说明了什么?在一个“乌托邦”式的社会,其经济能发展起来吗?难道中国搞的已不是社会主义?如果是,中国之成功的动力在哪里?同样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中国能获得成功而“前社会主义”国家就不能?

“前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所以搞不上去,有以下原因:第一,诞生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夹缝”中,从其诞生的那一天起就面临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列强的政治经济封锁;第二,“前社会主义”的领导人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缺乏“独立形态”的认识和缺乏处于“初级阶段”的认识,而吧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并列起来;第三,对在该社会形态下实行什么经济制度缺乏科学认知。

可以肯定,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否发展与其社会制度的选择有一定联系,但无必然联系。那么,决定一个国家经济是否发达的原因是什么?笔者经过长期研究和观察发现,就在于其社会制度与经济制度是否是存在“对称”。也就是说,选择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固然重要,但能够选择一种与其社会制度和国情对称的经济制度也很重要。至少,中国的成功便与其成功选择、实行市场经济制度有因果联系。

中国经济社会所以能够取得令世界震惊的经济业绩,有以下原因:第一,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现已发生深刻变化,虽然仍然面临政治经济封锁,但与50年前相比,有所缓解;第二,搞清楚了社会主义是个独立的社会形态——介于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且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三,把市场经济确定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使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产生了“对称价值”。

2、“规划经济”为何是“资源主义”准经济制度?

有人说人类已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然而笔者不能苟同。这是因为,“市场”与“市场经济”压根就不是同一个范畴,前者指“商品交换的场所”而后者则指“以市场资源配置为经济增长点的经济模式”,体现为“按市场经济规律计划”或“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的本质特征。为了说明问题,笔者把它概括为“规划经济”。诚然,“规划经济”与“计划经济”不同,因为两种经济模式的依据存在差异。

“计划经济”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做的计划,而“规划经济”不仅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计划,且加入了“按市场经济规律计划”或“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的因素。如果说“计划经济”是“经济意识(需要)决定经济物质”的过程,那么,“规划经济”则是“经济物质(市场经济规律)决定意识(需要)”的过程。中国目前搞的“经济规划”,可理解为是“规划经济”的一个发端。

试问,中国政府为何要把“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第一,可以肯定,“经济规划”与“规划经济”均不属于资本主义的经济范畴,虽然谁也没有说资本主义国家不能搞经济“规划”;第二,“经济规划”是向“规划经济”的方向发展的一个步骤,但还不能把“经济规划”与“规划经济”并列。第三,在社会主义国家搞“规划经济”具有“优越性”。

这是因为,“规划经济”是“按市场经济规律计划”和“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的经济制度。由于在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资本主要掌握在资本家的手里,国家不能强制,所以很难搞“规划”;由于中国存在着丰富的劳动力、市场、公有资本资源,所以实行起“规划经济”优势多多。试问,“规划”的对象是什么?当然是包括劳动力、市场、公有资本在内的自然、社会等相对意义上的“经济资源”了。

如此,当然也就说明,所谓“规划经济”是对“按经济规律计划”和“按经济规律办事”的概括。诚然,搞“经济规划”也是中国政府、人民为走上“规划经济”的道路所做的准备,无疑是有“模型”意义的东西。大家知道,所有的科学“模型”都是对包括经济规律在内的事物的运动规律的揭示,而“规划经济”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思想的经济学诠释!
 

3、“资源经济”的本质为何指向“后共产主义”?

现在已经到了该论证共产主义究竟能否实现的时候!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可以说并不比资本主义的“发迹史”更短。如果把“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所用的时间加上,其跨度和所争论的时间可能最长。那么,共产主义究竟能否实现呢?难道真像人们所说的是“乌托邦”式的社会?还是只剩下了一个时间的问题?为此,为了把这个问题彻底讲清楚,我们就需要事先假设,共产主义暂时实现不了。

 美国经济学年会招聘 2006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获奖作品

这样,便有另外一个问题需要回答,那就是,人类发展到资本主义之后,其社会制度是什么?应该是什么?不应该是什么。首先,可以肯定地说,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绝不会停止,因为资本主义也绝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阶段”。既然资本主义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阶段”,那么资本主义之后的社会形态是什么?如果不是共产主义主义,肯定也不是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奴隶主义。

如果有人不同意把它叫做社会主义,那就把它叫做“后资本主义”!这么说恐怕不会再有人持反对意见了吧?其实,一种社会制度叫什么并不重要的,重要的它究竟“是什么”和不“是什么”。如果能把“是什么”和“不是什么”的问题搞清楚,结论自然会得出。何况人们吃的是核桃仁,而不是核桃皮儿。谁也无法否认,人类社会始终是要向前发展的,不然,人类不就要回到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

需要强调的是,“后资本主义”的经济社会制度一定要比现存的经济社会制度更先进、更具有优越性,否则也回答不了经济社会是否“发展”的问题。笔者以为,作为“后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应具备以下要件:第一,不应该还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社会制度;第二,应该是“资本资源化”或者说是“资源资本化”过程——前者表现为资本增殖受资源增殖的制约,后者表现为资源增殖可带动资本增殖。

试想,宇宙、星云、星系尚需要发展,社会制度、经济制度难道就不需要发展了吗?天体物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寿命为90亿年的地球正处于“中年期”。试问,在大约45亿年的时光里,只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三种社会形态怎么成?更何况越往后的社会形态所用的时间越短?可以肯定,人类至少经历七种社会形态!如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第五种、第六种,“后共产主义”则是“第七种”!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42844.html

更多阅读

警惕美国在金融领域对中国进行双重打击 高级战争3 双重打击

警惕美国在金融领域对中国进行双重打击——在金融研究会2013年会上的演讲国防大学教授乔 良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与美国谈判,提到两国直接贸易和有关自贸区问题时,美国人的反应不是很热情?提到建立两国新型大国关系时,美

美国基因武器的试验场—中国 白城武器试验场

当今战争杀人,首推基因武器,如果一个国家种族,被另一国家掌握了本族基因图谱,那么,对方会针对其基因特性,研制出专对该种族的基因武器,一旦两国交恶,战争突起,握有基因武器的一方,会轻而易举的消灭对方,灭绝对方种族,但不伤及其它种族。因此,防止

声明:《美国经济学年会招聘 2006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获奖作品》为网友格式化哭泣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