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重视对中国旅游投资的案例研究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 巫宁
参加论坛,到安徽某县。看到民间资本正在当地启动高达20多亿元的旅游投资项目,在残桓仅存的“明中都”遗址上重建一座“崭新的古城”。在经济落后的当地,此项投资相当于2004年全县固定资产总投资的4倍,财政收入的11倍。按中长期贷款利率计算,此笔投资每年的资金时间成本达1.37亿元。按门票80元计,每年接待171万人次游客,抵偿的才仅仅是当年的资金时间成本。我们对旅游投资的未来表示关注与关切。
在新一轮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业的热潮中,无论声名远播者如碧峰峡,失败者如连五洲,这些案例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中国本土的旅游投资,有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从主体看,诸如多元化的投资目标、隐蔽的意图、赢利的模式、退出的机制;从环境看,诸如旅游资源的定价、政策的风险、投资者和政府、民众的长期博弈;从制度看,诸如对合约的订立、权力的制衡、制度的安排,以及这种投资经济行为所嵌入的更宏观的经济社会环境。
更有趣的是,对上述每个问题,不同立场中的人所做出的事实陈述和价值判断都可能大相径庭。对于研究者来说,呈现出一种“迷人的雾霭”。
周其仁有一本《真实世界的经济学》,序言中说,在真实世界里发生的故事,经过经济学家的精心整理,可以变得如此引人入胜。在真实世界里发生的事往往与“大家公认”的逻辑相抵触——“公认”会发生的没有发生,而“公认”决不会有的事却偏偏来了。在这类“与常理不合”的故事中,最引人入胜的恐怕要数那些与“权威”的预言或断言不相一致的真实了。任何一个喜欢探究的人不免要问:为什么“反常”?在这样一些令人疑惑的点上展开讨论,也许就能上升到一些对中国制度变迁的更高质量的“一般化”认识。
在当前,如果能有一些研究者,愿意花费几年的时间,用“研究真实世界”的质朴手法,对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某些旅游投资案例进行扎实的跟踪研究,有望产生一批令人信服的成果。对于理论研究以及投资实践,产生不可小视的积极意义。
同时,如果那些“置身事内”的旅游投资者愿意提供一些资金,支持研究者对投资项目进行第三方的理性分析和系统梳理,我想,这部分微小的投资,在有形和无形的意义上,定会带来不低于平均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