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1月24—25日,以“强化监管,以质取胜,推动认证认可事业科学规范发展”为主题的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认监委”)年度工作总结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总结了2007年我国认证认可工作的进展情况。同时,按照十七大的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立既与国际接轨,又具有中国特色的认证认可体系建设目标,在加强对认证活动的全过程监管,提高认证的有效性、权威性、科学性和服务性等方面,确定了新的思路,做出了部署。
根据国家认监委主任孙大伟的陈述,我国的认证认可工作已经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尤其是食品安全作为我国政府工作的重点,认证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2007年,国家认监委围绕国务院关于全国范围内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专项整治活动的部署,在国家质检总局的统一安排之下,认监委积极落实牵头负责的专项整治任务。同时,把专项整治与日常的监督管理,与行政执法工作相结合,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酒类行业作为食品行业的支柱之一,其在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管理方面,在认证认可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备受行业关注。面对我国认证认可事业的蓬勃发展,笔者试分析我国酒类行业认证的发展方向。酒类行业认证现状aihuau.com 目前我国酒行业的认证主要三种: 一种是以行政许可为基础的市场准入体系认证,即QS认证,属于食品生产行业准入门槛和企业的资格认证。据权威部门统计,经过新一轮的普查,我国共有白酒企业1.8万家,目前通过QS认证的企业有9,000多家。 一种是对企业生产现场的自愿性认证,比如说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HACCP食品安全生产关键点控制认证等。 一种是企业产品质量本身的自愿性认证,但附带有很多现场认证的条件,如有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酒类产品质量等级认证等。 无论是行政性认证和自愿性认证,均参考了国际通行的认证条款,普遍使用于食品行业,而不是为酒行业量体裁衣而设计的认证项目。 针对酒类产业特征和市场发展实际需求的认证形式,则是酒类产品质量等级认证。自推出之初,就受到行业的普遍欢迎,白酒行业的“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汾酒”,啤酒行业的“青岛”、“燕京”、“华润”,葡萄酒行业的“长城”、“张裕”、“王朝”,以及黄酒行业的“古越龙山”、“金枫”等行业领头企业就率先通过了该项认证。 截至目前,已经有85家名优酒企通过酒类产品质量等级认证,名优酒产品覆盖率达到90%以上。因为酒类认证的成功,国家认监委已经开始启动食品质量认证工程,并将酒类认证的先进经验广泛推广。酒类行业认证的特征 以行政许可为根本前提,以自愿性认证为有效补充,因此酒类行业的认证体现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成为企业提升生产技术水平和增强质量的有效手段,为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消费放心酒的需求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二,简化了我国酒类行业社会、政府和市场采信的工作方法,企业产品信息流通变得更为科学、快捷,消费者选择商品更为便捷。 第三,成为酒类商品国际采信的重要手段,成为酒类商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媒介。 第四,促使企业决策层具备国际化的视野,不断提升企业发展战略的决策水平。酒类行业认证的发展方向 笔者认为,自愿性认证应当是酒类行业认证的重点。我国酒类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产销量位居世界首位,其中名酒企业的产品质量保障能力已经远远高于食品安全底线,产品质量水平与国际名酒没有差异,且产品具有独特风味。但是我国酒类行业优秀的民族品牌“茅台”、“五粮液”、“古越龙山”等并没有进入国际通畅性酒饮消费的主流市场。酒类行业急需要借助酒类产品质量等级等代表国际先进认证科技的自愿性认证增强品牌产品的国际采信力度,增强酒类行业民族品牌的国际竞争软实力。 酒类行业的主要认证活动代表着国家对于发展酒类行业的意志,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信息高度发达的背景下,政府对酒类行业实施宏观调控和行政监管的主要措施之一。对于认证机构所做出的企业认证信息,政府普遍采信,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评定企业和品牌的重要依据。 行业协会作为制定行业规则,开展自律监管,维护运行机制,组织解决行业共性问题,协调行业处理突发事件,引导行业产业升级的专业性行业组织,应当发挥行业组织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组织行业各界力量形成合力,充分发挥认证在提高酒类行业整体竞争力,促进酒类行业持续发展和产业不断升级的作用。 酒类流通领域普遍采信认证信息,是酒类行业认证发展的必要环节。 认证市场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产物,其直接目的是通过第三方独立认证机构的认证,统一生产商和采购商对于商品生产的标准和相关技术规范。根据国际市场的先进经验,认证发达的行业,生产商和采购商的沟通,基本取决于商品所获得的认证信息,企业商品在市场上的流通效率因之得到明显提高。成熟的认证体系不仅降低了商品生产商和终端采购商的经营成本,也大大缩短了生产商、采购商和经销商之间的信息沟通,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最为灵敏的鼻子。 目前我国酒类行业的认证以及相关活动主要在政府、协会和生产环节进行,流通领域对于认证价值的认识相对薄弱,酒类销售企业和零售终端对于生产企业的采信缺乏理性标准,导致对酒类商品市场风险的认识明显不足。 酒类行业认证的从业主体规范是酒类行业认证发展的重要保证。 我国的认证行业虽然起步比较早,但长期以来社会对于认证存在很大的误解,往往把认证与评优和行业推荐等行为相提并论。这是由于酒类认证机构在社会上和行业内影响力不足造成的。 从事酒类行业认证活动的认证机构,应当积极汲取国际市场的先进经验,通过完善认证的服务体系,提高认证机构在社会和市场上的权威性和社会公信力,同时积极拓展业务功能,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