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之十七:拉塔纳“社会影响理论”》
系列专题: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
你见到十年没见的大学同学,你和他谈起你们当年,在大学的趣事,你紧张吗?大多数人会说,我不紧张,他又不是我的领导,我们又不是象政客一样,谈论的是国家大事,为什么要紧张?那公司现在有一批优秀员工,准备提升为预备经理,需要你去给他们上onmouseover=displayAd(3);onmouseout=hideAd(); onclick=linkClick(3);>企业文化课,而企业文化正是你负责的工作,你紧张吗?有人估计会说有点紧张。那如果你好朋友的公司请你去,面对300人,来讲讲企业文化,你紧张吗?我想大多数人会说一定紧张。 我们当中讲话时是有压力,那如何克服和看待这个压力呢,心理学家拉塔纳提出了社会影响理论。他说来自他人的社会影响,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他人的数量、重要性和接近性。他用光的作用来类比。光照在平面上,平面接收到的“光量”,不仅取决于开了多少灯,而且取决于灯泡的瓦数,以及它与平面的接近程度。个人所受来自他人的影响与他人的数量、他人的重要性以及他人与个体的接近性有关。 简单地来说,周围他人越多,对讲师的影响越大。比如一个新演员在面对50个观众时要比他面对10个观众时更怯场。不过这里有个矛盾,前面讲的“从众行为”时,阿希曾经发现随着人数的增加,个体从众水平下降的现象。而在这里随着人数的增加,社会影响却增大呢?为此拉塔纳认为,伴随着影响人数增加,每个人的影响实际上在下降,第二个人的影响比第一个小,第N个人的影响小于第(N-1)个人的影响。因此是个人影响越来越小,而总体影响越来越大。aihuau.com1 仍以照明为例,屋里只有一盏灯亮着时,打开第二盏灯,我们可以感觉到增加了亮度。但当增加到15个左右时,我们就很难感觉到了。随着灯数量的增加,每一个灯泡的影响,反而下降了。从这个道理上说,其实100了人的演讲,和300个人的演讲,对讲师的压力是类似的。我前面的文章也说过,讲师上企业内训,学员是一个组织,他们可以很容易地团结起来,因此讲师的压力是很大的。而上百人的大班,尤其是公开课,来的是不同单位的人,不大可能团结起来,挑战讲师,如果不满,顶多自己走掉。也就是说,在你面对三两个人讲话时,你的压力是很小的。你面对上百人讲大课时,总体学员的压力是增大了,但他们是分散的一盘散沙,讲师的压力也不见得大多少(讲师此刻要有压力,也是讲师自己想象出来的)。而介于中间的人数,尤其是企业内训,给讲师最大的压力。 第二个社会影响要素是他人的重要性,这取决于这个“他人”的地位、权力以及他人是否是专家。我记得03年底时,我在广西给一家民营企业上课。学员乖乖地坐在座位上,我站在前面上课,老板在旁边踱方步。我偶尔讲到某个观点,老板伸手打断我说:郝老师,这个问题我来说说。于是接过话筒,开始发表他的观点。等他说完了,再把话筒交给我说:郝老师,现在请你上课。我真是无话可说,压力巨大。我说的如果和他说的一样,那我的存在有什么价值?万一我说的和他的不一样,我怎么可能活着回深圳?(玩笑)老板是很要面子的。回来以后,我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培训现场最大的杀手》,显然是老板。 建议老板开个场就走,结束后来一起合影,不要在现场影响学员,影响讲师。 第三个是他人的接近性。所谓接近性是指,他人在时间与空间上与个体的接近程度,与一个相隔20米的人相比,一个与我们面对面相处的人,对我们的影响更大。这个原理我在《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之十:巧用学员的“神秘气泡”》,已经提到过了,这里不再赘述。
总之,拉塔纳“社会影响理论”的三个要素:他人的数量、重要性和接近性,在培训中还是很有用的。在人际交往中,在企业管理中,这三要素,是否也起同样的作用呢?
更多阅读
《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之四十三:梅奥的霍桑效应》
系列专题: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 在大多数培训中,讲师都要让学员选出组长,倡导小组学习,这是正道,无可非议。但有的培训,讲师在课前的团队组建、队名、队标上花费了太多时间。还有的讲师,频繁发动小组竞赛,让小组之间你死我活。甚至有的培训
《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之三十三:托尔曼的“认知学习理论”》
系列专题: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你在听讲师授课,你是在学习。你在和领导沟通,你是在学习。你参加公司的会议,你是在学习。你在和朋友聊天,你是在学习。甚至你老婆骂你,你还是在学习。其实学习无处不在。你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你在每一天中,
《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之二十三:斯坦伯“爱情三角理论”》
系列专题: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你知道你为什么喜欢,隔壁的女孩子吗?你知道为什么,你和上司处不好关系吗?你知道你的学员,为什么挑战你吗?我们还是先从爱情谈起吧,其实其他人际关系的道理,也是类似的(中国式的推断)。对培训讲师来说,你不是也在
《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之十九:巴利的“旁观者效应”》
系列专题: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你听说过“见死不救”的事情吗?几百个人围观一个落水者,没有人报警,更没有人下水救人,大家只是旁观,或许还有人评论落水者。其实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美国,也发生过类似事情。 1964年3月,在
《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之十八:纽科姆“人际关系的相似”》
系列专题: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上大学时,你和谁的关系更好,是和室友,还是和同班的其他同学,或者是系里的同学,更或者是老乡?美国心理学家纽科姆,于1961年,在密执安大学作过一次实验,实验对象是十七名大学生。实验者为他们免费提供住宿四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