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有不测风云,5·12汶川大地震,牵动了中国13亿人的心,大地震发生后,很多企业家捐钱捐物,如果从管理的角度研究,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企业把钱捐了,网民还在骂他们;另外,很多企业捐赠就是简单捐赠,并没有与企业的战略、业务、品牌进行关联。捐赠,如何让我们做得更好?2008年5月16日智囊沙龙就此话题,专家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EMBA的企业家们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以下是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北京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博士、副所长蒋姮女士在智囊沙龙的演讲。
中国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崛起。去年我们中心对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做了一次调查,我们发现经过这么几年以后中国公司崛起的非常快,尤其是一些大企业,因为它的品牌塑造非常大,因为要应对跨国公司的挑战,它很快融入到这种潮流当中。因为我们很多国企本身有这样的传统,我们以前国企本身有学校、医院相当于社会功能,但是这个跟社会责任又是另外一种概念,但是它有这样的传统。再加上对本土的情况非常熟悉,比如说一些结点可能是社会它非常关注,它对这块的情况有优势。所以相对来讲很多国内企业在这方面显得非常有优势,比较起来反而显得跨国公司在这块比较落后了,我觉得它们有本土的优势在这里。
就5·12汶川地震跨这个事件来讲,跨国公司也有值得吸取经验和教训的地方。至少有一点,整体来讲跨国公司在中国本土的反应确实是比较慢的,相对于中国这样的先进公司来讲它是比较慢的,因为跨国公司很多是事业部制的管理,它是全球矩阵式的管理,它从总部再下来它的系统比较庞大,所以有的时候也是挺官僚的。有的中国企业到他们公司感觉跨国公司很官僚,这个也会导致它们决策反应慢,再一个是社会责任非常规范也是它们的优势,但是他们在应对突发事件的时候或者是应急性的公共宣传的时候,他们反应不足或者是能力不够,这是跨国公司应该自己总结的地方。
对于中国企业来讲,我觉得中国企业尤其是一些大的公司或者是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发展的公司,尤其是在中国本土这块,我觉得在社会责任这方面完全可以超过跨国公司成为我们行业新的标杆,这就是我的一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