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有不测风云,5·12汶川大地震,牵动了中国13亿人的心,大地震发生后,很多企业家捐钱捐物,如果从管理的角度研究,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企业把钱捐了,网民还在骂他们;另外,很多企业捐赠就是简单捐赠,并没有与企业的战略、业务、品牌进行关联。捐赠,如何让我们做得更好?2008年5月16日智囊沙龙就此话题,专家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EMBA的企业家们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以下是中国企业联合会宣委会研究员谢莉娇女士在智囊沙龙的演讲。
在发生汶川地震之后企业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的时候,都是包含着情或者是祝福。企业在突如其来面对大灾难的时候,我的公司应该怎么样,更主要的是从爱和情的角度出发。可能从公司的战略层面,我今年在责任这部分的预算,包括各种经费的预算。在这个过程当中,我想企业的社会责任实际上是在慢慢深入企业的战略过程当中。
我们说诺贝尔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把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把利益最大化的时候,也有人提出这个观点在70年代已经渐渐消退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70年代发生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环境问题,这种全球性的问题越来越让我们的企业考虑,企业到底怎么样持续性的作为长期的企业长青下去。我想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的时候,它需要分层面,它在思考企业社会责任的过程当中,它应该想到什么是最基本的,也许这个最基本的就是我们所说的符合国际的劳工标准对工人的福利待遇,以及我们对股东负责任。
企业在寻找社会责任的时候,它是一种什么是值得期望的。企业在承担过程中,现在我兼顾和关注的不仅仅是股东,更多的是利益相关者,这个可能更重于股东的价值。因为我们最终的价值创造是来自于客户的,企业在承担它的社会责任的时候是值得的,这种值得是什么含义呢?就是说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时候,它能给企业所带来的价值。包括我们说优秀企业向外公布社会共有的专业技术,以及在慈善事业当中的付出。
我想在我们突如其来的地震之后,企业的第一反应,现在说企业家应该是最高的企业文化领导人,他在做决策的过程当中,企业也分为大小层次之分,它也有危机处理战略层面的考虑。这个时候它和我们企业的整个发展战略比较贴近,同时它可能也有比较充裕的资金安排出来。比如说像中国人寿,它捐出了1600万,同时它还承诺灾区的孩子抚养到18岁。此外,它还不是关注到这里,它还提出向武警展示、医生、护士、新闻记者提供个人20万的保险金额。所以可以说中国人寿在做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应该说是中国企业当中做的比较好的。因为刚才也有专家在思考,就是说企业如何能够系统的战略化的进行社会责任。中国人寿在2007年建立了保险行业中的第一家的国寿慈善基金会,我想它从建立基金会的初衷肯定也是在它的战略层面之中。它的这种考虑又符合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观点的时候,我们在承担问题的时候怎么样把它转化为我们的机会,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我们在遇到大灾的过程当中,人寿作为保险性质的企业来讲,它本来就承担抚平社会伤痛的责任,它还同时兼顾着让社会的经济稳健运行的过程和作用。
我认为中国人寿这次在捐款之后得到比较好的效应,与它做这样长期的工作有内在的聚集性。有一些企业尽管比较及时捐出了自己的爱心,但是我们说它的反应不是特别好,我个人是这样认为的,这可能和他们从事的行业与老百姓之间的心里认知有很大的相关。在波特的竞争战略中,他说如果企业想在竞争过程当中取得优势,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社会对企业的期望值。
我想房地产和我们普通人或者是一般人而言,尤其是近几年来讲,普通的受众和这个稍微有一点冲突或者是对抗,本来就有一点点情绪上的负面效应。从情绪的角度来讲,从价值观的角度来讲,在普通受众中他认为这几年的房价由地产公司挑起。在这次救灾过程当中你的数额树立了你企业的价值观的过程,我确实是这么认为的。我们应该感谢每一家无论是或大或小,或者是捐多捐少的企业,企业在第一反应真的是情和爱的凝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