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频频就经济运行中发生的困难下基层调研,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山东,领导们的足迹迅速遍布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东部沿海。这至少说明两点:1、问题严重,2、原因复杂。
问题的严重性不必讲,各级领导的频频调研本身就是最好的说明。我想讲的是原因的复杂性。复杂在什么地方?复杂在人们一眼望得见的原因往往是显性的、直接的、客观的、外在的、议论纷纷的、基层企业乐于向高层领导呈现的、如果被领导重视能很快见到效果的原因,如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用工成本增加、企业融资渠道不畅、环保要求提高等。从显性的原因入手去解决问题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要治本,必须从隐性的、间接的、主观的、内在的、基层企业难以启齿和正视的、需要基层企业作出根本改变的原因入手,如制约企业创新的农耕文化、家长式管理体制。而隐性的文化与体制上的原因又往往是人们难以察觉的。
从显性的原因入手虽然也能治眼前之标,但离不开一个前提,即由文化与体制累积起来的弊病尚未触及到一个临界点。如果触及到了临界点,危机就会大面积爆发,那时,再好的治标之术都无力回天,类似的情形已一而三,三而再地发生在众多先发国家和地区,不能不引起中央经济决策层的高度重视。
今年适逢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三十年一个轮回,中国经济能够从粗放型改革中谋得的利益也屈指可数了,无非是将老的一套继续向中西部地区延伸。接下来的改革必须文化和体制上下功夫,我这里有两句老生常谈供一切关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人士作参考:
以全球化的市场经济为坐标,中国社会若不能进行切实的体制改革,则东南亚各国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华人社会若不能进行深刻的文化反思,则日本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就是我们的后天!
让基层企业从文化和体制的根本入手当然很难,但再难也得做。因为全世界的市场经济就是一条环环相扣的链条,链条上的中国企业在通过粗放式的经营掘得了第一桶金后,只有依靠文化和体制的变革,才能不断地向上游迈进,才能为自已赢得可持续发展的生机无限。不进则止、不进则退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对此我的建议是:各级领导在制订相关的宏观政策时,要尽可能地将治标与治本结合起来,政策要宽松,但前提是企业肯对照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能做出实质性改变。对于那些向来只能吃资源饭、吃廉价劳动力的饭、吃环境饭,咬定“老一套”不放松的企业该要死的时候,就让他死,死了,对又好又快的发展大局也未必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