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你在一间阴暗、潮湿、拥挤、破旧的老房子里住了二十年之久,现在总算盼到了乔迁新居。假设你头发花白,饱经风霜,一辈子省吃俭用,刻苦耐劳的双亲仍健在。接下来的情形你便可想而知,你虽在装潢考究的新居里备齐了各式家俱与日常用品,早打算将老房子里缺胳膊少腿的旧家俱和叮铛作响的坛坛罐罐送给收旧货的小贩,但临到搬家那天你还是不得不面对父母亲的唉声叹气。仅管你一个劲地催促动身,老两口却不住地东摸摸西瞧瞧,一脸的舍不得,放不下,敝帚自珍。那些过去弄得老两口脸红脖子粗的破铜烂铁,此刻都成了恋恋不舍的宝贝疙瘩,最后你没办法只好向二老妥协,拣几件最具象征意义的经典带到新居去,一个好端端的乔迁之乐变成了长辈不开心,小辈不惬意的乔迁之怨。
中国人的好古、尊老、恋旧之风由来已久,根深蒂固,有目共睹。
讲政治:法先王;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半部《论语》治天下、《诗经》退群盗;事不师古,而克永世,匪有悠闻;
讲道德:纯然古风,三代气象;人心不古;古道热肠;
讲学习:信而好古,述而不作;
讲用人: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姜还是老的辣,高梁还是老来红;老马识途。
讲文化:诗词是唐宋的好,散文是先秦的好,歌赋是西汉的好,书法是隋唐的好,戏曲是元明的好,小说是明清的好。
讲科学:祖冲之的圆周率,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张衡的地震仪,以及指南针、造纸术、活字印刷、火药四大发明,把四大发明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无限夸大,仿佛四大发明是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始祖,别人的科学文化都是受了四大发明的启迪而衍生出来的,我们的四大发明是老子,别人的科学文化是儿子是龟孙,孙子再发达也还是祖宗的荣耀。
讲人情:老领导,老首长、老上级、老朋友、老同学、老乡亲、老员工、老伙计、老邻居、老街坊。
讲专业水平:老中医、老师傅、老专家、老教授、老法师、老先生、老把式。
讲品质信誉:祖传秘方、宫廷秘制、百年老店、老字号、老窖、老坛、老酱、老醋。
其它,还有什么老传统,老办法,老规矩;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凡事要好,须问三老;无作聪明乱旧章等不一而足。只要是老的、古的、旧的东西就刮目相看,越老越香、越古越美、越旧越可爱。
记得有一首小诗,大意是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太阳每天从西方落下,一代人走过,一代人走来,大地却依然如故。如果把它用来描述中国农耕社会的崇古与守旧,那就再恰当不过了。几千年的中国农耕社会是一个一成不变的社会,是一个循环往复的社会,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制度,变化都微乎其微。不同的朝代不同的人民,拥有一样的文化制度一样的风俗人情一样的山水。
在这样的社会中,一个智力正常的人活上三二十年后,从自然界、从社会、从传统风俗、从老一辈口中得到的经验知识足以从容应对一生,十五有志于学,三十即可自主立业。做后生的如果能认真听取老一辈的意见,按老一辈的意志行事,一般不会出大错。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在那时具有相当的现实合理性。相反,谁不听老人言,不肯安分守己,就会四处碰壁,四处招怨。死人的力量,传统的力量,孔孟之道的力量太强大了,改朝换代仅是换了不同的人做皇帝,其余一概照旧。连蒙古贵族入主中原和清兵入关也还不是一个个被大汉文化同化。反复不变的经验告诉中国人,只有崇古、尊老、恋旧才会四平八稳,才有荣华富贵,任何非分的改革,都是可笑而毫不足取的。
西方人也很重视过去,但他们的目的是着眼于将来,他们希望从历史的长河中,汲取有益于未来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以免重蹈历史的覆辙,少走弯路。中国人重视过去却是为了更好地向后看,机械地学习古人,模仿古人,以古人为榜样,死搬硬套,亦步亦趋,让活人做死人的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