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既是一门哲学,也是一门技术。在管理上中西方各有特色,西方人是从科学开始,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哲学其实首先是把管理当作一门技术开始的,也就是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生产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个别的行为或动作中寻求最有效的方法,然后不断加以总结提高,逐步规范化、流程化、制度化甚至法律化,最后上升到一种文化和哲学。而中国的管理则是从哲学开始的,而且一直就在哲学云山雾罩中下不来了。
前一久看过2008年第24期《读者》选载的一篇文章《甲午兵败的另类原因》(作者张鸣),看到一个令以难以置信的结论,那就是甲午兵败的一个原因是“开枪不瞄准”,不瞄准的原因是使惯了“鸟枪”,而且直到清末以后士兵依然朝天放枪。说来不信,其实仔细想想还就是这么回事。
世界上最大的家居类超市在深圳也开了一门店,闲也无事经常去逛游,开始几次去总有一种非常新鲜的感觉。不得不佩服外国人在生活家居的发明创造,无论是剥蒜器、开瓶器、密封罐,还是家具中的小隔层以及各种挂、吊、存、储小玩艺应有尽有,在家居生活中只要能利用工具完成的肯定会有相应的工具,而且非常简单实用,不管再小的空间总有办法充分地利用起来,到现在为止还有很多玩艺既说不出个名来,也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与我们祖辈父辈的那种粗犷、随意、不计小节形成鲜明的对比,细细地一品似乎就明白找到了我们的老祖宗发明的火药却没有发明枪、炮的原因了,《甲午兵败的另类原因》一文正好印证了我的判断。
自古以来,我们不缺天下大道,但我们缺的就是西方的人那种“雕虫小技”,而近代的中国输也就是输在这些“雕虫小技”上了。在管理也是如此,我们从来就不缺人管人的伦理、思想、乃到天下大道,仅半部《论语》就可以治天下,但我们缺技术和科学。可以说技术和科学一直中华民族的软肋,直至今日西方人仍在利用其在科学技术上的优势和垄断地位,挑战我们的发展和崛起。在管理上我们似乎还在重复甲午兵败的另类原因,只有感觉没有瞄准,最擅长的还是利用一大堆的道理和说教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具体的方法、流程和制度。
对此,孙景华先生在其《中国式管理三大致命缺陷》一文中有很好的总结,他认为中国式管理三大致命的缺陷是:不可重复性、蔑视数字、缺乏职业能力。中国传统管理充满了的模糊性、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其中包含了大量个人的喜怒无常和性格偏好,因此,“可复制性、数字意识、职业能力”这三项最基础性的管理工作,恰好是医治中国传统管理疾患的良药。余秋雨先生在《中华文化的重大记忆与生态缺憾》中也谈到中华文化的“生态性缺憾”之一就是不在乎实证。中华文化早早地划分了阴和阳、君子和小人、忠和奸、善和恶、贵与贱,却一直不在乎真与假的界线。
而西方文化最擅长的就是重视实证、制定标准,没有量化,就没有管理。他们除了有哲学标准、道德标准、宗教的标准还有科学的标准、技术的标准、流程的标准。“合法”与“非法”的区别就全在于标准。
“神七”飞天是全中国人民欢呼雀跃的事,“神舟七号”的升空和返回靠的是什么?科学技术,在发射和控制现场我们听到最多的一个词是什么?程序。一切都必须按事先设定好的程序操作,包括各种应急状态和意外事件。在这个时候,程序是一切活动的灵魂,没有了程序就没有了一切。程序在管理中统称为流程,而流程恰恰是管理的灵魂。现代企业管理的灵魂就在于流程控制。
一个企业,仅仅管理几员工、几台机器、几个客户,完全可以像骑自行车一样,跟着感觉走;如果管理几十个、几十台机器、几十个客户,可以像开汽车一样,一个人就凭可以眼、手、脚的配合就能驾驶;但是,如果管理上成百上千甚至上万的员工、机器、客户,就得像开火车一样,得有轨道才行,也就是在流程的基础加人的能动性来完成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否则企业就会像有几十节车厢的火车在马路上横冲直撞,险象环生。如果是管理数以万亿的资本和资金,那么就只能用开飞机和宇宙飞船的方法来管理,必须充分依靠自动化的程序来进行管理和控制,此时人必须服从预先设定好的程序。
企业要做大、做强,最基础的工作就是修桥架路,铺设轨道,所谓的轨道就是流程。没有标准的操作流程,企业就像大楼没有钢筋混凝土框架一样,不用多高就会全面坍塌。
那么企业管理的流程从哪里来?不是天下掉下来,就是地上长出来。科学是天,实践是地。也就是说一从科学中来,二从实践中来。说到流程,编制流程的工作纯粹是一个技术活,来源无非有二:一是在别人实践和总结的基础加以改造,二是在自我实践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和提升。管理流程与技术流程不同的,管理流程更多地是依赖特定的人去完成,而技术流程则主要由人配合机器来完成。所以管理流程讲究的是特定的事由特定的人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按照特定的方法和程序来完成。这也是流程管理的全部含义。
主体是人,目标是事,内容是时间、空间、方法和程序。流程的核心单元或细胞是从动作到行为具体步骤,再大的项目或工程都必须具体的行为来完成,每一个行为由一、二、三、四的动作来连贯。这也就是管理技术中最原始的技术,也是科学管理的起点,也是我们管理的软胁,需要恶补才是。
从理论上讲这个道理并不难理解,但在实践中却往往是教管理科学的没有管理实践,有管理实践的轻视、排斥、甚至鄙视管理科学。理论太多、标准太复杂,加之我们和血液原本就缺乏流程的基因,还是按自己的经验和感觉办事最简单,于是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也出现按“打鸟枪的方式打步枪”就不足为奇了。在此,中华民族的弱点再次得以暴露无遗,具体表现在:
一、发展的路径不明晰,很多企业并不缺乏目标、使命和远景,甚至做世界五百强、做足五百年的野心,但是缺乏科学的实现目标的规划、计划和方案。也就是说没有实现目标的道路、步骤和方法,其实这也属于一种相对宏观的流程,简单地说是发展路径。
二、管理版本不适当,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企业没有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适时提升自己管理套路或版本。大量的企业不是用骑自行车的方法开汽车,就是用踩油门和刹车的方式开火车;当然也有部分企业用开汽车的方法骑自行车,用开火车的套路开汽车。大量的企业还处于用骑自行车的方法开汽车。
三、道理多、标准少,企业中说话人多、管事的人多、制度多、规定多,但就是没有严格、统一、规范的标准,尤其是在量化的问题上始终下不了手,最后大家都还只能看着办。
四、缺乏自我提升的能力,企业缺乏学习借鉴别人成功经验和教训的胸怀和能力,也不善于对自己企业中成功经验、方法总结提升并加以规范化、制度化、流程化的修养和能力。
五、核心的问题是害怕对企业失去控制,很多企业担心因为标准化、规范化和流程化管理对企业失去控制,因而故意放任可选择执行或操作的空间,甚至拒绝标准化、规范化和流程化和工作,而使企业失去大好的发展时机,正如一枚火箭因为拒绝程序管理而被捂僵、捂死、捂烂在仓库中一样。
笔者是一名职业的法律工作者,多年来一直孜孜以求的就是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帮助企业利用规则和流程的力量来规范管理、控制风险。在此过程中笔者深知程序是法律的生命,流程是管理的灵魂。但也深知很多西方的大企业失败是因为太迷信技术和流程,以至于管理程序太复杂,严重影响效率;而我们则正好相反,太迷信个人哲学和对天地大道解读,而轻视甚至排斥管理技术和科学。在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困惑与法制实践中遇到问题同出一脉,《甲午兵败的另类原因》仍在继续。在如何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之路中,还是要回到本文的标题,走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之路必须:补技术之短、扬哲学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