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来,“十大振兴”应该是个最令人眼睛发亮的新闻话题,因为,危机当前“中国怎么办?”已是长城内外回旋已久的共同声音,而“十大振兴”的及时出台,似乎是个最完美、恰当不过的回应。
“振兴”一词本身就蕴含着气贯长虹之意,何况加上个副词“十大”,更是令人热血沸腾、感动不已。
“四万亿刺激内需”当属全世界独一无二,“十大产业振兴”也肯定是海内外绝无仅有。
看来,堪忧中国经济前景渺茫之心已有“杞人忧天”之嫌。
然而,中国经济真的已经找到“破解秘方”了吗?
“四万亿刺激内需”究竟如何?我们暂且不论,“十大产业振兴”到底为何物?让我们来一段分析。
振兴一词的反义词是“衰落”、“衰退”,既然提振兴,其前提肯定是衰落或衰退了。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个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社会、产业经济正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庞大的新兴市场是我们的支撑,丰富的资源积累是我们的后盾。问题是,在这样极具优势的情况下,中国产业经济何来“衰落”、“衰退”呢?
这是个焦点问题,这个问题不搞清楚,怎么谈振兴?
谈到这个问题,还是要联系到“30年改革开放”,如果说30年改革开放是成功的,那么,成功在哪里?
“市场换技术”曾经令我们欢欣鼓舞、沾沾自喜,我们的市场是换出去了,问题是技术换回来了吗?
市场和技术的占有是当今世界性竞争的主题,我们把市场拱手让人,结果看技术却是“竹蓝打水”——一场空,这是30年的成就?还是30年的教训?我们为什么就不敢直面是非?
关于“振兴”,还有振兴产能和振兴技术的问题。产能过剩是当今世界经济危机的症结,问题是,国家巨大的政策、资金、资源的投入,有谁能保证“十大振兴”计划不会是又一次公共利益瓜分的盛宴?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缺乏的从来就不是什么振兴计划,而关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权力控制、权力监督、权力效益才是我们需要反思的问题。
因“十大振兴”的巨大诱惑,不乏有各利益集团之间的明争暗斗,因项目资金的巨大投入,必然导致又一次泡沫的吹起和过剩产能的出现,这是狂欢?还是灾难?
我们需要的是反思,我们更需要觉醒。
中国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或根本,只有以发展农村、农业经济为重点,大力提高农村、农业、农民的经济发展水平,才能缓解因内需不足而抑制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
中国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矛盾是国家能否“长治久安”的核心或焦点,只有加大政治体制改革的力度、理顺和端正执政党和政府的施政秩序、执政态度、统治哲学,以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已经面临的各类矛盾、困难问题。
有道是“医病需治本”,一个响亮的“十大振兴”对于中国目前所面临的一切,无非是一剂镇痛济、或“摇头丸”。如果政策的出发点还是建立在“好大喜功”的繁荣幻觉上,那么,这样的振兴计划就只能使中国又一次来个“醉生梦死”。
价值观迷失和民族文化的腐朽麻木,是中国因30年改革而得的疾患,文化反思和民族精神的振兴才是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内忧外患纵然还不至灭顶之灾,但民族灵魂的失落和国家公权力的缺失,已经使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之国度衰弱至“奄奄一息”的地步。
“国”之根本乃是公平,“民”之福祉源自公正,危难关头,“十大振兴”科学、合理、有效与否事关十三亿庶民的福泽、关系中华民族的兴衰,当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