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过世后,清理她的遗物时发现,小到只剩下一只的袜子她都保存着,还有腌了十年的干菜之类,东西特别多,保存得也特别好。我们在文学作品里见得多的“守财奴”,感觉那些人特别可笑。可是,母亲的这种做法在她的子女心目中,却昭示着前所未曾领会的某种生命价值与生命哲学。

其实,她所存的那些东西并没有多少价值,她却坚持了一贯的做法,并没有及时地把这些东西清理掉。我想,也许她认为除了实实在在的价值外,存留东西的习惯还渗透着某种对于过程的追求吧。明知子女不大会回到农村老家居住,还是坚持要建一栋小楼在那里,明知无用的东西仍然存留着。众所周知的是,上一代人似乎完全为下一代人活着,所以才会要多生几个子女以养老之类的做法。而在我看来,当子女独立到一定程度以后。我的父母似乎并未停止他们生命的脚步,在他们的内心,也许并未希望成才的子女在以后的几十年里面奉养自己。他们太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与努力了。所以,他们不顾劝阻,毅然决然在六十多岁的年龄,还像三十来岁的气魄一样做了许多事情。虽然这种日子并未延续多久,她就撒手而去,但我感觉到她并未有多少遗憾,因为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她都大多尝试过。我们总是要在真正长大以后才会明白一点父母亲的真实生活,他们也需要自己独有的生活轨道。我们总感觉自己在为他们着想,却原来他们与这个时代已经离得太远,我们总觉得自己已经长大,却总从慈爱的目光中发现,最最年轻的自己永远停留在母亲最深邃的目光深处。我发觉,即使到了暮年,母亲还在不断地规划着以后的日子,虽然她明知自己时日无多,但依然故我。对于我们的上一代人,也许我们认识得太少了吧,他们的生活,所追求的除了生存与子女的成长以外,除了实实在在的东西外,依然有与我们一样的对于过程的渴望。如何能够刷新我们对于上一代人的认识呢?也许需要一个体察的内心,一份关怀的体贴吧。可惜的是,现代社会的繁忙生活正好使我们失去了这些东西。